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经济

TOP

“一社三部”:看重庆渝北“三社”融合发展新路
2020-03-24 来源: 作者:

  “短短一年多时间,村里的变化看得见!坡荒地改成梯田了,柑橘树挂果了,房子越修越漂亮了。跟着合作社,我们的荷包鼓起来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1月20日,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正式揭牌。说起当天的情景,61岁的村民杨三全依然很兴奋。他说,他和老伴儿将家里撂荒的2.33亩地和5000元积蓄入股合作社,当上了股东。和他一样,其他当天领到股权证的村民都欢喜得很。

  当天,渝北区首批3个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大盛镇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大湾镇金凤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统景镇东河畔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同时揭牌,标志该区“三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社)融合”发展蹚出一条新路。

  作为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渝北区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以健全组织体系为抓手,以融合发展为纽带,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为核心,探索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功能、供销功能、金融功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通过创新成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下设“生产合作部”“供销合作部”“资金互助部”的组织模式,探索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合作社发展高效农业,实现“三社”融合促进“三农”发展。

  “一社三部”带来乡村巨变

  走进青龙村,一眼望去便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果园,横平竖直栽种的柑橘树有的已挂果,几个农民开着乘坐式锄草机来来回回在除草。果园旁边,坡屋顶、小青瓦、木门窗、白粉墙……一栋栋极具特色的巴渝传统民居依山傍水,一派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再也不是以前“地荒、村荒,人闲、房闲”那般院落破旧、环境脏乱的模样。

  巨变始自2018年底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的组建。合作社理事长黄志介绍,全村7个社517户村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按照“一社三部”的组织模式统一运营、统一管理,以“六改”促“六变”,找到了一条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首先,“零改整”“坡改缓”,变零碎地块为成片土地,变“肩挑背磨”为机械耕作。通过整村推进土地宜机化整治,原来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分散零碎的地块整理成集中连片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全村可耕种土地由原来的1400亩增加到了2350亩,实现大中型农业机械可直接下田耕作和收获。村里还购置80余台农机,成立专业农机操作手队伍、除草施肥队伍和果树管理队伍,改变了“肩挑背磨”的传统农耕方式。

  其次,“粮改果”“瘦改肥”,变低效耕作为高效发展,变滥施化肥为精准培肥。通过大数据分析,按照市场导向和需求导向,村里发展起2300余亩以8号血橙、沃柑、大雅等晚熟特色柑橘为主的现代化果园,并在果园里套种了1100余亩大豆、荞麦、土豆等特色经济作物。在土壤培肥、病虫害防控、节水灌溉等环节,推行绿色生产技术,主推“有机肥+绿肥”“生物农药”等模式,大力推行科学精准施肥到田,着力提高耕地地力和土壤肥力。

  与此同时,“租改股”“分改合”,变简单流转为股份合作,变分散耕种为集体经营。成立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下设生产合作部、供销合作部、资金互助部,形成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的格局,改变了村民仅靠简单流转土地获得微薄收入的困局,并按照“91+1”集体经济分配模式,将经果林收益的90%直接分红给农户,剩余的10%归集体,用于果园日常管理、工资发放及面向村民作购买医疗、养老保险等集体公益事业再分配;果园套种作物收益的100%归村集体,再以户籍股的方式直接分配给村民,极大地促进了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现在,一个多小时就能给一亩多地施完肥。以前,光搬运肥料就要花很多时间。”正在果园里忙活的青龙村村民梅小兵说,再也不用那么费力了,种地成本也降了近一半,尤其人工成本差不多降低了3/4。同时,一亩地的纯收入却从过去的四五百元变成8000元左右。“简直就像坐火箭!这还是保守算法。”

  青龙村并非个例。去年以来,结合全区农村“双十万工程”(十万亩经果林、十万亩生态林)建设,渝北区委、区政府选择在大盛镇青龙村和鱼塘村、大湾镇金凤村、统景镇远景村等9个镇(街)的12个村创新“一社三部”组织模式,开展“三社”融合发展试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综合实力,成效初显。

  按照计划,2020年,渝北区要在近50%条件成熟的行政村建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到2022年,行政村100%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意愿的农村常住农户100%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一社三部”实现“三社”融合

  “本社主要业务范围:农资采购供应、农机农技服务、资金互助服务、劳务服务;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开展农村民间工艺及制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等。”

  大盛镇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成立大会现场,新当选的合作社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与股东见了面,明确了合作社的主要业务范围。

  渝北区政府副区长颜其勇介绍,该区村级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是一个生产服务、供销服务、信用服务的“融合社”。通过村级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把生产、流通、信用三大要素融合起来,分设“三部”承担相应的服务功能,“三部”职能深度交叉融合、相互支持、相互服务、形成整体,合作社的功能更加完善、内部运行更加高效、发展方式更加灵活,真正实现融合发展。

  具体而言,“一社”即村级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按照整村推进原则,根据广大农户意愿,同时动员贫困户,以土地和资金折算股份入股的方式,建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

  农户以家庭为单位,按照1亩土地为1股的方式计算土地股。支持农户1股土地配1股资金,每股资金数量由合作社约定,农户资金入股数不得高于所持有的土地股数。土地股和资金股统一核算,累计作为农户在合作社总股份中的占股数。

  同时,鼓励无土地股的社员用闲散资金入股,入股份数不得超过类似农户(人口相同的土地入股户)土地股份数。

  在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下设生产合作部、供销合作部、资金互助部。

  生产合作部作为产业发展的工作部门,主要承担合作社组织生产任务,重点是以农村发展“双十万工程”建设为抓手,盘活生产资源要素,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供销合作部作为流通服务的工作部门,主要承担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和信息服务等农村综合服务,重点是根据生产环节需要,收集、发布生产资料信息,及时组织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供应,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组织农产品有序销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资金互助部作为信用合作部门,主要承担合作社资金管理和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按照“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情况下开展资金互助合作,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在“一社三部”的组织模式里,亮点是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2019年,渝北区12个试点村,共有群众5801户累计土地入股18501.44亩、资金入股1245.9万元,解决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及资金需求。在利益分配机制上,以股权为纽带,农户与合作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集体股不低于20%。在分配时,从合作社纯利润中先提取不低于10%的公积金和不低于5%的公益金,剩余部分按股份分红。公积金和公益金统筹用于扩大再生产、解决民生需求,以丰补歉。

  同时,渝北区进一步拓展强化供销合作服务功能,围绕农村发展“双十万工程”,开展品种选育、技术服务等生产相关的指导工作,推动单纯流通服务向多种生产经营服务转变。连接市级农村物联网络的“村村旺”渝北分中心建设也将启动,以更好促进日用消费品下行和农副产品下行。

  “一社三部”破解乡村难题

  “渝北区委、区政府创新‘一社三部’组织模式,为全市有力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和开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作出了有益探索、提供了示范样板。”重庆市相关领导如此评价。

  “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需要担当和魄力。”渝北区政府区长谭庆说。渝北区委书记唐川则表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我们把供销职能、信用职能与合作社融合起来,形成新型股份合作社,实现互助合作。背后是一套组合拳,是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重构。”

  唐川同时强调,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让农民群众受益,获得感不断增强,核心是把生产、流通、信用三大要素融合起来,把政府、企业、农民三方面的作用统筹起来,通过建立完善农户与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

  从实施“双十万工程”到三个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挂牌,一年多的“三社”融合发展试点,有效破解了当前农村深层次矛盾和难题。

  解决“无人种地”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部分农民认为种地不赚钱、不体面,导致农村土地大量撂荒。通过“三社”融合发展,以土地入股为前提,强化合作社生产服务,将闲置的土地聚拢来,按照“规模化、机械化、景观化、智能化、组织化、品牌化、信息化”要求,集中连片进行整治,用机械化耕作、管护替代“肩挑背磨”的传统农耕方式。

  解决“种地不赚钱”的问题。传统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低,且种植成本高、管护成本高、投用农资贵,是种地不赚钱的主要原因。通过“三社”融合发展,统一采购供应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规模化种植高效经济作物,采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精准施肥到田,提高农产品品质,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又能产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解决产、供、销脱节的问题。大部分传统农业生产者对市场信息不敏感,容易盲目跟风,当前哪类农产品卖得好就大量种植,导致“供过于求”卖不出去;也容易因循守旧,不愿意发展有市场潜力的农产品,得不到更大的收益。通过“三社”融合发展,强化合作社供销服务,精准捕捉市场信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发展生产,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农民贷款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难点与痛点。通过“三社”融合,强化合作社信用服务,统筹使用好入股资金和财政扶持资金,加强合作社资金管理和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严格封闭运行,既有效保障合作社正常运行,又及时解决成员紧迫的资金需求。同时,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创新支农惠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优化信贷流程,推广普惠金融,优先保障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联合社和农户信贷资金需求。

  解决农民与集体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农民无集体感、集体无成员感”是当前大部分农村集体与农民关系的真实写照,农民与集体没有完全的相互认同、融为一体。通过“三社”融合,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用股权关系将农民与集体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让农民自觉主动地向集体靠拢,不断健全组织体系,提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和农民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