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龄化趋势正在加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是同步的。由于年轻而强的劳动力不断流入城镇,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更大,适龄劳动力的比例更低。2019年,农村
摘要
老龄化趋势正在加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是同步的。由于年轻而强的劳动力不断流入城镇,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更大,适龄劳动力的比例更低。2019年,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为3.13亿,占农村常住人口的56.8%。这一比例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远远低于城镇的79.5%。相应地,在农村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超过1亿,占18%以上,远远高于全国12.6%的平均水平。
农业人口仍然过剩:虽然老龄化趋势正在加速,但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仍然严重过剩,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很高。从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来看,中国从2000年的50%降至2019年的26%,但仅排在100名左右,略低于28%的世界平均水平,大致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30%的平均水平,明显低于高收入国家21%和高收入国家3%的平均水平。
集约农业是中国农业的出路:要解决人口过剩和老龄化的困境,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高就业、低成本的技术路线,将传统集约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探索一条生产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集约农业发展道路。
文本
1.老龄化的加速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相应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出现了高峰和下降。到2019年,中国总人口将超过14亿,其中12.6%的人口年龄在65岁及以上,比2000年的水平(7.0%)高出5.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2013年,15岁至65岁的工作年龄人口达到创纪录的10.06亿,然后逐年下降,近年来下降趋势一直在扩大。2019年,工作年龄人口数量降至9.88亿,比2013年减少1800万。然而,工作年龄人口的比例在2010年达到峰值(74.5%),2019年降至70.5%,在9年内下降了4个百分点。
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是同步的。随着年轻而强大的劳动力不断流入城镇,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适龄劳动力的比例更低。据2019年统计,城镇常住人口8.48亿,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比2010年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城镇户籍人口为6.21亿,两者之差为2.27亿,与统计局的流动人口数据基本一致。但这部分农村流动人口基本上属于164岁年龄段。
根据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164岁人口的比例为70.5%。假设农村和城市户籍人口的年龄结构大致相同,那么农村户籍人口中164岁的人口约为5.49亿。扣除流动人口后,2019年农村适龄劳动人口为3.13亿,占农村常住人口的56.8%。这一比例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远远低于城镇的79.5%。相应地,在农村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超过1亿,占18%以上,远远高于全国12.6%的平均水平。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超过1亿人(33.6%)年龄在55岁以上。由于从农村地区进入城市的年轻而强壮的工人数量远远高于返乡工人的数量,这意味着这一比例至少在未来10年内将继续上升。《中国山区土地撂荒程度与空间分布》也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并不仅限于山区。1990年中国有377.3万个自然村,2017年有244.9万个,27年间减少了132.4万个,即35%。放弃率最高的是江西和重庆,分别达到34.03%和32.49%,其次是广西、四川、浙江、湖南和甘肃,放弃率在20%至30%之间。
2.农业人口仍然过剩。
虽然老龄化趋势继续加速,但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仍然严重过剩,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很高。2019年,中国就业人口总数为7.75亿,同比下降115万,为历史首次下降。2018年的就业人数可能是历史上最高的。第一产业的最高就业人数可追溯到2002年的3.66亿,但在连续17年下降后,2019年的绝对人数仍接近2亿。中国是除印度以外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从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来看,中国从2000年的50%降至2019年的26%,但仅排在100名左右,略低于28%的世界平均水平,大致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30%的平均水平,明显低于高收入国家21%和高收入国家3%的平均水平。
我们认为,中青年劳动力的流失只是农业老龄化的表面原因,其深层原因是劳动生产率仍然很低。按2018年水平,中国人均农业增加值约为4900美元,远低于资源禀赋相对较高的欧美发达国家。即使与东亚人均资源稀缺的日本和韩国,或者都是新兴经济体的俄罗斯和巴西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如果中国的农业生产率能达到日本和韩国目前水平的一半,这意味着在保持目前的生产规模和产出水平的同时,只需要大约1亿人就业,老龄化问题不会得到解决。为此,我们需要农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城市化进程的合作,发达国家的成功路径可以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3.解决方案:规模化还是集约化?
中国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只能基于这样的基本国情:更多的人+更少的土地+更少的钱。根据《2010年中国发展报告:中国促进人类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战略》,每年投资水平为10万元/人,以满足“半城市化”农民工的需求。由于历史债务太多,每年大约1000-1500万人的实际人数已经是新招聘的农民工人数的上限。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农村常住人口是5.5亿。以每年转移1500万人口的城市化率,考虑到农村人口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年后仍可能有2亿农村人口,提供至少1亿农村劳动力。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人口较少的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实行大规模农业,主要着眼于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并以大面积的耕地、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投资在尽可能少的劳动力上获得高效益;以色列、荷兰、丹麦和日本等土地少、人口多的国家实施了集约农业,主要侧重于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并通过密集和深化的劳动力投入以及资本和技术投入,在小面积耕地上获得高效益。两者之间最大的对比是在耕地和劳动力投入方面。大规模农业更容易获得更高的人均利润,而集约农业更有利于吸收就业人口。
中国人拥有更多的土地,更少的金钱和更少的资源,这一事实决定了中国必须尽可能地集约耕作,并在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方面更多地关注前者,也就是说,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生产和安置尽可能多的人。这意味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不仅要注重产出或利润的增加,还要把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放在核心位置。如果我们学会采用美国模式,我们只能提供150万到200万个高标准的工作岗位,如果我们把廉价的季节性农场工人包括在内,将会有不到600万个工作岗位,容纳2000万人。另一方面,通过采用以色列或日本模式,并采用集约、工业化、机械化和“地方工业化”的合作生产,中国18亿亩农村可耕地可以提供2000万个高标准的就业机会。如果把地方工业化合作社包括在内,就可以容纳1.2亿人。
综上所述,要解决农业人口过剩和老龄化的困境,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高就业、低成本的技术路线,将传统的集约耕作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探索一条生产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集约农业发展道路。从产业角度来看,只有产业集约化更有利于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和机械化作业,从而可以大大降低边际成本,提高产量和效率。从管理主体来看,只有集约化、工业化、机械化和适度规模的农场(合作社)才能跟上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步伐,迅速提高科技和生产水平。
集约农业的特点决定了相关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农民及其合作组织,而不是企业。其政策方向至少应包括:
提高工人的技术和文化水平。高素质劳动者是集约农业的基础。应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建设免费住宿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确保所有农村适龄青少年都能负担得起上学费用,贫困家庭的学生不能辍学。同时,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对合作社和农业协会提出的农业技术和职业培训项目给予补贴和支持,加强对农民的现代农业应用技术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大型合作社和农业协会由国家招聘的技术人员组成,他们驻扎在农业技术服务站,提供技术服务。政府根据合作社(或农业协会)的绩效评估支付工资。
优化农业补贴制度。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通过技术支持、政府补贴、优惠政策、法律规范促进合作社、农业协会的形成和健康运行,大力推进集约农业。逐步实施农业保险补贴、粮食储备计划、生产调控、贸易保护、信贷支持等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平台和价格保护机制,扩大农产品储备能力。
资料来源:砖块农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