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往往伴随大风,造成池塘水位急剧上升,水温、Ph、溶氧等下降,对水产养殖生产造成极大影响,建议采取以下相关措施:
1.及时采取安全预防措施。要注意天气和水位变化,必要时采取加高堤坝、设置围网等措施,防止因洪水漫堤造成损失;网箱养殖要注意预防洪水冲击造成网箱被冲走、冲垮,可采取加固固定绳索和网箱框架等措施,及时清理浮游物。开展抢险救灾时,特别要注意人身安全,生产人员要配备救生设施,生产过程中不可进行危险操作,遇到危险情况要及时撤离。
2.抓紧修复养殖设施。对于损失轻微的水产养殖区,要对养殖设施、塘口堤坝、稻田养殖田埂等进行全面加固修复,清除水草等杂物;对被淹没的池塘及稻田养殖区,水位一旦回落,要抓紧抢修养殖设施,为补放苗种做准备。对生产设施毁坏严重的养殖水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剩余养殖水产品的逃逸(如用2~3层拦网拦住养殖设施被毁坏的地方),洪水彻底退去后再进一步修复。对无法修复的要进行捕捞,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及时上市销售,不够上市规格的转移到安全塘口或网箱中暂养,等水位回落后放养,减少受灾损失。
3.做好塘内水产品养殖。适时补放水产苗种,认真做好受灾渔业水域内剩余水产品情况的调查,科学评估灾后养殖水域内现存数量,以便做好消毒免疫、苗种补放和后期的饲养管理工作。在苗种补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水产品苗种的质量问题,杜绝购进病苗、伤苗、弱质苗、假苗,最好由当地渔业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把好苗种的种质关和补放技术关,以免造成二次损失。
4.防止疫病发生。大灾之后易发大疫,洪涝期间,所有的水域、陆地都连成一片,水产动物的各种病原体到处滋生蔓延,极易引起疫病的流行和暴发,所以要加强养殖水域的病原检测,以防各类动物性疾病相互传播。特别是洪水过后水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急剧增多,很容易引起水产养殖动物的体质减弱,引发其他细菌性及病毒性疾病的继发性感染。洪灾过后常出现大量死鱼,应及时打捞死鱼,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
5.消毒水体。洪水过后对水体要消毒,一是采用化学、物理方法调节和改善水质,如定期泼洒生石灰或用碘制剂;二是采用生物或过滤方法净化水质,如在鱼池进水口设过滤池,过滤料用砂或木炭;三是及时换水、加水;四是适当延长增氧机运转时间。
6.加强投饵。降雨时由于水温降低,鱼类吃食减少,应适当降低饲料投喂量,防止饲料浪费及预防水质恶化。水灾后,水质变瘦,天然饵料生物量减少,难以保证水产动物正常生长的营养需要,因此,应选择配合饲料、加大饲料投喂量,并坚持“四定、四看、一检查”投饵法,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天气、看水色、看水产动物吃食、看水产动物活动,检查水下有无残渣剩饵,同时拌饲料投喂维生素C以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预防病害的发生。
原文链接:http://snyncj.zhenjiang.gov.cn/nyncj/nykj/202107/1dd13e7928e24e8090ec381b9a0dcde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