村庄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工业支持。 一些“新农村”的建设,因为没有工业发展甚至削弱了工业发展的条件,但农民陷入了新的困境。尽管人们千方百计振兴农村工业,也做了各
村庄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工业支持。
一些“新农村”的建设,因为没有工业发展甚至削弱了工业发展的条件,但农民陷入了新的困境。尽管人们千方百计振兴农村工业,也做了各种尝试,但人们对各地建立的模式的态度大多是“模式很好,我们学不到”。问题是没有找到可持续和可再生的工业发展模式。
本文仅就农村工业繁荣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思考如何发展农村工业,发展什么样的农村工业。
01
产业繁荣应走农村经济多元化之路
谈到繁荣的工业,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自然会想到春节期间每个家庭都喜欢在农村挂的两个横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反映了农村生产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农村生产类型丰富多样,种植业和养殖业多样化。农村手工业丰富多彩。在田间和庭院经济中有农业生产,瓜和豆种在房子的前面和后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产业类型,如乡村休闲和度假。农村工业的主体也是多元化的,农民是主要的工业类型,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外资是工业的主体。
从农民自身需求出发,多种产业同步发展、相互淘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是农村产业繁荣的重要特征。农村经济多样化至少有三个好处:
1、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
农民必须吃谷物、肉、蛋、牛奶和新鲜蔬菜,其中大多数是自给自足的。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保持“去货币化”消费模式的是多样化的种植和养殖。虽然农民的货币收入不高,但并没有降低生活质量,而是受益于这种自给自足的“福利”。
2.农村经济多元化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有人曾经设想过要促进农村生产的专业化,一个村庄生产一种东西,进入市场获得货币收入后,生活所需的所有农产品都从市场上购买。这样,既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又可以繁荣市场。
这一假设遭到了现实的打击。首先,市场风险是农民生产的产品不能通过市场获得预期的现金收入,也不能直接消费以满足生活需要,从而导致农民的困境。
第二是自然风险。专业化农业和水产养殖也难以避免自然风险。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它们很容易被消灭。因此,农民明白“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原则。多元化农业可以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鉴于农民经营规模的局限性,理想的选择是农民“专业化”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形成的嵌合型产业,即基于农民专业化的农村多元化经济结构。每个农民都有一种优势产品,农民之间形成互补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这就构成了整个农村产业的多元化。
3.农村经济多样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资源
农村资源包括农村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以及农村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就自然资源而言,不仅山川、森林和草地可以成为工业资源,野生动物、当地物种和生态环境也可以成为农村振兴的经济增长点。
台湾著名的桃米村因发现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重新焕发了生机。各种各样的青蛙、蜻蜓、鸟类和各种湿地生态植物已经成为桃米村生态休闲和度假的宝贵资源。
社会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民俗风情和地方文化不仅能赋予地方特色农产品文化内涵,也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目标吸引力。
在多样化的农村经济中使用人力资源使人们更容易充分利用他们的才能。多元化的农村经济不仅可以将一部分劳动力分割开来,还可以使一部分劳动积累更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合理利用。
多元化的农村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空间,笔者经常用农家庭院来说明这个问题。农家庭院不仅是农民的生活空间,也是重要的生产空间。在屋前屋后种植瓜果,发展家庭农业、纺织、纺织、食品生产、木工和其他家庭手工业。农家庭院还具有储存农具和农产品等储存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条件。农家庭院也是现代农村产业整合的重要空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振兴传统手工业,培育一批家庭作坊、手工业作坊和农村作坊,在农村形成多种经营和农村休闲度假。
一些农村建设失败的原因是建设者们不了解农村庭院和多元化农村生产之间的关系。他们为农民建造了新房子,同时也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困难。所谓村庄建设更像村庄,不是指村庄的外观,而是指村庄的性质,使村庄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村工业繁荣的需要,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明确乡村建设中乡村与乡村产业的关系。
02
产业繁荣应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理论上,一个国家有两种农业,一种是政府农业,另一种是农民农业。前者追求一个国家的农业安全,而农业安全本质上体现在公共产品上。政府对农产品的需求是追求足够的数量、低廉的价格和质量安全,因为食品安全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内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负担和购买足够的农产品。
因此,基本农产品的基础是穷人能够负担得起的基本条件。这就是为什么有“米袋”和“菜篮子”项目。政府正在寻求大量的农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换句话说,适当的盈余是政府想要的。然而,这样的目标往往会伤害农民,因为农民在农业中首先考虑的是增加他们的收入。生产过剩导致“粮食价格低,农业价格低”,增加了产量,但没有增加收入。因此,为了确保国家的农业安全,政府必须协调好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只有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不让他们受苦,农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因此,农业保护和农业补贴成为国家农业体系的重要选择。有些人忽视农业的基本特征,不了解农业发展的规律,主张把农业和农民完全推向市场。对于一般农业来说,这不仅在理论上不合理,而且在实践中也不切实际。因为农业的重要、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决定了任何市场反应都是滞后的,而根据市场反应调整产业结构也是滞后的。
除了政府在农村振兴条件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外,发展以农民为中心的有组织农业、特色农业和综合农业是农民的理想选择。其中,发展特色农业是农村产业繁荣的必然要求。
经常看到一些“典型的”农业失败案例,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有任何意义的特征。卷心菜变成绿色花椰菜,圆形西瓜变成方形西瓜,以及在全世界推广玛咖都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认为新品种、新技术是特色农业的人,对特色农业缺乏了解。特色农业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独特产品质量和特定消费市场的特殊类型的农业。特色农业是天时、地利、人和农业生产的具体体现。不可替代性和复制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1.特色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地域性。其他地区可能无法生产,或者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或者成本太高,使得这种农业类型在特殊地区保持其独特优势。
具体来说,发展特色农业应突出三个特征:一是突出环境特征。通过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绿水青山可以变成金山银山。一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污染少或无污染,具备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内在环境条件。第二,突出物种资源的特点。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珍稀、野生、珍稀、名优和特种资源,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宝库。这些资源是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是特色农业的重要基础。许多地理标志产品是以特殊的物种资源为条件的。第三,突出气候特征。特殊的气候特征不仅造就了特色物种,也形成了特色产业类型。例如,热谷、温坝、冷山和寒山的立体气候形成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多样化优势。气候特征不仅可以生产特色农产品,还可以通过气候差异和季节差异获得市场空间。以“盲目命令”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往往是采取一种自然的变化,到处照搬,只能带来广泛的风险和损失。
笔者参与了云南省大理州宾川特色农业优势的调查。宾川是云南乃至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空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这里生产的葡萄与其他产区相比,具有产量高、早熟、果实大而均匀、整齐度好、色泽鲜艳、糖分充足、营养丰富等优点。蔬菜、烤烟、经济林水果、畜牧业、中药等高原特色农副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可以创造出每亩几万到几十万元的产量。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宾川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也为振兴农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借鉴。
2.特色农业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特色文化融入特色农业,形成独特的农业特色产品,如蚕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面食文化、桃文化、梨文化等。是常见的农业文化类型。此外,还有耕作制度和农业景观文化,如稻养鱼生态文化、循环农业文化、旱作文化、稻田文化、梯田文化等。,可以成为特色产业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也体现在民族文化中,如民族纺织品、印染和特色手工艺品。这些特色产业具有强烈的地方或民族特色,无法在任何地方复制,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
3.如何搞好特色农业?过去,我们对发展农村工业有一个误解,就是忽视客观条件,只强调“做大做强”,太重视数量的增长。结果,产量增加,质量下降,导致产品过剩。“贱粮伤农”是农民增收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特色产业,必须坚持“精而强”的原则。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特别”这个词。我们不能盲目扩大面积和产量。我们必须“少而精”和“精而强”。我们不能靠数量取胜,而要靠质量和特色取胜。这符合国家农业供给面改革的方向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在贵州山区,笔者遇到了一位对特色农业有着深刻理解的农业实践者。他调查了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发现这里的优质资源是甘蔗,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然而,农民种植的甘蔗不能出售,他们的收入很低。他没有让农民砍掉甘蔗种植其他更适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作物,而是充分发挥当地甘蔗种植的优势,将其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农业。该村恢复手工土著糖生产的目的是针对特殊消费群体,满足消费者的特殊需求,从而有效解决了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问题。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一边的水土可以养活一边的人,关键是我们能否看到这一边水土的价值。
03
产业繁荣应发展综合产业
中央政府2016年第1号文件做出安排:“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农村123个产业综合发展体系的必要性。
然而,有必要讨论和澄清什么是综合农业、什么是综合农业以及哪些商业实体的问题。在一些地方,独立的农业生产、加工和农产品销售相结合,一个地区123个产业的协调发展称为一体化。有人认为延伸产业链就是在工业园区与农业加工业融合。有人认为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是融合的。
事实上,这些理解都包含着对产业整合的片面理解。产业融合的目的是将融合产业获得的综合利润留给农民,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不是排斥他们。
因此,首先,我们应该考虑产业整合的主体。农民、家庭农场和真正的合作社是工业一体化的主体。基于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农民和家庭农场是产业整合最现实的主体。其他主体不具备实现整合效益和产业整合目的的基本条件。工业一体化必须限制在村庄内部,并反映在农民中间。“扩大第一产业、加强第二产业、激活第三产业”的口号充其量只是一个产业融合的问题,与一体化无关。
第二,整合应该考虑什么?农产品的营养和安全、特殊品质包括颜色、香味、农产品的多样化形式、品牌和文化都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农村产业必须发展成为综合产业。农业的多功能恰好满足了不同层次人们的精神需求。深入挖掘农业价值可以为农业产业整合提供依据。
就农村产业整合的路径而言,主要有两种选择。
1.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产业链可以覆盖农业生产的前、中、后各个环节,从生产前的农业生产和技术开发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再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储存、深加工、运输和销售。根据经济学理论,产业链的延伸可以实现农业的增值效率。
农产品的价值并不总是随着加工环节的增加而增加。没有必要把西红柿加工成番茄酱然后出售。榨汁后没有必要增加价值。事实上,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并不取决于加工环节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它是否能有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农家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有一个有效的产业链延伸模式:从农场延伸到餐桌。除了传统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这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维度,另一个方面是利用农业丰收来发展农村手工业,如纺织、刺绣、纺织、印染、雕刻等。手工业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业整合的重要内容,具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价值。
2.农业和农村功能的扩展。长期以来难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只能从农产品中获得有限的收入,而不能获得具有多功能农业和农村价值的综合收入。就农业而言,它不仅具有提供农产品的价值,还具有节水、提供农业景观、休闲和体验的功能。相对于城镇而言,村庄的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它不仅具有生命价值,还具有社会文化传承价值。是一个适合养生、养老、养心的理想空间。农业和乡村特殊功能的发现和利用为休闲、度假和教育等新的综合产业形式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特别是近年来,“文化旅游农民”的整合成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庄园经济的概念,这是农业产业整合的新方向。应当指出,庄园经济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培养农民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激发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农民应该是产业整合的主体。在浙江,有一个叫赫鲁的村庄,经过十年的发展,从一个低收入的落后村庄发展成为一个著名的富裕村庄。其工业繁荣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发展综合工业。该村的传统产业是种植糯米,每个家庭都有酿造米酒的传统和技能。受工业化的影响,这个村庄衰落了。如何复兴这个村庄,他们选择了从恢复糯米种植开始,鼓励农民恢复米酒酿造,并在村里举办一年一度的“米酒节”,这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今天,仅这一项就给村民带来了300多万元的净收入。城里人去村里参加“黄酒节”活动,品尝黄酒,来村里休闲、度假和体验。乡村工业不仅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还实现了农业和农村功能的拓展。农村的综合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04
产业繁荣应发展有组织的产业
农民组织建设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的保障。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利益的实现,这是振兴农村的前提。否则,我们努力发展的农村工业可能与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农民经济组织建设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经营是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为了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期满后将再延长30年。同时,指出要实现小农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联系。这确保了家庭的长期稳定运行。家庭经营作为中国农业经营的基础,是由农业特征和家庭特征共同决定的。农业劳动对象的重要性质以及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决定了农业劳动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还需要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性、主动性和灵活性。
有些人机械地把工业思想应用到农业上,片面地理解农业现代化,把规模、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等口号作为现代农业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些地区否定了农户经营的基本制度,强迫农民“转移”耕地,向农村输送资金圈地,强占土地,排斥农民,把农民变成“收地租,挣工资”的所谓农业工人。
殊不知,这些做法违背了农业的基本特征,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农业安全,损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也极大地挫伤了农业投资者的积极性。由于忽视农业特点和农业发展规律,这种“三害”方法被认为是合理的。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现代术语并不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农业强调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广泛建立现代农业组织。当今农民管理的发展确实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由于农民自身管理上的缺陷造成的,更多的是由于一些违背农业特点的鲁莽和无序的行为造成的。大量“现代”和“大规模”做法的失败不能归咎于经营者能力低下,也不能归咎于农民不合作地选择了错误的农业道路。解决农业问题的正确途径只能是基于农户经营的制度创新。
2.家庭农场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基本单位。在肯定农民适应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小农在经营农业中的弊端和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农村老龄化和混农现象越来越严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民组织的发展遇到了许多障碍。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夯实现代农业的基础。需要强调的是,解决农业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以否定家庭管理为代价。任何否认家庭管理的所谓“创新”都是对农业基本规律的否定,不可避免地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实施农业发展的农村振兴战略,只有在坚持农民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应当指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为农村规模农业提供了条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的“三权”分配制度,将从耕地家庭中分离出来的承包地转移到耕地农民手中,使他们能够种植更多的土地,培育中等规模的家庭农场,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单位。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单位。事实上,这是一个扩大规模的农户。它的特点是既能克服小农户的一些弊端,又能保留农户经营的全部优势。在实践中,对家庭农场的理解仍有很大偏差,其中最常见的误解是受所谓“大规模”思想的影响,即认为家庭农场规模越大,越现代。事实上,人们想象的所谓规模效益在农业中根本不存在。大规模农业积累的是规模风险。因此,中央政府一直强调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个适度的规模就是家庭农场的规模。等级的下限可以由生活水平决定,即能够满足家庭生活需要的等级水平。家庭农场规模的上限是家庭劳动力在当前技术水平下最大经营能力所能达到的规模水平。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农业管理内容决定了家庭农场规模的差异。然而,它的共同特点是它主要是家庭劳动,即农民为自己工作。这可以用来区分资本农场和雇员农业。
3.合作社是农业生产者的理想组织形式。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民都存在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如市场交易成本、市场价格波动、农业品牌建设、农业社会服务等。,这不能由农民或家庭农场自己解决,而是需要更高层次的组织来实现。理论和实践证明,这种更高层次的组织是合作社。
通过合作社、农民、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与完善的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相结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利益,才能牢牢掌握中国人的饭碗。
从微观角度看,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分散的小农户缺乏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特别是,兼职农民把农业管理视为鸡肋,这影响了现代农业组织的形成。
从宏观上看,合作社没有形成更高层次的联合,分散的小合作社和分散的农民对农业风险无能为力。因此,合作社的发展应该在微观层面上培育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载体,能够激发农民内部的合作需求,解决合作社微观力量不足的问题。
从宏观上看,要解决合作规模问题,农业的规模效益应该通过合作规模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流转。鉴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行政体制,以家庭农场和农户为基础的村社一体化合作组织应成为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联合组织进一步形成国家合作网络。农业供给侧改革、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综合农业、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多种产业等农业形式只有在组织框架下才是有效的。
作者:朱祁镇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农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