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

TOP

两个80后三年里投入900万元做农业,为什么?
2020-07-28 来源: 作者:

   图片1.png

  年轻人的“田园梦想”。

  最初,这只是个“想让自家孩子能吃上安心菜”的心愿。

  在上海,想要实现这个心愿并不复杂——在市郊找个合适的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租”下一亩三分地,请农民生态化种植,定期由快递送菜上门即可。而且这种模式还成为上海市郊不少合作社拓展销售方式的新举措。

  可1985年出生的金华和1984年出生的徐添祺选了一条漫长且复杂的路:自己建立一个种植基地,自己研究种植技术,并且希望把相关技术无偿提供给更多的农民,帮助他们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品质更高的农产品。

  这,大概就叫“情怀”吧。

  跨界

  金华和徐添祺各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金华大学毕业后,创办了一家互联网销售公司,在垂直市场做得风生水起。徐添祺走的是一条典型的“好小囡”路线:名校毕业后,加入一家名列世界500强的食品企业,成为职业经理人。

  2015年,两个80后因业务交流相遇了。聊着聊着,发现各有蹒跚学步的孩子,最关心“给孩子吃什么”。虽然市场上生态农产品种类繁多,可两名父亲担心鱼目混珠。

  金华是青浦区华新镇人,在农村长大,对农业生产不陌生。徐添祺身处食品行业,也涉及田头生产。两个年轻人一合计:“要不,我们共同做一个让孩子‘想摘就摘,想吃就吃’的基地?”

  于是就有了青浦贝果果蔬专业合作社。

  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让自家孩子安心吃菜,那么就种常见的蔬果;可“怎么种”对两个农业“菜鸟”来说,是个大问题。

  好在这是两个有着高学历、爱学习的大学生。

  查看了很多资料,又走访了部分生产基地后,他们决定做水培蔬菜,“水培是相对成熟的技术,一是可以解决农药化肥的问题,因为很多虫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二是单位面积产量高,能提高生产效率。我们有情怀做农业,但不太可能像传统农民那样下田种地。所以,用新技术升级种地方式,更适合我们。”

  明确了研究方向,两个年轻人说干就干,在租来的生产基地里,建立了一个小规模的实验室,研究水培方式。

   图片2.png

  “这真是跨界,从头学习水培技术。”两个人捣鼓了很久,一种种水培方式试过去。一开始,他们根据现有的技术,将农作物一部分根系暴露在空气中,一部分留在水里,农作物长势不错。可由于水体较薄,天热水烫、天冷结冰,不容易控制风险。于是,他们增加了水体厚度,建立了梯田式栽培基地。可请专家看了后,有人点赞,有人提出意见:梯田式种植效率和成功率与水流速度息息相关,控制水流速度不易。

  两个80后继续边研究边学习,走访各地成熟的水培种植基地。长三角有个水培蔬菜基地规模很大,机械化程度又高,几乎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可一听投资额,两个年轻人直摇头:“40亩地投资额超过6000万元,普通农民承担不了。”

  就是在那个时候,原本只想着“让自家孩子吃上安心菜”的金华和徐添祺有了一个更宏远的计划:“我们的基地能不能用更小的成本实现同样的效果?这样就能让更多的农民用上新技术,解决农业人工贵、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组队

  金华找来了70后表哥王建新,请他担任生产基地的“大主管”:“因为有了更大的目标,不能只靠我们俩小打小闹了,要把基地做起来。”

  记者觉得奇怪:为什么请表哥打理,而不是自己辞职做?

  两个80后说得很实在:“农业技术研发还是很‘烧钱’的,如果没有本职工作,怎么反哺这些技术投入?”他们粗粗算了一下,三年来已经累计投入近900万元。

  基地里没有办公室,两个年轻人弄来两个集装箱,简单布置一下,就成了办公室;加上实验室和种植基地,合作社有模有样。原先在工厂工作的王建新也觉得新工作有价值,“我现在可以算是‘新农民’,我们这里走的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路线,与工厂有共同点。”

   图片3.png

  在参考了成熟基地的生产方式后,徐添祺和金华决定除了种菜,再试试青浦当地的特产草莓,“我们的目标是探索适用性更强的技术,帮助不同类型的农民。”水培蔬菜不少见,但水培瓜果很少见,也是两个年轻人从没研究过的领域。

  一番打听,徐添祺收到朋友转发来的一张朋友圈截图,赫然是水培瓜果。“谁在做这个事情?”辗转联系到发帖人,名字叫金琦祺,1982年出生,是江苏苏州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主要研究各种农业新技术,除了水培瓜果,还有物联网等。

  “这不就是我们要的技术负责人吗?”徐添祺和金华喜出望外,赶紧联系金琦祺。

  见面后,觉得彼此都很有缘:3个人的名字有共同之处,更重要的是,对农业的感情是相似的——金琦祺大学毕业后,因为钟情农业,成立了农业科技公司。听说徐添祺和金华的想法后,他当即决定:做!虽然已在平湖安家,可他觉得“这个项目更有发展前景”,每天驾车往返苏沪。

  于是,3个80后和1个70后组成的新农民团队成立了,分工明确:徐添祺和金华负责市场调查和市场拓展,金琦祺负责技术研发,王建新负责基地管理。这样,仍有工作的徐添祺和金华不用每天前往基地关心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不过大凡周末和节假日,都能看到他们在田间的身影。有时,他们还带上儿女。“建立这个基地最初的想法不就是为了他们吗?”看到儿女在田间欢跑,两位父亲更觉得做农业“值”。

  收获

  金琦祺的加入,让团队的技术研发水平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水培大棚里,不同生长期的生菜郁郁葱葱:大的尽情地舒展叶片,小的才刚刚冒尖。这些天,第二批采用新技术水培种植的生菜刚刚成熟。

  徐添祺指着培养槽向记者介绍:“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改良的,成本比我们考察看到的那些企业都低,但效果一样。”黄色的捕虫板随处可见,这是利用飞虫对黄色的喜好而设计的生态除虫法。金琦祺则为大棚里新设计了传感器,可以实时、远程监控大棚里的环境变化。不仅涉及温度、湿度等基本指标,而且能追踪植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细分指标,从而帮助王建新更加精准地为植物调配生长环境。

   图片4.png

  除了物联网设备 ,他们还在研究适合不同农作物的水培营养液。水培农作物可以解决传统农业生产遇到的虫害问题,也能节约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效率;但是,水培也有自身的短板,如果营养液调配不当或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所有农作物“全军覆没”。

  “我们的探索才刚刚走入正轨,离理想还有一段距离。”几个年轻人也渴望悠闲的田园生活,不过进入农业后,才发现原来“田园生活”并不是诗情画意,而是日复一日的劳作。可是,他们并不打算退缩,“希望有一天,越来越多的人能吃上我们种的菜,能用上我们使用的技术;希望有一天,有更多的人能相信我们所相信的东西。”

  事实上,这个心愿正在一点点实现。今年,采用水培技术种植的草莓成熟后,孩子们在水培基地里奔跑,看到红彤彤的草莓,问父亲:“能吃吗?”徐添祺和金华充满信心:“随便摘,随便吃。”


原文链接:http://nyncw.sh.gov.cn/xxnmpxmtbd/20200617/9e3de7066a2f4796825b4287930025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