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重庆市开州区正值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的关键之年,如何顺利完成减贫任务,如何有效巩固脱贫成效,尤其是脱贫摘帽后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机衔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难题。按照区委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我原文学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习近平“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等论著,选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调研课题,先后深入二十余个乡镇,走访40个村,访谈各级干部78人,入户调查1617户,召开征求意见会、集体座谈会31次,深入分析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现实基础、难点和薄弱环节,提出有机衔接的路径和措施。
一、衔接基础与优势
1984年,原开县启动扶贫工作,2000年完成“二六”越温达标、“八七”脱贫攻坚任务,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仍保留为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2014年按新一轮评定标准,识别出贫困村135个、贫困户3.36万户、贫困人口11.92万人,贫困发生率10.37%。近年来,全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全局,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8年高质量通过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高质量脱贫摘帽,全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生态环境持续向优、社会治理和谐有序、民生事业大幅改观等,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现实问题与瓶颈
近年来,全区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但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还存在诸多难点和薄弱环节。
(一)规划融合不够——规划融合不够成为规划衔接的软肋。规划中存在注重各自当期的目标任务,忽略了两者的有机衔接。调研中发现,一些镇乡街道编制的乡村振兴规划忽视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可持续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
(二)政策衔接不紧——“三大”政策矛盾成为政策衔接的障碍。出台的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措施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上,存在亟待解决的针对性与整体性、特惠性与普惠性、福利性与效率性“三大”矛盾。
(三)机制衔接不力——工作机制融合不够成为机制衔接的藩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系统性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组织保障、协同配合、统筹规划等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各自为政,没有做到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内容方面缺少相互呼应,在衔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断链。
(四)产业发展粗放——扶贫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成为衔接产业兴旺的瓶颈。目前脱贫攻坚中的产业扶贫,短平快的产业项目多,长效产业少,且多集中在种养业的前端,而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内在要求是向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休闲观光等新业态拓展延伸,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开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多功能发展,把松散的利益联结转化为紧密的利益联结。
(五)农村人才短缺——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成为衔接人才振兴的短板。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演变,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农村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流向城镇,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儿童及残疾人,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农村“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贫血症”问题日益加剧。
(六)内生动力不足——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成为衔接乡村文化振兴的难关。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相对容易脱贫的已摆脱贫困,剩下2000多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度贫困区域,且大多为深度贫困户,成为精准脱贫难啃的“硬骨头”,很多群众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需要,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
(七)生态质量不优——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滞后成为衔接生态宜居的制约。由于历史欠账多,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基础只能满足脱贫的需要,农村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房屋乱建、蓝顶子乱搭等“七乱”现象还未得到根治等。这些现实问题与实现生态宜居需具备的“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社会文明度、资源承载度、公共安全度、市场发育度、居民幸福度”等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八)基层组织不强——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和村民自治不理想成为衔接乡村组织振兴的薄弱环节。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存在政治功能虚化、干部队伍弱化、党员队伍老化等“三化倾向”。二是村民自治实践存在村民自治能力不足、村规民约作用不彰、民间组织培育不够等“三个短板”。三是农村法治建设面临村民法治意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农村法治力量等“三个欠缺”。
(九)资源要素不活——乡村资源要素不活已成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瓶颈。从调查情况来看,开州在资源利用上存在大量耕地撂荒、大量农房闲置、大量林地微利流转问题,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条件较好却很难增值。
三、衔接路径与措施
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关键要找准二者的契合点,编好麻花辫、打好组合拳、画好同心圆,在观念、规划、政策、体制机制上做好衔接,在“五个振兴”方面高度统筹,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协同推进。
(一)把握总体路径
厘清“一个”思路。将“2020年前解决绝对贫困、2020年后解决相对贫困”这条主线贯穿始终,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引领,以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旅游经济、道口经济、劳务经济、服务经济、商业经济、夜色经济为着力点,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关键,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均衡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明确“两个”时序。2020年前,以脱贫攻坚为引领,着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乡村振兴基础。2020年后,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可持续性。
把握“三项”原则。坚持精准扶贫思想。脱贫攻坚的成效证明了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性,在衔接过程中,要将“精准”原则贯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始终。坚持分阶段有序推进。坚持分区域分重点逐步推进。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针对区域、乡村发展基础和阶段的差异性,先行先试,逐步完成衔接。
(二)强化“四个”衔接
强化观念衔接。一是推动脱贫攻坚“精准”理念向乡村振兴“精准”路径转变。二是推动“自主脱贫”观念向“主动参与”思想转型。
强化规划衔接。为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规划有机衔接,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地方规划与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叠加,推动行业规划与“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对接,推动乡村“三生”规划和村庄规划与扶贫规划衔接。
强化机制衔接。一是抓好体制衔接。2020年后,将脱贫攻坚“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产业扶贫指导员、帮扶干部等工作力量优化配置,整合过渡到乡村振兴上来,成立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分设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合理分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二是抓好机制衔接。将推动脱贫攻坚摘帽一整套有效的社会动员、考核评价、巡查督查、动态监测、项目统筹、资金整合等机制与乡村振兴配合使用。在项目统筹上,将脱贫攻坚所需要升级的各类项目,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统筹实施,同时根据乡村振兴的项目资金标准和要求充实到脱贫攻坚项目之中;在资金整合上,整合归并各类涉农资金,设立乡村振兴专门的“资金池”,多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统筹用于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攻坚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利益联结上,丰富和完善返租倒包、产业托管、集体经营、股份合作等机制,进一步探索、深化“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让小农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实现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广临江福德村农村“三变”改革“四统四分五联”经验,达到小农户、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三方共赢。
强化政策衔接。一是推动脱贫攻坚“针对性政策”向乡村振兴“整体性政策”转化。脱贫摘帽后乡村内部发展的差异性仍将存在,将原出台的针对性政策与民生性政策融合,既要持续关注对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也要高度重视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二是推动脱贫攻坚“特惠政策”向乡村振兴“普惠政策”转化。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迈进过程中,应注重面上统筹,将单纯针对贫困户的医疗、教育、小额信贷、到户产业等扶持政策向乡村低收入群体覆盖,将低保、特困人员救助等政策并入乡村振兴政策的民生领域,形成乡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政策;将C、D级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并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协同推进乡村住房条件改善与人居环境提升;弱化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加大对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将公共服务领域对贫困户的特殊扶持政策,拓展为乡村居民能够同等享受的普惠性政策,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是推动脱贫攻坚“福利性政策”向乡村振兴“效率性政策”转化。适度调整现阶段部分扶贫政策内容,根据农村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将部分扶贫政策整合优化为乡村发展支持政策,在满足贫困户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整合部分到村到户扶贫资源,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通过政策调整和完善,将在脱贫攻坚中增强贫困户发展能力的政策举措,转变为带动小农户参与乡村振兴并分享政策红利。
(三)抓好“五个”统筹
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产业振兴新平台,抓好“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好“三园”(产业园、创业园、科技园),做好“一体”(田园综合体),推进“一镇”(特色小镇)。构建绿色标准体系,修订完善农业地方标准,制定完善与产地环境质量、农业投入品质量、农业产中产后安全控制、作业机器系统与工程设施配备、农产品质量等相关农业绿色发展环境基准和技术标准,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构建绿色技术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成立校企、校地工作站、创客孵化中心,建立“产学研推”合作模式,发挥首席专家作用,打造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
此外,构建绿色经营体系,构建绿色数字体系,构建绿色政策体系。
统筹推进人才振兴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载体,实施“人才+”工程,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积极鼓励各类人才上山下乡,打造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抓牢“在乡人才”,大力培养能工巧匠,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养乡村干部。抓实“返乡创业人才”,吸引青年大学生返乡,支持各类外出人员返乡,鼓励社会乡贤返乡。抓活“下乡人才”,把科技人才请进乡,把城市精英引进乡。抓好贫困户创业就业这类群体。
统筹推进文化振兴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脱贫攻坚中的扶智和扶志成果,深入推进脱贫致富与文化小康的衔接,以乡风文明诠释乡村振兴,以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文明跃升,让文明乡风传承致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传承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
统筹推进生态振兴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成为巩固脱贫攻坚的关键点。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统筹推进组织振兴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把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基层战斗堡垒、“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作为乡村治理的最优势资源、最重要平台和最有生的力量,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着力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着力推进法治乡村打造,着力加强乡村平安建设。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开州区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