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公示
根据《市政府办关于编制“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要求,我局牵头起草编制了《铜仁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现已基本完成。为提升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现向社会予以公开征求民意活动,欢迎建言献策,提出您对铜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建议和意见。时间为2021年12月7日至12月13日,可向我局反馈。
联系电话:0856-5253609
电子邮件:tr5260879@163.com
联系人:陈玮
附件:铜铜仁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
铜仁市十四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
铜仁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规划单位:铜仁市农业农村局
铜仁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2021年11月
目 录
前言 - 1 -
第一章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 - 3 -
一、“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 - 3 -
二、发展形势分析 - 9 -
(一)优势条件分析 - 9 -
(二)短板问题分析 - 12 -
(三)发展机遇分析。 - 15 -
(四)面临的挑战分析 - 17 -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 18 -
一、指导思想 - 18 -
二、基本原则 - 19 -
三、总体目标 - 21 -
第三章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及布局 - 25 -
一、粮食生产安全目标及布局 - 25 -
二、十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目标及布局 - 26 -
第四章主要任务 - 41 -
一、稳定粮食生产安全 - 41 -
(一)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 41 -
(二)强化耕地利用监管 - 42 -
二、推进现代特色高效种养基地高效发展 - 43 -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43 -
(二)加强农产品加工建设 - 44 -
(三)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 45 -
(四)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建设 - 46 -
(五)加强生态环保型农业建设 - 47 -
(六)大数据与农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 48 -
三、推进适用科技研发及推广应用 - 50 -
(一)推进现代种业科技创新 - 50 -
(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 52 -
(三)强化山地适用农机推广应用 - 53 -
四、推进农业品牌价值提升 - 55 -
(一)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与提升 - 55 -
(二)加强品牌的宣传和应用 - 57 -
五、现代化市场主体培育 - 57 -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产业化联合体 - 57 -
(二)培育小微企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 - 58 -
六、加快乡村生活环境水平提升 - 59 -
(一)开展农村村庄环境整治 - 59 -
(二)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 - 60 -
第五章效益预测 - 62 -
一、经济效益 - 62 -
二、社会效益 - 62 -
三、生态效益 - 63 -
四、稳定脱贫效益 - 63 -
第六章保障措施 - 64 -
一、政策保障 - 64 -
二、机制保障 - 65 -
三、项目保障 - 65 -
四、金融保障 - 66 -
五、用地保障 - 67 -
六、人才保障 - 67 -
第七章 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 68 -
一、相关环保法规及依据 - 68 -
(一)法律法规 - 68 -
(二)环境标准 - 69 -
二、环境影响分析 - 69 -
(一)施工建设期对环境影响分析 - 69 -
(二)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 70 -
三、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74 -
(一)施工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74 -
(二)生产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76 -
四、环境影响评价 - 80 -
附件
1、铜仁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主要指标表
2、产业规划示意图.
前言
“十三五”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转型加快、质量提升、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铜仁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省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跨越时期,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四新”总体要求和“一二三四”工作思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突出点、连好线、扩大面、全覆盖”和“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做大经济总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路,发挥特色优势强农业,全面提升农业“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规模化、智能化、全球化”水平,落实“重研培、再优化、增规模、深加工、创品牌、强配套、拓市场、抓入统”措施,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市,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产业支撑而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农规发[2019]33号)《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铜党发[2021]1号)《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实施意见》(铜党办发[2021]41号)等文件,结合铜仁市农业农村局职责职能,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态茶、薯类、食用菌、中药材、蔬果、生猪、牛羊、家禽、蜂蜜、生态渔业等10个优势特色产业产业集群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效发展的重要指南。
本规划期为五年,即2021至2025年。
第一章?发展现状及形势分析
一、“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市各级各部门真抓实干、探索创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紧扣省委、省政府对铜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定位,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区五地”奋斗目标,坚持“突出点、连好线、扩大面、全覆盖”发展思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依托生态优势,聚焦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蔬果、食用菌、油茶六大主导产业,实现了全市10个贫困区县全部摘帽,94.2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做大做强生态茶、食用菌、生态畜牧、中药材等10个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林下景观、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做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把铜仁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十三五”期末,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95.62万亩,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3.23万亩,增幅3.46%,粮食总产量112.44万吨,比十二五期末增加7.06万吨,增幅6.7%。全市市级以上粮食龙头企业2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5家,从事粮食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73家、家庭农场240家。同时,依托农情信息调度系统,强化春耕生产信息报送。
二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十三五”期末,10个特色农业产业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投产茶园面积达128.6万亩,红薯种植面积达59.3万亩,食用菌种植规模达7.6亿棒,中药材种植规模达70.1万亩,蔬菜播种面积达260.9万亩,投产果园面积达67.4万亩,年出栏生猪、肉牛、肉羊分别达229.6万头、29.2万头、73.1万只,形成了以生态茶、薯类、食用菌、中药材、蔬果、生猪、牛羊、家禽、蜂蜜、生态渔业等10个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绿色农业产业,建成生猪、生态茶二个百亿级产业。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2019-2020年共建高标准农田38.55万亩。全市发展蔬菜避雨设施3.6万亩。大兴水利枢纽等水利设施建成投用,续建中小型水库54座,水库总库容5.42亿立方,是2015年的1.6倍。2020年,坝区平均亩产值达9000元,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26元。全市冷链物流企业155家,建成冷库(包括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385座。农产品冷库综合库容10.7万吨,运营冷藏车211台。启动了《铜仁市农产品仓储物流规划》编制工作,石阡县冷链物流园已投入使用。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9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0%,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四是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通过外引内培,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2019年以来先后4次举办铜仁市农业招商引资签约大会,累计签约项目155个、签约资金达175.3亿元,铁骑力士、德康农牧、温氏集团、正邦集团、裕国菌业、贵茶集团等一批优强企业落户我市,思南佳里佳、石阡和记等一批本土企业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龙头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44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47家,市级29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63家。2020年,实现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增长40家,产值增长12%,拉动工业增长2个百分点。
五是农业农村改革有序推进。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在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实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运行管理机制。优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注重社员效益分红,带动农户持续增收。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00元,较2015年增长60.15%。同时,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投入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9000余万元,扶持行政村90个,受益农民32088人。在继续做好2019年“三变”改革试点村工作的基础上,选择性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范围,惠及190余万人。“民心党建+三变+春晖社”获《贵州改革情况交流》刊载推广,防贫预警监测机制在全国克服疫情灾情影响如期全面脱贫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交流发言,石阡县探索“六共”机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验做法,得到省委副书记蓝绍敏、副省长谭炯肯定性批示。
六是农业品牌持续发展。市梵净山珍农产品品牌运营公司,与苏州市农发集团、布瑞克农业互联网公司、上海“黔货出山”农产品公司等开展合作,“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商标认证,“梵净抹茶·香溢天下”知名度持续提升,“石阡苔茶”“梵净山茶”获中国驰名商标,碧江白水村、思南周寨村、德江阡丰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七是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绿色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完美收官,农村环境卫生明显改善,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各项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成。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17年的60.31%提高到79.38%,行政村公共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629.14万亩。大力推广“畜禽粪污-有机肥加工-种植业利用”等生态循环模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85.1%。
八是科技服务加快推进。建立起了市、县、乡三级技术推广体系作用。2020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618人,组织开展培训2.2万余人次,开展技术咨询服务5600余次,在农业生产中组织新技术示范推广290余项。与李玉院士建立了“食用菌院士工作站”,与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开展“有机农产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研究与应用”合作,与河南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开展红薯、抹茶等农产品深加工合作。
九是“三农”高质量发展好声音持续奏响。积极争取到全国草原宣传信息培训班、全国内陆渔业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活动、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贵州主会场活动、贵州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全省屠宰检疫现场观摩推进会、全省油菜花农旅一体现场会、全省山地生态畜牧业现场推进会,贵州省生猪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贵州省重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推进会等国家、省级会议在铜召开,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发展分别在全省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发展做经验交流发言。获得了“中国抹茶之都”、“中国高品质抹茶生产基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称号。碧江区铁骑力士原种猪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通过农业农村部专家组验收。《铜仁市生态渔业发展工作方案》《关于首届贵州梵净山国际抹茶文化节工作总结的报告》等经验方法得到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表1-1 铜仁市“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情况统计表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 位 | 2015年基数值 | 2020目标值 | 2020年实际值 | 实际增长% | 备 注 |
|
1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 亿元 | 312.48 | 426.57 | 497.56 | 59.23% |
|
|
种植业 | 亿元 | 189.68 | 232.75 | 274.49 | 44.71% |
|
|
畜牧业 | 亿元 | 85.94 | 140.68 | 142.36 | 65.65% |
|
|
水产业 | 亿元 | 12.86 | 20 | 13.38 | 4.04% |
|
|
林业 | 亿元 | 11.26 | 15.72 | 37.11 | 229.57% |
|
|
服务业 | 亿元 | 12.74 | 17.43 | 30.22 | 137.21% |
|
|
2 |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 亿元 | 191.1 | 261.82 | 303.8 | 58.97% |
|
|
服务业 | 亿元 | 7.21 | 9.88 | 14.41 | 99.86% |
|
|
3 |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6931 | 13682 | 11100 | 60.15% |
|
|
4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105.34 | 120 | 112.4 | 6.70% |
|
|
油菜籽产量 | 万吨 | 11.31 | 9 | 9.21 | -18.57% |
|
|
休闲农业经营主体 | 个 | 185 | 450 | 1125 | 508.11% |
|
|
年接待游客 | 万人次 | 662 | 1332 | 601 | -9.21% |
|
|
年营业收入 | 亿元 | 2 | 10.6 | 12.67 | 533.50% |
|
|
5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25.08 | 43.61 | 26.41 | 5.30% |
|
|
猪肉 | 万吨 | 20.08 | 26.8 | 19.94 | -0.70% |
|
|
牛肉 | 万吨 | 1.71 | 3.02 | 2.88 | 68.42% |
|
|
羊肉 | 万吨 | 1.52 | 2.32 | 0.96 | -36.84% |
|
|
禽肉 | 万吨 | 1.46 | 2.03 | 2.62 | 79.45% |
|
|
6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4.83 | 6 | 5.32 | 10.14% |
|
|
7 | 禽蛋总产量 | 万吨 | 2.28 | 3.91 | 5.37 | 135.53% |
|
|
8 | 茶叶面积 | 万亩 | 160 | 189 | 151.02 | -5.61% |
|
|
其中:投产面积 | 万亩 | 83.09 | 128 | 128.6 | 54.77% |
|
|
茶叶产量 | 万吨 | 5.52 | 11.88 | 12.11 | 119.38% |
|
|
总产值 | 亿元 | 52.6 | 119 | 119.7 | 127.57% |
|
|
9 | 中药材面积 | 万亩 | 57.15 | 64 | 70.04 | 22.55% |
|
|
中药材产量 | 万吨 | 9.3 | 14 | 14.09 | 51.51% |
|
|
综合产值 | 亿元 | 11.5 | 19 | 20.4 | 77.39% |
|
|
10 | 蔬菜播面 | 万亩 | 192 | 220 | 260.88 | 35.88% |
|
|
蔬菜产量 | 万吨 | 265 | 330 | 369.84 | 39.56% |
|
|
总产值 | 亿元 | 47 | 66 | 104.56 | 122.47% |
|
|
11 | 水果面积 | 万亩 | 56 | 100 | 105 | 87.50% |
|
|
其中:投产园林果园 | 万亩 | 28.5 | 50 | 61.5 | 115.79% |
|
|
水果产量 | 万吨 | 23.54 | 50 | 62 | 163.38% |
|
|
总产值 | 亿元 | 8.5 | 20 | 34 | 300.00% |
|
|
12 | 食用菌种植 | 亿棒 | 1.25 | 4 | 7.57 | 505.60% |
|
|
食用菌产量(鲜品) | 万吨 | 10.5 | 30 | 34.5 | 228.57% |
|
|
总产值 | 亿元 | 8.19 | 20 | 30.1 | 267.52% |
|
|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优势条件分析
1.生态禀赋优越。生态优势明显。铜仁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地丘陵地貌,气候宜人,山川秀美,最大的优势就是山地生态优势。境内年均气温16.2℃,无霜期292天,雨热同季,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土壤清洁,动植物资源丰富,市内梵净山被誉为地球同纬度唯一的原始绿洲和动植物基因库,并于2018年7月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没有受以工业污染的生态条件,有利于发展绿色有机农特产品,如:“梵净山”绿茶,在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等方面,各项指标优于国家标准。
2.生产条件充足。全市1.8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山地丘陵占96.1%,天然牧草地652万亩(可利用草地593万亩),水域总面积48万亩(宜渔水面41.5万亩),耕地538.3万亩,其中:有500亩以上坝区有199个,坝区耕地面积31.57万亩,坡度在15-25度的坡耕地158.8万亩,大于25度的坡耕地107.8万亩。域内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无污染,是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天然宝地。铜仁8个省级经开区和2个省级高新区有广阔的用地空间。森林覆盖率达66.2%,居全省第二,林地面积1629万亩,是耕地面积的2倍多,发展山地产业、林下经济优势明显、空间广阔。
3.产业基础坚实。我市农业经过长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实施,在人、财、物上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农业在规模发展上有所突破,全市茶园面积排全省第二,抹茶发展规模全国第一,建成世界最大高品质抹茶原料基地和单体抹茶标准化车间。黄精、百合、玉竹种植面积均居全省第一,食用菌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梯队,特色冷水鱼产量占全省40%。在地理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西部五个县和东部的松桃县,农业产业对群众增收致富带动作用显著,群众对发展农业产业的认识空前提升,热情空前高涨,干劲空前增强,发展农业产业进拥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市委、市政府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站位高远、谋划大局,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严格落实“高端化、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智能化、全球化”战略定位,狠抓“重研培、再优化、增规模、创品牌、强配套、拓市场、抓入统”,推进生态茶、果蔬、食用菌、薯类、中药材、生猪、家禽、牛羊、蜂蜜、特色林业10大百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4.品牌优势明显。丰富的物种资源,培育形成了具有文化传承的农业特色优势品牌,我市充分结合自身山地生态资源,充分发挥生态优势,铜仁将“绿色有机、健康安全”作为“铜货”的核心竞争力,致力于发展高效绿色标准化产业。各区县依照地方特色优势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大力推进基地标准化生产,积极制定各类技术规程标准,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着力培育“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绿色农产品公共品牌,成功将自身生态优势品牌化,从而有效拓展了市场空间,并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如:思南黄牛、石阡苔茶、沿河空心李、白山羊、德江天麻、江口萝卜猪等区域影响力品牌,经过各方长期努力,目前形成了绿色产品30个,有机产品105个,地理标准保护产品10个;“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用品牌商标第29类、第31类、第35类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成功并获得商标证;石阡苔茶、梵净山茶为中国驰名商标,有利于提高我市农产品附加值,增强竞争力。
5.一二三产有效融合发展。我市提出了“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思路,近年来坚持抓好“农业+”产业融合方式,努力培育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特别是,2020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转化,统筹处理“六个关系”,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下一步,我市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要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产业链上、中、下游新业态。
6.营商环境良好。我市是唯一可以同时享受西部大开发、国发2号文件、武陵山区域扶贫攻坚规划等多个政策叠加的地级市,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平安铜仁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和谐稳定;招商引资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荣获了“2020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等荣誉,为农业龙头企业来铜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保障。
7.区位交通便捷。通过多年的加速发展,铜仁大交通格局已经逐步形成。随着沪昆高速铁路、铜玉城际铁路建成通车,铜仁已经迈向高速时代和高铁时代,从过去的“边城”变成了贵州的“前沿”和武陵山区的“枢纽”,聚水陆空铁交通于一体,乌江可行驶500吨级航船,经长江直达东海;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41公里,高速铁路直达铜仁城区,有湘黔铁路千万吨级大龙货运站、渝怀铁路千万吨级灯塔货运站;铜仁凤凰机场已开通国内重要城市航班及国际口岸,黔北机场获批在建,为我市农产品“黔货出山”提供了物流支撑。
(二)短板问题分析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靠后。虽然经过长期发展,我市农业农村面貌已翻天覆地的改变,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00元,比2015年的6931元增长60.15%。但我市城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98元,是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4倍。同时,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的17131元、全省的11642元、武陵山片区湘西自治州的11250元、怀化的11959.55元。
2.产业发展聚集度不高。我市农业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行了转变,虽然“小、散、弱”的现象有所好转,但单品优势仍不突出,形成“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尴尬局面,与市场期盼还有差距。如有样品、有礼品而无产品、无商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较少,产业发展同质性较强。
3.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不强。农业企业规模小、积累少,新技术应用能力弱,企业发展资金短缺,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方式单一,产业链较短,导致农业企业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并且缺乏一定规模、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的集群核心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省级龙头企业147家,只占全省1176家的12.5%;国家级龙头企业只有4家,仅占全省35家的11.43%,我市规模经营主体总体偏弱。
4.一二三产融合不高。我市农产品普遍加工程度低,精深加工产品太少,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与农业大市地位不相符。如农旅融合转化程度较低,存在配套设施服务差异较大、特色项目少、经营简单雷同、农耕文化等地方特色项目较少等问题,难以吸引外来游客消费,也没有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农旅一体化点,城乡旅游业发展严重不足。
5.农产品产销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产后处理方式落实、管理经营粗放,造成一些农产品损失较重;冷链物流建设严重滞后,“有市无货”“有市慢货”等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仅为0.9:1,与我国的2.3:1、发达国家的2.0:1-3.7:1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农产品物流和电商体系薄弱,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未形成有效衔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未健全,农产品流通企业缺乏,产前缺少定期发布的农业产业投资指南,产中涉农部门和农技推广等机构尚未与相关中介机构建立合作,产后未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销服务平台。
6.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市“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绿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取得较大成果,虽有梵净山茶、石阡苔茶、德江天麻、玉屏油茶、梵净蘑菇等著名商标,但是大多数区域特色农产品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品牌;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如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生态果蔬业、生态油茶、生态渔业等具有地域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化、品牌化经营才处于雏形阶段;农业生产与经营者市场意识淡漠,建立山地生态品牌意识尚未完全植根于农业生产与经营者大脑深处。
7.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市地处云贵高原,属于高原山地地貌,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地块零碎分散,不适宜机械化大生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为40%,虽与全省的40%持平,但远远低于全国的71%,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不够,农机化技术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未能充分彰显。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在中低产田土改造、直通田间地头的产业路与沟渠的建设投入更少;农业基础设施管护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有人建、无人管”、边建边毁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坝区上,大部分还存在缺乏大棚育苗设施、缺乏分拣烘干设施、缺乏冷库设施等,严重制约着蔬菜等产业发展。
8.生产要素支撑力度不够。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大量青壮年劳动外出务工,造成产业务工人员平均年龄偏大;银行信贷多数采用工业和商贸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种植、养殖这些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经营风险高的农业企业来说普遍存在贷款难、还款难的问题;农业保险体系、农业风险补偿体系、农业担保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保险机构对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积极性不高。农村土地市场不完善,部分农户因为对政策不熟悉、对市场不了解、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不愿将土地流转出来,致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对发展现代农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由于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农业基地设施建设满足不了生产发展需要,对现代农业发展机制体制创新的扶持引导资金投入少,不足以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
9.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农业龙头企业技术人才缺乏,一定程度导致农业企业自我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同时,一些产业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如蔬菜种植技术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我市蔬菜产业技术服务相对滞后,菜农的蔬菜栽培技术主要是靠传统经验和自己摸索,规模化基地上普遍缺乏有经验、懂技术的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在数量和业务素质上还不能满足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机遇分析。
1.党中央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高效发展的决心更加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中央农村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做大做强十二个重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决确保粮食安全。
2.产业发展政策保障更加实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的总要求,我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大力推进“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绿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先后制定《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关于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及粮食生产安全和10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三、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为林业发展带来新机遇。202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这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决策部署。东产西移、东西部协作发展等战略部署,可以为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模式、新的市场,能够有效推进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四)面临的挑战分析
1.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叠加自然灾害、金融风险等多重影响,国际上“囤粮”“抢粮”的恐慌情绪蔓延。据国际谷物理事会(IGC)发布的10月份报告显示,2020/21年度全球谷物供应前景趋紧,价格已经涨至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2.经济增长缺乏创新点。一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因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常规措施难以保持农业的持续发展,难以寻求到新增长点。二是农业生产成本进入上升通道,主要农产品国内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而补贴政策接近上限,两边挤压下,如何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新课题。三是城乡要素加速流动,农业副业化、农户兼业化、劳动力弱质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农村建设转为新矛盾。
3.产业结构仍需优化。从我市自身发展来看,铜仁市2020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8%、25%、53.2%。这表明铜仁市非农化程度低,一产比例居高不下,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二产工业长期以来都是“短腿”,三产发展相对较好,但是难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指示,落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和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总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铜仁市“一区五地”的奋斗目标,聚焦农村产业革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四新”总体要求和“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围绕“四新”抓“四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特色优势强农业,全面提升农业“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规模化、智能化、全球化”水平,落实“重研培、再优化、增规模、深加工、创品牌、强配套、拓市场、抓入统”措施,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市;有效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一切、引领发展。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管农业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业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引领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作用,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部门协调,推动特色优势农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特色和基础,突出地方特色差异化发展,因势利导、分类施策、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合理确定乡村建设目标、产业发展方向,推动立体复合型开发,着力培育地方特色。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推动科技、业态和模式创新,提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走以质取胜、绿色兴农、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主体带动、集群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战略性牵引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坚持全链条发展导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多功能、多业态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发展。深化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能。加强特色优势农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创新与转化应用,推推动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由注重物质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乡村振兴、衔接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坚持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度结合,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带动群众稳定脱贫,不断缩小贫困区域落后程度,提升群众思想意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通过深入实施“双一十百千工程”,推进“八个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九个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和生态渔业产业体系得到优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粮食安全得到保障。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引导农业资源优先保障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遏制耕地撂荒,粮食生产规模稳定恢复,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得到高质量建设,贯彻落实种粮扶持激励机制,使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得到稳定提高。
——种业安全切实加强。把种业作为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做强优势,补上短板,突破瓶颈,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种业科技支撑,引进扶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建设现代种业基地体系,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及监管治理能力,构建山地特色现代种业体系。
——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得到优化发展。持续打造“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品牌,提升公共品牌影响力,推动以茶叶、生猪、蔬果、牛羊、食用菌、家禽、中药材、红薯、蜂蜜、生态渔业等十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形成九个百亿级产业集体,基本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农产品加工体系不断健全。着力培育山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加强高成长企业培育、高效益产品打造和新技术应用,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培育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以山地特色农业资源集中的区、县为重点,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农村创新创业更加活跃。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要求,推广农村创新创业典型经验,依托产业特色打造创新创业园区,支持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提供农村创新创业新动力。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家团队为主导,推进农业创新杰出人才培养,在重要产业领域建立一批省内创新团队,采取产业导师、师带徒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村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能力。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基本实现行政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村内道路、照明、饮水等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村庄保洁机制稳定运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率逐年提升;基本消除茅圈和简陋旱厕。
——融合发展更加协调。以“农业+坝区、园区、旅游、主体、加工、品牌、项目”等方式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通过构建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利益链条,推动农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完善农村产业融合体制支撑。打造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科普体验、文化传承、健康服务等活力逐步释放。
——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持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强化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功能,探索抵押物托管、再流转、再入股、第三方托底回购等处置模式。落实农村集体经济法人地位,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探索联合经营、委托经营等经营方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经济联合体,鼓励集体经济强村带弱村发展,推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示范社建设。
——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有效,乡村氛围和谐有序,村民生活充满活力。
——农业数字经济大力发展。坚持数字乡村战略,推进农村数字经济产业化,农村公共服务在线化,农业产业数字化,构建农业产业基础数据体系、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全面推动铜仁农业大数据建设。
相关指标详见附表:铜仁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主要指标表
第三章?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及布局
围绕乌江河谷区,环梵净山山地,松江、锦江河谷等典型特色地形地貌,结合光、热、水、肥、气等资源,以高速公路为纽带,根据不同海拔合理布局茶叶、生猪、蔬果等十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打造乌江河谷经济走廊、环梵净山经济圈和玉铜松经济带。以稳定粮食安全保障为基本,充分挖掘耕地资源和林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耕地,保障特色优势产业稳规模提效益,大力发展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实行林草结合,增加人工草地面积,拓展草食畜牧业发展空间。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优势拳头产品,带动合作社、小微企业、村集体经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高速发展。
一、粮食生产安全目标及布局
全市粮食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88万亩以上,年产量稳定在109.5万吨以上。全市十个区县均为重点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以永久基本农田和坝区耕地为粮油综合生产核心,大力发展“稻+高效经济作物”“稻+生态渔业”等“一田多用”“一季多收”模式,稳定水稻、玉米、马铃薯、红薯、油菜、小麦、花生等粮油作物生产规模,通过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采收高效化,增加粮食产量。
专栏1 粮食安全生产布局 |
水稻:全市 10 个区县;种植面积稳定在164万亩;培育壮大思南南江粮食购销有限公司、贵州大兴米业有限公司、铜仁市碧江区白秧坪大米专业合作社、沿河县金竹万华粮油有限公司等优质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扶持沿河县农兴农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塘坝天马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德江县马蹄河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新兴优质稻米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白水贡米”、“郭家湾贡米”和“金竹贡米”为发展基础,大力发挥“红粘米”、“茶寨糯米”、“木黄糯米”等地方特色稻的潜在优势。 玉米:全市 10 个区县;与蔬菜、养殖企业结合,大力推广种植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 马铃薯:,一是在锦江、乌江、松江、舞阳河等低热河谷区域,以及城市郊区建设秋马铃薯、早春菜用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以现有马铃薯加工区为核心建设高淀粉马铃薯生产基地;三是以全市生态畜牧业重点发展区为核心,建立马铃薯专用生产基地。; 红薯:全市 10 个区县(单列产业规划); 特色杂粮产业:高粱在石阡、沿河、德江、松桃、思南(5 个县);苦荞在印江、德江、思南、松桃(4 个县);大豆在全市 10 个区县。 油菜:全市 10 个区县; 以碧江区、思南县为核心,在万山区、玉屏县、松桃县、江口县、石阡县、印江县、德江县和沿河县构建生产基地、良种制种繁育基地和加工基地为一体的油菜产业区。在杭瑞高速带和沿榕高速带,形成“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带;碧江区和德江县建立油菜原料、产品交易市场、大型油脂综合加工厂;油菜制种基地布局在万山、松桃、石阡、印江、德江、思南等海拔600米以上的地区 花生:重点布局在松桃县、沿河县、碧江区、江口县、思南县、石阡县、德江县、印江县8区县。花生市场体系布局,以碧江区为核心,构建松桃县、思南县、德江县、印江县、石阡县、江口县为一体的市场体系,辐射带动全市花生产业发展。到2025年在碧江区和思南县建立花生原料和产品交易市场各一个。 |
二、十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目标及布局
到2025年,创建1个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培育10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100个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建立100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目标为牵引,着力培育壮大茶叶、生猪、蔬果、牛羊、食用菌、家禽、中药材、红薯、蜂蜜、生态渔业等十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等1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现除生态渔业外的9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综合产值分别达100亿元以上,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综合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
——生态茶产业集群。
1.生态茶产业。到2025年,投产茶园面积达150万亩,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200亿元以上,其中茶叶初制、精制加工综合产值170亿元,抹茶综合产值30亿元以上。以石阡、印江、思南、江口、松桃、沿河、德江七个重点产茶县为重点,坚持做优做强茶叶初加工,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全力推动抹茶产业发展,打响“梵净山茶”“梵净抹茶”品牌,把铜仁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茶叶生产、加工、出口重要基地和“中国抹茶之都”。建设以思南、德江、沿河等为核心的乌江流域特色茶区;以石阡县为核心的石阡苔茶茶区;以印江、江口、松桃等为核心的环梵净山茶旅融合区,围绕“梵净山(抹)茶·香溢天下”宣传主题,进一步提高“梵净山茶”“梵净抹茶”“中国抹茶之都”等知名度和影响力,把“梵净抹茶”品牌打造成为中国高品质抹茶第一品牌。
专栏2 茶产业集群布局 |
1.区域布局:以松桃县正大、普觉、大坪、大路、甘龙镇;江口县德旺、坝盘、怒溪、民和乡;印江县木黄、紫薇、洋溪、缠溪、沙子坡镇;思南县张家寨、香坝、宽坪、鹦鹉溪、孙家坝镇;德江县煎茶、复兴、合兴、枫香溪、堰塘乡;沿河县塘坝、新景、晓景、谯家、黄土乡;石阡县本庄、聚凤、龙井、龙塘、五德镇为核心,建设以思南、德江、沿河等为核心的乌江流域特色茶区;以石阡县为核心的石阡苔茶茶区;以印江、江口、松桃等为核心的环梵净山茶旅融合区。以江口县为核心的抹茶加工产业集群,以印江、思南为核心的大宗茶精制加工产业集群。 2.主体培育:以贵州印江宏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贵州詹姆斯芬利茶业有限公司、贵州思南思福实业有限公司、贵州祥华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贵州沿河洲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德江永志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贵州省松桃梵净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等为龙头,新增茶叶省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新增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20家以上;新增茶叶精制加工厂7 座以上,全市茶叶精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年,初加工能力达到 12万吨/年以上。 3.产品开发:全市绿茶、抹茶、乌龙茶、黑茶、红茶、白茶、抹茶等为重点,积极研发茶叶新产品和抹茶系列产品。 4.品牌建设:围绕“梵净山茶”公共品牌和“梵净山翠峰茶”、“梵净抹茶”“石阡苔茶”核心子品牌, 进一步加强品牌宣传打造,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5.市场拓展:新增梵净山茶省内外销售专店、专柜等50个以上,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推进“互联网+茶”模式不断扩展,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6.茶文化:进一步促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1~2条茶旅融合精品路线,持续加强茶艺、茶叶营销等人才队伍培养工作,持续举办梵净山抹茶大会和开展茶文化“七进”活动,不断挖掘和丰富梵净山茶文化,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 7、重点建设项目:投资20.74亿元,重点建设铜仁市黔茶系列高标准示范茶园建设项目、铜仁市高品质抹茶基地建设项目、石阡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苔茶)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印江自治县梵净山茶产业现代化发展项目、铜仁市抹茶产业集群化发展项目、铜仁市松桃县茶叶种植及初加工项目、铜仁市沿河县生态茶产业提质增效建设项目、德江县特异茶类(白茶、黄茶)综合能力提升项目。 |
——生猪产业集群。
2.生猪产业。到2025年,建成年出栏生猪超300万头的产业集群,生猪综合产值达195亿元以上。持续推进铁骑力士、温氏集团、德康牧业等龙头企业发展,以碧江、万山、玉屏、松桃、思南等区县为生猪扩繁区,沿河、石阡、印江等县为发展潜力区,德江、江口等县为适度发展区。东部以玉屏、碧江、松桃等区县为重点构建东部种猪繁育、饲料生产、屠宰加工中心;西部以乌江流域的思南、石阡等县为重点,辐射带动沿河、德江、印江以及松桃的部分乡镇,形成优质肉猪产业带。
以铁骑力士为龙头,在碧江建设铁骑力士产业园区和贵州总部,年出栏达50 万头以上的生猪产业发展示范基地、高端食品产业示范基地。以广东温氏为龙头,分别将玉屏、思南打造为东部和西部种猪繁育、饲料生产、屠宰加工中心,形成年上市 100 万头的生猪产业圈。以德康牧业为龙头,以松桃盘石标准化规模种猪场、选育场,黄板标准化规模种猪场和现有 344 个家庭牧场为基础,加快建设长兴堡镇优质仔猪生产扩繁场,建成年出栏 50 万头现代循环养殖示范园。以傲龙武峰为龙头,在万山及周边建成 7 个能繁场,年出栏育肥猪 25万头以上。以正邦为龙头,在石阡及周边建设“正邦福猪”标准化养殖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年出栏育肥猪 25万头以上。
专栏3 生猪产业集群发展 |
1.区域布局:以碧江区坝黄、和平、桐木坪乡,万山区鱼塘、大坪、黄道乡,松桃县大坪、普觉、黄板、盘石镇,玉屏县朱家场、田坪镇,江口鲐民和、桃映镇,石阡县石固、聚凤、河坝、青阳、龙塘、龙井乡,印江县天堂、刀坝、沙子坡、木黄、合水街道,思南县香坝、张家寨、许家坝镇,德江县煎茶、龙泉、楠杆、长丰、高山镇,沿河县官舟、板场、淇滩、塘坝乡等乡(镇、街道)的核心区。建设以碧江、万山、玉屏、松桃、思南县为重点的扩繁区,沿河、石阡、印江为重点的发展潜力区。以碧江、玉屏、松桃为中心的东部种猪繁育、饲料生产、屠宰加工中心。以思南、石阡为重点,形成优质肉猪产业带。 2.主体培育:铁骑力士、广东温氏、德康牧业、傲龙武峰、正邦等公司为龙头,发展生猪代养户600户以上。 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支持温氏、铁骑力士、德康牧业等龙头企业加强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新(改扩)建能繁母猪扩繁场 8 个,新增年产仔猪 235 万头。同时, 促进地方猪种江口萝卜猪、复兴猪等品种保护与开发,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提高良种供应能力。 4.饲料供应体系建设: 新建饲料厂 2 个,年产能 44 万吨,到2025年,全市饲料产能可达 100 万吨。 5.销售市场开拓:大力开拓省内市场,以“七进”为抓手,组建龙头企业合作联盟,搭建“黔货出山”“梵净山珍”品牌平台,到2025年,外销量达到5万吨以上。 6.加工转化:依托现有14个生猪屠宰点,重点提升鲜肉加工能力,加强产地冷处理和冷链运输能力,围绕香肠、腊肉等深加工产品提升加工转化水平。 7.重点建设项目:投资70.2亿元,重点支持建设德江县年出栏50万头“正邦福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循环农业项目、碧江区食品产业园项目、碧江区3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石阡县年出栏50万头“正邦福猪”标准化养殖生态循环产业发展项目、石阡县温氏2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印江县年出栏25万头生猪一体化养殖项目、松桃县德康年屠宰加工150万头生猪生产线、玉屏温氏生猪屠宰加工一体化项目、松桃县长兴灯阳1.6万头种猪扩繁场建设项目、沿河县铁骑力士25万头生猪扩繁场建设项目、万山区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松桃长坪乡1万头种猪扩繁场建设项目、松桃县德康24万吨饲料加工项目、松桃县铁骑力士2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 |
——家禽产业集群。
到2025年,出栏家禽出栏达3300万羽以上,禽蛋达24万吨以上,实现家禽综合产值125亿元以上。推进“百亿级梵净国际蛋谷”项目实施,以铁骑力士集团为龙头引领,在松桃县打造贵州家禽总部经济,推进家禽产业链发展产业,形成松桃县、江口县、思南县、石阡县、碧江区、印江县、万山区等蛋鸡优势区,松桃县和沿河县建设加工基地,沿河县、德江县为核心,辐射带动思南县、石阡县、松桃县、碧江区、万山区等区县发展肉鸡优势区。
专栏4 家禽产业集群发展 |
1.区域布局:(1)以松桃县迓驾、木树、长兴堡、盘石、世昌、长坪、盘信、九江、妙隘、大路、甘龙、永安、石梁、、孟溪、冷水溪、乌罗镇乡,印江县缠溪、天堂、板溪、沙树、中坝街道,江口县德旺、闵孝、官和乡,思南县凉水井、孙家坝、鹦鹉溪、东华、宽屏乡,石阡本庄核心,建设蛋鸡产业带,打造松桃县蛋种鸡产业园区和石阡县本庄省级蛋鸡园区。 (2)以思南县亭子坝、杨家坳、青杠坡、徐家坝、香坝、三道水、瓮溪、龙塘、板桥、邵家桥,石阡县坪地场、花桥镇、石固、青阳和平头镇,松桃县普觉、寨英、怒溪、桃映、沙坝、牛郎,碧江区和平、川硐、滑石、云场坪、漾头、瓦屋、六龙山乡,万山区、熬寨、茶店、鱼塘、大坪为核心,肉鸡产业核心区。 2.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以铁骑力士集团为龙头引领,培育“百亿级梵净国际蛋谷”。 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强化对印江绿壳蛋鸡、石阡土鸡、沿河铁脚鸡等地方鸡品种保护与开发。在德江县和沿河县新建父母代种鸡场及孵化场分别 1 个,在松桃县新建存栏 20 万套蛋种鸡场 2 个,孵化中心 1 个;新建青年鸡场 6 个,实现鸡苗自给自足,蛋鸡苗以外销为主 4.饲料供应体系建设: 在**新建年产 40 万吨蛋鸡饲料加工厂和年产 10 万吨肉鸡饲料加工厂分别 1 个。 5.销售市场开拓:省内市场以“七进”为抓手本地市场占有率,禽蛋产品市场占有率从 2020 年的 80%提升到 95%以上。整合营销资源,提高省外市场份额, 禽蛋外销率从 20%提高到 50%以上。建设蛋鸡数字化科技公司 1 个,发展“互联网+”营销模式。 6.加工转化:德江县和江口县建设生态家禽定点屠宰场分别 1 个,新建年屠宰 2000 万羽淘汰蛋鸡及食品精深加工厂 1 个,新建年加工 30 亿枚鸡蛋初精深加工厂 1 个。鼓励并扶持皮蛋、盐蛋、烤(卤)鸭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力争 2025 年全市家禽产品加工转化率达 70%。 7.重点建设项目:投资1.56亿元,支持建设松桃县良繁建设项目、松桃县蛋鸡数据化项目、松桃县蛋鸡研发中心项目,铜仁市蛋鸡养殖项目、铜仁市肉鸡养殖项目,加工转化项目。 |
——蔬果产业集群。到2025年,确保全市蔬果面积稳定在360万亩以上,实现蔬果综合产值200亿元以上,其中,蔬菜(含辣椒,下同)生产规模稳定在260万亩,综合产值150亿元,水果生产规模稳定在100万亩,综合产值达50亿元。以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为重点,积极推进定制菜园、果园,建设“百亩点”“千亩村”“万亩片”示范基地,开拓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要目标的省外市场。
蔬菜重在海拔 700米以上的区域发展根茎叶花类蔬菜和茄瓜豆果菜类蔬菜,抓好大白菜、芹菜、南瓜、甘蓝、西葫芦等夏秋主要产品和莲花白、莴苣、大白菜、花菜、豌豆等蔬菜生产;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区域发展冬春蔬菜,重点布局在乌江、锦江、松桃低热河谷和坝区,抓好黄瓜、丝瓜、西红柿、茄子、菜豆、豇豆等夏秋主要产品和萝卜、莴苣、大白菜、甘蓝等冬春主要产品;蕨菜、薇菜等山野菜采集重点布局在松桃县、江口县、印江县。 印江、石阡、德江、思南、松桃、沿河等县重点发展朝天椒、线椒等加工型辣椒。
水果产业打造一圈三带:环梵净山特色生态水果产业圈主要包括松桃县南部、江口县、印江县东部,重点发展猕猴桃、柑橘等规模基地。三带是:乌江河流域特色水果产业带,主要包括沿河县、德江县、思南县、印江县、石阡县等乌江河流域区域,重点发展特色德江脐橙、印江红香柚、沙子空心李、思南红肉蜜柚等特色规模基地;锦江河流域特色水果产业带主要包括万山区、碧江区、江口县、松桃县,重点发展香柚、樱桃、枇杷等规模基地;S203省道沿线特色水果产业带主要包括玉屏县、石阡县、思南县,利用海拔较高,温差较大的优势,重点发展特色黄桃、李、猕猴桃等水果规模基地。
专栏5 蔬果产业集群发展 |
1.区域布局:蔬菜以万山区高楼坪、鱼塘,碧江区和平、坝黄,印江县木黄,松桃县乌罗、石梁,江口县坝盘、德旺,石阡县聚凤、石固、青阳,沿河县泉坝、后坪,德江县煎茶、复兴,思南塘头、亭子坝,玉屏田坪等乡镇和坝区为核心;水果以玉屏县朱家场镇、万山区黄道乡、丹都街道,碧江区云场坪乡、川硐街道,松桃县寨英、印江朗溪镇和峨岭街道办事处、石阡河坝和本庄、德江潮砥、沿河沙子坡镇为核心,打造黄桃产业集群、沙子空心李产业集群、香柚产业集群、脐橙产业集群、猕猴桃产业集群。 2.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水果围绕“千亩村”“万亩片”培育省级和市级龙头企业进行带动发展,重点建设沿河沙子空心李、德江脐橙、思南红肉蜜柚、印江红香柚、松桃猕猴桃、万山-碧江香柚、玉屏-石阡黄桃等规模化基地;辣椒重点围绕石阡和记、思南铭盛乐等本土企业进行培育;蔬菜重点围绕供粤港澳大湾区外向型基地进行培育。 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每个区县建设年育苗30万株的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在印江、思南、松桃等县建设年出苗400万株果苗圃;每年开展10万亩辣椒换种工程。 4.销售市场开拓:本地重点以“七进”市场为基础,省外重点发展广东市场;提升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技术标准等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标准,与门店、电商等营销企业签订定单购销合同,提升订单外销率。 5.加工转化:重点提升产品初加工能力,加强产地冷处理和冷链运输能力,围绕干制品、腌制品、油制品和果酒、精油等深加工产品提升加工转化水平。 6、重点建设项目:投资25.8亿元,重点支持建设蔬菜规模标准化商品基地建设、“千亩村””万亩片”水果示范基地建设、水果优势基地提质增效示范建设、辣椒规模化基地建设、辣椒育苗基地培育和换种、水果加工转化提升项目、蔬菜商品化处理提升、蔬菜科技创新支撑建设、水果苗木扩繁基地建设、辣椒加工转化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服务建设、辣椒品牌培育及宣传。 |
——食用菌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市食用菌种植规模达13亿棒,实现综合产值达150亿元以上。以梵天菌业、裕国菌业、同发菌业、贵福菌业、荪灵公司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按照“一圈两带”规划布局,强化菌种、菌材等要素保障,坚持做优做强大宗食用菌,做特做精特色珍稀食用菌,推动食用菌生产工厂化、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以香菇、木耳、竹荪、双孢蘑菇、羊肚菌五个单品为重点,打造全省最大的食用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区。香菇以裕国菌业为引领,以碧江区为核心,黑木耳以梵天菌业为引领,以印江县为核心,双孢蘑菇以同发菌业为引领,以印江县为核心,竹荪以荪灵公司为引领,以万山区为核心,羊肚菌以贵福菌业、市扶投公司为引领,以万山区、玉屏县为核心。
按照“一圈两带”进行布局:一是环梵净山食用菌产业圈。主要发展以木耳、香菇、双孢蘑菇为主,此区域包括印江木黄、板溪、江口太平、松桃孟溪等乡镇,保护性开发、采集和抚育野生菌(松乳菇、牛肝菌、灵芝等)。二是西部食用菌产业带,主要发展以木耳、香菇、羊肚菌、红托竹荪为主的大宗和珍稀食用菌,此区域包括石阡县龙塘和枫香、沿河县官舟、德江县堰塘和新场为主,依托铜仁西部地区的高山冷凉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野生食用菌抚育和林下仿野生栽培。三是东部食用菌产业带,主要发展以香菇(花菇)、竹荪、羊肚菌为主的特色食用菌,此区域包括玉屏县朱家场、万山区敖寨和谢桥、碧江区滑石、松桃县盘信等为主,打造全市有影响力的香菇、羊肚菌等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和专业食用菌交易市场。
专栏6 食用菌产业集群 |
1.区域布局:印江木黄、板溪、江口太平、松桃孟溪等乡镇为核心,重点发展以木耳、香菇、双孢蘑菇。石阡县龙塘和枫香、沿河县官舟、德江县堰塘和新场为核心,发展木耳、香菇、羊肚菌、红托竹荪;玉屏县朱家场、万山区敖寨和谢桥、碧江区滑石、松桃县盘信等乡镇为核心,主要发展香菇(花菇)、竹荪、羊肚菌。 2.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碧东区裕国菌业发展香菇,印江县梵天菌业发展黑木耳,印江县同发菌业发展双孢菇,万山区荪灵公司发展竹荪,玉屏县贵福菌业发展羊肚菌 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设1个菌种资源保存库,母种扩繁保供基地5个,原种、栽培种生产供应基地5个,到2025年优质菌种自给率达70%以上。 4.销售市场开拓:在大中城市发展品牌代理商,依托“七进”活动,提高省内市场占有份额,积极构建“互联网+食用菌”的销售新格局,依托武陵山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食用菌交易中心,引导发展电商销售50家以上。 5.加工转化:大力开发食用菌饮品、休闲食品等,以及多糖提取等调味品、保健品、药品等促进食用菌加工多元化。研制超细微粉冲剂、破壁孢子粉、发酵露酒等具有特色风味的大健康普适菌类食品。 6.重点建设项目:投资59亿元,重点支持万山区食用菌(竹荪)全产业链项目、铜仁市食用菌菌材林抚育改造项目、铜仁市高标准食用菌菌材林基地建设项目、裕国菇业香菇种植及深加工项目、碧江区滑石国家级食用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德江县菌物园建设项目、石阡县林下红托竹荪种植项目、万山区木耳生产建设项目、万山区日产60吨海鲜菇建设项目、江口县500亩以上坝区食用菌产业园建设项目、印江县木黄国家级食用菌产业融合示范园、沿河县梵天菌业黑木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玉屏县农银企产业共同体创新试点项目、印江县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等项目 |
——薯类产业集群。到2025年,确保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以上,其中,高淀粉红薯达3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大力推广“佳里佳+”模式,以思南县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县发展,稳定拓展种植面积,提升高淀粉红薯生产比例,提高单产和品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打响本土品牌,扩大销售渠道。依托“梵净山珍·健康养身”公共品牌,打响本土品牌,扩大销售渠道。
专栏7 薯类产业集群 |
1.产业布局:以思南塘头镇亩、鹦鹉溪镇、许家坝镇、大坝场镇 、瓮溪镇、邵家桥镇;印江县新寨镇、板溪镇、天堂镇、天堂镇、刀坝镇、木黄镇、沙子坡镇 6900亩;德江县桶井乡亩、枫溪乡、煎茶镇?、复兴镇;沿河县淇滩镇、甘溪镇、谯家镇、客田镇;石阡县河坝镇、龙井乡、本庄镇、聚凤乡为核心,建设以思南县、印江县、德江县、沿河县、松桃县、石阡县的重点生区。 2.重点培育龙头企业: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德江铭仁食品、印江依仁食品等公司为龙头 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思南县、印江县、德江县建设种薯基地1.3万亩。 4.销售市场开拓:“标准化生产、品质化保障、品牌化运作”的思路,着力提升“梵净山珍·健康养身”公共品牌知名度,做大做强品牌价值,用质量实现红薯产品高端化。 5.加工转化:大力开发淀粉提取、方便面和粉条的加工、料包的生产。 6.重点项目:投资20亿元,重点支持铜仁市高淀粉红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红薯加工厂改扩建项目、红薯加工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
——中药材产业集群。到2025年,种植面积76万亩以上,采收面积40万亩以上,培育具有特色优势的品种6个以上,培育10万亩种植大县3个以上,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70家以上,中药材专业乡镇60个以上,中药材专业村60个以上,年产量32万吨,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依托国药同济堂、贵州同德药业、贵州和自然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御元堂药业、石阡古耕公司、德江洋山河公司等龙头企业以黄精、天麻、铁皮石斛、花椒、八月瓜、罗汉果、淫羊藿、缬草、太子参、杜仲8个品种为重点,在全市打造黄精示范基地50个、黄精精深加工基地2个、梵净山中医药康养基地1个、天麻种植及精深加工示范基地2个、淫羊藿种植种苗繁育示范基地1和规模化种植基地5个、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0个,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将铜仁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黄精生产基地”。
专栏8 中药材产业集群 |
1.产业布局:按照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思路:(1)天麻重点布局在德江高山、泉口、堰塘、沙溪;(2)黄精重点布局在印江的刀坝、杨柳,石阡的河坝、本庄、花桥、坪山,江口的民和、官和,思南的枫芸,松桃的正大、寨英、大坪场,碧江的和平乡,将缬草重点布局在江口的民和;(3)花椒重点布局在德江的翁坪、长丰、钱家、煎茶、堰塘,思南的文家店、许家坝、大坝场、长坝,沿河的新景、淇滩,石阡的本庄、花桥,松桃的甘龙、黄板、瓦溪,印江刀坝、天堂,(4)白及重点布局在思南许家坝、沿河板场、洪渡,玉屏的朱家场;(5)石斛重点布局在沿河土地坳、沙子、中界,松桃的长兴堡,思南的凉水井,江口的官和、太平、德江荆角;(6)太子参重点布局在石阡的聚凤、五德、沿河的甘溪、淇滩,玉屏的朱家场、大龙;(7)将八月瓜重点布局在石阡大沙坝、德江的高山;(8)杜仲重点布局在石阡的白沙,碧江云场坪,德江的泉口;(9)罗汉果重点布局在德江荆角、碧江的和平、印江;(10)淫羊藿重点布局在江口的民和、官和,石阡的花桥。 2.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以国药同济堂、贵州同德药业、贵州和自然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御元堂药业、石阡古耕公司、德江洋山河公司、思南康达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培育中药材产业经营主体总数达1000家以上,其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药材龙头企业3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13家以上。 3.种子种苗提升工程:以黄精、天麻淫羊藿、罗汉果、八月瓜、铁皮石斛等道地特色优势品种为重点开展种子种苗提升工程。 4.销售市场开拓: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开展多形式的产销对接,建立“定制药园”基地,利用“大数据+”建立铜仁市中药材产地电子交易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线上线下共同发展。 5.加工转化水平:在规模较大,产业效益较好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组建初加工厂和精深加工厂,并配套安装储藏保鲜设备,减少中药材产品的损耗,实现中药材产品再增值,提高中药材综合效益,保障药农利益 6.重点项目:投资59.6亿元,重点支持梵净山黄精规模化基地建设及产地加工项目、德江天麻仿野生栽培及精深加工项目、铜仁市淫羊藿规模化基地建设项目、铜仁市林下中药材示范种植项目、石阡县鱼腥草规模化种植及加工项目、石阡县八月瓜规模化基地建设及加工项目、仙草推广种植及加工项目、石阡县黄精全产业链项目、太子参规模化基地建设项目、碧江区同德药业中药材加工项目、松桃县御元堂药业中药材加工项目、江口中药材加工及旅游展销中心建设项目。 |
——牛羊产业集群。到2025年,确保年出栏肉牛40万头以上、出栏肉羊80万只以上,实现牛羊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草山草坡资源进行发展。牛产业以思南、德江、松桃为中心,以石阡、印江、沿河为重点,建设种牛场20个,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00个、肉牛家庭牧场300个。羊产业以沿河、德江、松桃为中心,以印江、思南、石阡、江口为重点,建设种羊场10个;建设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50个、家庭牧场200个。
依托贵州黄牛产业集团,沿河中央厨房、德江县康乐食品有限公司、思南可一妈妈、松桃嘟嘟食品有限公司、万山瑞昌飞食品有限公司等公司在德江、思南等县打造全省牛羊食品精深加工示范区。以德江黔东北畜禽交易中心为载体,与上海扶贫消费联盟、广州越秀集团风行生鲜公司的合作打通贵州黄牛热鲜肉、冷鲜肉的销售通道,以生鲜体验和社区配送为重点,整合产品供应链和大宗销售渠道,大规模把牛羊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服务网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化畜禽养殖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畜禽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强化饲料、兽药、生鲜乳和屠宰行业质量安全监管,稳步提高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专栏8 牛羊产业集群 |
1.区域布局:(1)牛产业以思南县许家坝镇、塘头镇、大坝场镇、张家寨镇、宽坪乡、亭子坝镇,德江县长丰乡、泉口镇、煎茶镇、复兴镇、平原镇、桶井乡,石阡县坪地场乡、本庄镇、青阳乡,印江县沙子坡镇、天堂镇为核心,发展以思南、德江、松桃县中心区,石阡、印江、沿河等重点区。(2)羊产业以沿河沙子街道、晓景乡、谯家镇、夹石镇、甘溪镇、淇滩镇、官舟镇、土地坳镇、泉坝镇、中寨镇、思渠镇、黄土镇、新景镇、客田镇、塘坝镇、后坪乡为核心,建设沿河、德江、松桃县中心区,印江、思南、石阡、江口县重点区。 2.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沿河中央厨房、德江县康乐食品有限公司、思南可一妈妈、万山瑞昌飞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规模养殖场及家庭牧场达500家 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开展思南黄牛和贵州白山羊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逐步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充分利用长丰米阳山草场、泉口万亩草场等草场,适度围栏轮牧能繁母畜。 4.饲料饲草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推广桂牧1号、青贮玉米、黑麦草、甜高粱等高产优质饲草的种植面积,到2025年累计完成人工草地建设100万亩,其中放牧型草地10万亩,刈割型草地90万亩,秸秆饲料化处理利用150万吨。 5.销售市场开拓: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向养殖主产区转移,推动畜禽就地屠宰,建设冷却库、低温分割车间等冷藏加工设施,配置冷链运输设备,实现“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服务点+合作社(农户)+网店”的销售模式。 6.加工转化:依托沿河中央厨房、万山瑞昌飞食品有限公司等牛羊屠宰企业,发展牛羊餐饮行业,销售酱卤牛肉、红烧牛肉、干锅牛肉、牛肉汤锅等。依托德江县康乐食品有限公司、思南可一妈妈等,着力打造“土坝王”思南黄牛肉烤片、“鼎牛”牌牛肉干、德江牛肉干、上坡牛手撕牛肉、江口牛干巴等品牌,提升牛羊产业价值 7.重点项目:投资9.6亿元,重点支持建设牛羊产业基础群建设项目(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肉牛肉羊提质增量项目、饲草料建设及饲草料加工项目、产业防控及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项目、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项目。 |
——蜂蜜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建成优质木本蜜源混交林30万亩,发展蜂群100万箱,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业融合、群众参与”的原则,大力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铜仁市优质蜜源植物基地,加快推进“中国蜜都”建设。在江口县依托铜仁追花族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中国蜂产业变革升级大数据平台及总部基地项目,重点在印江、德江、思南、石阡等区县结合国储林项目建设木本蜜源植物基地,在松桃、印江、思南、德江等县建设草本蜜源植物基地,在思南、德江、碧江、石阡、印江等区县建设精品水果蜜源植物基地,在松桃、江口、石阡、碧江等区县建设油茶蜜源植物基地。
专栏9 蜂蜜产业集群 |
1.产业布局:以江口县凯德街道、江口县怒溪镇;印江缠溪镇,松桃长坪乡、寨英镇,石阡本庄镇,思南许家坝镇为核心建设生产基地和蜜源基地,并在江口县建设中国蜂产业变革升级大数据平台及总部基地项目,其它区县建设木本、草本等蜜源基地,进行流动放蜂。 2.重点培育龙头企业:铜仁追花族科技有限公司、凯德园区蜂蜜加工厂和太平镇示范蜜博园基地为龙头,带动养蜂合作社发展发展订单养蜂。 3.蜜源基地建设:以印江、德江、思南、石阡等县为主建设木本蜜源植物基地,以松桃、印江、思南、德江等县为主建设草本蜜源植物基地,以思南、德江、碧江、石阡、印江等区县为主建设精品水果蜜源植物基地,以松桃、江口、石阡、碧江等区县为主建设油茶蜜源植物基地。 4.销售市场开拓:建设中国蜂产业大数据平台,线上线下销售。 5.加工转化:利用优质蜂蜜原料,加工蜂王浆、蜂蜜酒、蜂蜜饮料等产品。 6.重点建设项目:投资20亿元,重点支持建设“中国蜜都”项目。 |
——生态渔业。到2025年,实现我市由水产资源大市向水产经济强市转变,实现渔业产量8万吨,渔业综合产值20亿元。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加强薄弱环节,促进产业集群,提高竞争优势”原则,以“质量更高、生态更优、产业更强”为目标,以持续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来势执行“十年禁渔”政策,以松桃、石阡、印江、德江、思南为重点,重点实施“稻鱼、稻鳅、稻蛙、稻虾”等高效、生态稻渔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不断调整探索形成武陵山区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
依托梵净山环线冷水鱼资源,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强、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冷水鱼产品精深加工,延长渔业产业化链条。大力推进江口、沿河冷水鱼繁育场和鱼籽酱产品加工厂建设。
专栏10 生态渔业产业集群 |
1.区域布局:江口县凯德街道、德旺乡、闵孝镇、民和乡,松桃盘信镇、石梁乡,碧江区六龙山乡,印江县木黄镇为核心,以松桃、石阡、印江、德江、思南为重点,建设梵净山环线冷水鱼产业圈。 2.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省生态渔业公司贵州东亿农业、、贵州绿源水产、贵州古鲟生物公司。 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江口、沿河县建设冷水鱼繁育场 4.销售市场开拓:完成江口县凯德工业园区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打响“梵山净水·生态河鲜”渔业品牌,新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打造有机水产品认证1-2个。 5.加工转化:大力发展鱼籽酱等冷水鱼产品精深加工; 6.重点项目:投资5.2亿元,重点支持建设稻田综合种养项目、“贵水黔鱼”苗种繁育基地项目、江口县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冷水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高效设施渔业建设项目 |
第四章?主要任务
一、稳定粮食生产安全
(一)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全市粮食生产基地稳定保持在388万亩以上,产量109.5万吨以上。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输配电等重点,以区县为重点,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合理布局农田输配电工程,保证动力电供应和安全。加强现代农业水利建设,推进水利基础设施联通化,实施“水网会战”骨干水源工程、引提水工程、乌中灌区和铜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河道治理等项目,强化与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有效配套。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达60万亩,累计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10万亩,改善恢复灌溉面积20万亩,耕地有效灌溉率达到50%以上。
(二)强化耕地利用监管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油、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把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实到地块,引导作物一年两熟以上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至少生产一季粮食,种植非粮作物的要在一季后能够恢复粮食生产,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同时,按照国家要求及时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情况“回头看”,对粮食种植面积大但划定面积少的进行补划,对耕地性质发生改变、不符合划定标准的予以剔除并及时补划。不得擅自调整粮食生产功能区,不得违规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设种植和养殖设施,不得违规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不得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两区”监测监管体系,定期对“两区”范围内农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和耕地质量状况进行动态监测,深入析相关情况,实行精细化管理。
二、推进现代特色高效种养基地高效发展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10大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抓好基地建设,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农业发展基地,强化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基地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棚、冷库等基础设施,保障基地生产能力。统筹规划和实施农村公路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加强田间道路、机耕道与乡村道路通联,融入区域交通网络,提高互联互通水平。着力发展避雨生产设施、温室大棚、喷微灌等种养殖设施,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设施农业基地。突出“改地宜机”和“改机宜地”,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试点,推广适应山区丘陵的小型智能化、多功能、组合式农机装备,提升耕种效率;聚焦坝区和重点特色作物连片种植区,加大耕、种、收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向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拓宽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综合农事服务渠道。探索建立乡村产业路管护机制,提升现有产业路通行质量。到2025年,避雨生产设施达5万亩,养殖设施达1450万平方米。
(二)加强农产品加工建设
以铁骑力士、贵州铜仁贵茶集团公司、思南县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加快推进10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工建设,到2025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240亿元。
1.大力培育规上加工企业。在市内遴选10家左右、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纳入全市农产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力争培育十四五期末产值达2-4亿元。累计推进4-6家企业入选全省农产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十四五期末产值达3-5亿元。坚持区(县)党政主要领导领衔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入统工作机制,每个区县新增5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入统。
2.推进企业扩能转型。推进规模企业扩大产能精准定位产业,从各产业链发展的角度分析项目需求,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及配套项目,引进一大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项目落地,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引入新资源。鼓励小微企业发展转型。在田间产地建设初加工设备,就地实现粗加工转化;鼓励大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务,引导当地粗加工产物进入大型企业进行二次加工,推动加工企业加工实现质变。
3.加强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基地、生产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规范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重视加工企业负责人或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其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管理现代企业的水平。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加快生产设备更新和加工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使产品品质和档次更进一步。不断探索创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品牌经营模式,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三)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以孵化、培育和引进流通企业为核心,培育出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潜力大、联结产销两端的农产品供应链企业,促进农产品产后保鲜冷链运输的处理,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力争“十四五”末期,铜仁市冷链电商生态科技城出具雏形,集农产品流通、农业电商、物流、休闲等于一体,实现县域冷库全覆盖和坝区冷链物流全覆盖。
1.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申报和实施,建设一批立足田间地头、功能设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紧密衔接市场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实现全市农产品产地产后损失率显著下降、冷藏保鲜能力明显提升、商品化处理能力普遍提高、产销对接更加顺畅、产品附加值大幅增长、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加快实施和城乡居民需求能够更好满足,有效促进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2.?强化冷链物流企业引进培育。积极引进省外优强流通物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冷链物流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中心城区建设铜仁市冷链电商生态产业园区。加强农产品仓储物流体系规划建设,推动碧江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万山苏高新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基地、铜仁市西部冷链物流中心(印江)、德江煎茶冷链物流园、石阡冷链物流园项目5个县域冷链中心完成建设投入运营,实现县域冷库和坝区物流服务功能全覆盖,重点基地电商全覆盖。
(四)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建设
1.推进林农、种养产业融合。大力利用我市发展的果园、油茶园、疏林等区域,探索和推广立体种养、复合种养等模式,推动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蜂、稻渔、稻虾等种养融合发展模式,以短养长,产业互惠。到2025年,全市发展林下食用菌12万亩,林下中药材45万亩,林下养禽1400万羽,林下养蜂70万箱,稻田养鱼稳定在49万亩,稻田养虾1万亩。
2.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十四五期间,挖掘丰富农业项目的功能,在各区县现有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主体功能,不断丰富当地农业旅游的业态和项目,使城乡居民有一处可以放松的乡村,也使乡村具备城市没有的核心功能。同时,结合梵净山环线、乌江山峡、佛顶山、十里锦江等旅游景点,继续推进特色农业产业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结合工程,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培育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到2025年,争创1-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3.推进载体融合。立足全市特色产业基础,积极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到2025年,全市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17个以上。聚焦镇(乡)域1-2个主导产业,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到2025年,全市申报成功产业强镇项目达8个以上。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和经营户进驻园区,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增强园区内企业市场竞争力。到2025年,全市力争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争取成功申报省农业农村厅推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
(五)加强生态环保型农业建设
1.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开展 “电毒炸”等非法捕捞专项行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耕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加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力度,推广“生态养殖+粪污沼气发酵+沼液还田+种粮养畜”“生态养殖+粪污沼气发酵+沼液还林(果)+有机林(果)生产”等循环发展模式。扎实推进松桃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
2.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农膜使用回收机制,积极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示范和推广。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力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模式,建设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行。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5%。农药使用总量控制在700吨以内,农药利用率达45%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3.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
3.强化动植物疫情防控。切实提升动物疫病防控整体水平,在规模养殖场推行国家强制免疫病种“先打后补”。全面推行规模养殖场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模式,防止动物疫病传播、防堵病害畜禽流入市场。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强化虫情测报灯、病虫监测信息网、害虫性诱监测器等新型病虫监测技术的应用,着力畅通新型病虫预报信息发布渠道。到2025年,争取建成非洲猪瘟无疫小区10个以上,动物疫病净化场10个以上,争创无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区。
(六)大数据与农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1.着力构建“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万企融合”大行动加速大数据与农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效推动农业向生产管理智慧化、质量追溯信息化、市场销售网络化融合升级。一是推进农业生产管理智慧化,坚持应用驱动,万物互联,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二是推进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化,实现农产品“责任可认定、生产可记录、流向可跟踪、安全可预警、身份可调查、产品可召回”的农产品溯源体系。
2.着力抓好大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拓展线上线下市场,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主体,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应用能力,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网络化运营体系,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强化特色农产品线上推广和线下流通融合,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到2025年,聚焦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建成农产品产地大数据平台,逐步摸清农产品产地数据,实现产销智慧对接,每年培育大数据与农业融合标杆项目3个、示范项目10个;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强化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发挥电商平台作用,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大力推广无人机等设备应用,建设一批5G全覆盖的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大力开展“电商驿站”和市县云仓建设,实现各区县“乡村集货、云仓集单、数据互通、统仓共配”电商生态体系全覆盖。推动追花族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农业大数据平台经济,打造农业产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工厂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三、推进适用科技研发及推广应用
(一)推进现代种业科技创新
到2025年,建成一批现代化种养业良种生产基地,形成保、育、测、繁分工合作、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实现基础强、体系强、科技强、企业强,全面提升种业现代化水平,为全市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保障。以种业科技创新为牵引,推动种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变革,补齐我市种业短板,发展长板,使种子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以梵净山为核心的“生物基因库”优势得到初步显现。
1.推进全市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完成10个区(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开展我市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鉴定发布一批新畜禽资源,启动我市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开展特征特性测定、遗传多样性评价等系统调查以及重点区域现场核查。到2025年,摸清全市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建立保护名录,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2.推动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建设。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和农业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农业新品种种权保护法律、法律,加大对原始创新品种的品种权保护力度,建设1个市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认定和建设一批古茶树、八月瓜、黄精、野生猕猴桃、空心李等地方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圃和原生境保护区,构建我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网络体系。以复兴猪、江口萝卜猪、沿河白山羊(贵州白山羊)等国家和地方重点畜禽遗传资源为重点,建立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区 2 个,市级畜禽种质资源场 4 个,健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网络体系,完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5 个,建设1个农业微生物(食用菌)种质资源库。
3.加快本地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十四五期间,建设好玉屏、印江县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思南、德江县杂交油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思南高淀粉红薯良种繁育基地,思南黄牛、复兴猪、江口萝卜猪、沿河白山羊、江口冷水鱼等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在松桃、印江、沿河等县建设水果育苗基地;在各区县推进蔬菜商品育苗基地建设,全市培育2个年育苗能力达到1000万株以上的商品化育苗基地;新(扩)建杂交水稻、杂交油菜及特色优势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3个,良种生产繁育基地3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国内知识产权良种覆盖率达到80%,良种在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中的比例提高到55%。
4.推进育种联合攻关。深化与科技院所合作,依托省内外优势交流合作平台,发展培育2家以上以特色地方品种开发为主的种业企业,培育育种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农作物品种试验网络平台和基地建设,到2025年,建设2个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省级和市级的农作物新品种生产试验基地和新品种展示基地7个以上。
5.加强科技创新核心团队的打造。注重挖掘和加强培养种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大力提升我市种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种业科技人员培训和学习的有效机制,加快种业科技创新的知识创新,大幅度提升全市种业科技人员“生物技术+信息化”育种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1.强化科技成果引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项目为支撑,深化产研融合,着力强化适宜本地的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十四五期间,围绕十大特色产业,以省级科技奖励成果、发明专利为核心,针对新型农机具、新技术、新模式等成果,到2025年,选择不低于40项科技成果在全市推广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江南大学等科研学院单位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加快农业领域知识产权转换与应用,推进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完善人才评价和流动保障机制,落实成果权益分配政策,推动健全产业体系平台、博士工作站等多种科技推广平台,试行“高校直接入股、教授团队技术持股、企业家资金入股”的合作模式;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全面对接,共建创新平台。到2025年,力争每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有院士工作站或博士工作站;确保每个特色优势产业不少于1个市级以上人才基地。加强东西部人才交流与合作,从2021年起,每年从东部发达地区引进农业高端人才或紧缺专业人才50人以上,派出农业人才到东部发达地区培训年均100人以上。
3.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新科技的最直接受益者,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行者,培育高素质农民,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有效措施。探索“基地+经纪人+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农村经纪人奖励考核标准和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挖掘培养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创建一批具有铜仁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积极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通过职业教育、集中培训等方式。到2025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万人以上,全市共培训农村经纪人2500人以上,确保每个区县稳定的农村经纪人保有量20人以上,创建农村双创示范园(基地)达50个以上。
(三)强化山地适用农机推广应用
到2025年,农机作业条件显著改善,农机具配置结构趋于合理,基本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使用效率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农业机械化实现全程全面发展,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5%,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茶菜果药等重点特色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实现新突破。
1.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向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耕种收管和初加工等完整服务链条的综合服务共同体,建立合理公平、效益优先的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十四五”期间,新建或巩固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5家以上,对适宜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综合农事服务区域实现全覆盖,增强农机全方位服务能力,实施各类农作物机耕面积2300万亩、机播面积150万亩、机收面积700万亩以上,检修农机装备8万台次以上。
2.紧盯关键环节做示范。立足铜仁市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特点,坚持大、中、小农机具并举,坝区、坡耕地分类推广,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离田、化肥农药精施、残膜捡拾、环保烘干等绿色机械化技术和复式作业机具,加大播种、采收、移栽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攻关,积极引导2个以上区县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3.推进农机农艺相融合。建立健全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机制,将适应机械化作为特色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栽培技术和耕作模式创新的重要评价指标。加快茶叶、辣椒、蔬菜、酿酒高粱、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作物宜机化品种的选育推广,促进农机与水、肥、种、药等相互协调,不断改进农机性能和适用范围,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品种、栽培农艺和装备的融合,推动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因地制宜开展农用地“宜机化”整治2000亩以上。
4.稳定实施补贴政策。按照“保证总量不减、突出丘陵山区、适当提高额度”的思路,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落实普惠共享政策。“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00万元以上,补贴各类机具1.2万台(套)以上,受益农户1万户以上。
四、推进农业品牌价值提升
(一)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与提升
1.加快完善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配合行业主管部门,聚焦重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重点针对空缺的标准,制定修订一批结构合理、协调配套的生产、加工、物流和食品安全的地方标准;鼓励制定高于现有标准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推动重点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依托自身产品技术工艺,研究制定领先于行业的产品标准,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系统完备、协调统一的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到2025年,各产业主导产品的技术标准化达到全覆盖,全面提升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加快推进“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绿色产品标准研究,对主要农产品开展营养成份检测,为宣传推广提升数据支撑,2025年前,完成10个主要农产品营养成份检测。
2.强化标准管理与提升。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及加工品从“有标准”向“高标准”升级。瞄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目标市场,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标准接轨,参考国际标准,坚持先进实用要求,创制实施高质量标准,产出适应高端市场的高质量农产品及加工品。依托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团体标准,制定修订相应产业的地方标准,逐步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标准水平。充分发挥茶叶、辣椒、食用菌产业全国领先优势,联合技术先进的产业大省,会同相关国际组织,共同研究推进茶叶、辣椒、食用菌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标准的话语权,让“铜仁标准”走出去。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重点打造农产品绿色、有机核心基地建设,制定基地管护标准和加工标准,进一步推动企业申报“两品一标”,打造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到2025年底,全市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绿色产品达5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8个,地理证明商标14个,稳定现有的有机产品数量。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追溯体系、执法体系,把好农产品终端消费关口,构筑安全食品优质优价的良性市场竞争环境。坚持治理源头,管控生产全过程,加大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管理,防治产地面源污染,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推进农业产业标准化、自动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推动农产品生产全程可追溯发展。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精简优化事前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制定重点监管产品目录,扩大监督抽查覆盖面,加大抽样检验频次。到2025年,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规模以上经营主体开具产品合格证率达100%。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98%以上,积极指导石阡、思南等县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二)加强品牌的宣传和应用
持续打造“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农产品公用品牌,不断完善《铜仁市“梵净山珍 健康养生”品牌使用管理办法》,规范公用品牌授权使用管理,建立产品准入标准,大力推进“公用品牌+”模式,采取会展、专场推介、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提升“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绿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每年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示展销活动3次以上。利用对口帮扶的平台,引导企业到广东东莞、江苏苏州开展铜仁农产品宣传推广活动,推动企业与沿海发达地区中高端消费市场有效衔接,推动在“梵净山珍 健康养生”区域公用品牌母品牌的强大背书之下,培育一批铜仁市特色优势产业品牌,孵化一批农产品品牌经营新兴企业,提升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效益,成功构建铜仁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母子协同发展的模式。
五、现代化市场主体培育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产业化联合体
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强及央企、国企、大型民企,积极招商引资,确保每个特色产业都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或产业化联合体带动。支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采取“龙头企业+区域企业+小微企业”抱团发展,推动经营主体的紧密连接,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围绕龙头企业与区域中心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各自承担的职能职责,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利益分配机制,打造一批农业产业联合体。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500家以上,积极引导我市涉农企业申报进入全省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2家,争取培育1家涉农企业挂牌上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50个以上。
(二)培育小微企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
规范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支持创建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推进“村社合一”“社社联建”等模式,支持建立联合社,大力创建农村集体股份经济示范社。大力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加强对家庭农场的培育扶持,积极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积极探寻“反租倒包”路径方法,在巩固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保底收益+分红务工+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基础上,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开展“租改股”利益联结试点和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试点,跟踪总结“六共机制”“抓两头、带中间”等实践模式,指导脱贫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实施特色种养提升行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向脱贫地区聚集,促进扶贫产业向富民产业转变、“短平快”产业向长效增收产业转变。到2025年,省级示范社总数达300家以上,完成市级农村集体股份经济示范社创建500家以上,培育家庭农场230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总数达300家以上,培育100个农村集体经济强村。
六、加快乡村生活环境水平提升
(一)开展农村村庄环境整治
1.加强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持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以行政村为单位,结合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实际,按照服务半径和标准配置收集站点并逐步向30户以上自然村寨延伸,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应收尽收。到2025年,30户以上自然村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90%以上,村庄保洁机制稳定运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率逐年提升。
2.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十四五”期间,坚持以群众自建为主,选择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群众乐于接受的改厕模式,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改造,确保到2025年基本消除茅圈和简陋旱厕,将建设标准卫生厕所纳入农村新建住房审批范围。
3.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治理。完善设施布局建设,靠近城镇的村庄,生活污水应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在设施能力允许范围内应收尽收,实现入户收集、全域覆盖,到2025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村庄达到零排放标准;布局较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不具备管网收集条件的非环境敏感村庄,基本实现结合化粪池、隔油栅格井、小型净化槽和植草沟等方式进行处理。黑臭水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到2025年,基本消除农村房前屋后黑臭水体。
4.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围绕“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的要求,深入开展以“三清一改”(“三清”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塘沟、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一改”即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既清理村庄面上,也清理犄角旮旯、死角盲区;既打扫村内公共卫生,也打扫村庄周边环境,做到“彻底清洁”,环境卫生整治由突击整治向常态化开展转变。到2025年柴草堆放、农机具停放、宣传栏设置、广告贴放、塑料袋丢放等基本做到规范有序。
(二)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
按照实施数字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乡村战略的总体部署,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促进种植业信息化、畜牧业智能化、渔业智慧化、新业态多元化、质量安全管控全程化融合升级,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乡村治理数字化。
到 2025 年,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支撑数字乡村战略实施。
(三)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推广“村社合一”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引领作用,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与龙头企业合作经营,形成龙头企业联系市场,村集体经济组织联系群众的模式;继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农村“三变”等农村基础改革,有效配置资源,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农村改革中;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远程教育等平台,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人员的培训培养,提升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到2025年,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有效组织群众生产,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产业基地,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达32万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万元以上。
第五章?效益预测
一、经济效益
到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增加值将达到650亿元,在2020年497.6亿元基础上增长30.6%,年均增长6.1%;“十四五”期间,全市农业现代化规划新增投资283亿元,到2025年,全市粮食安全生产规模将达388万亩,总产量达109.5万吨,粮食安全生产基地稳定;全市十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总产值将达到1294亿元,在2020年613.3亿元基础上净增680.7亿元,增长11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49%增加到65%,有效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农产品商品率,农业产业效益得到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240亿元。
二、社会效益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持续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高质量农业产业发展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稳定粮食安全生产基地,建设特色种养基地提质增效,配套冷链物流、产品加工,做好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
三、生态效益
牢牢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将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结束,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规范投入品使用、生产管理、采后处理,化肥、农药、抗生素等其他禁限用药物使用量持续减少,减慢农田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和农田有害生物种群的变化,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优化。持续推进种养循环模式,科学布局种养基地,达到源头减量、过程无害化、末端资源化利用,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有效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生产污染,进一步凸显铜仁生态环境优势。
四、稳定脱贫效益
“十四五”期正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5年过渡期,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环境优化改造,通过产业发展,为农村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万元以上,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达32万元以上,有效防止低收入人群返贫;通过乡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农村低收入人群“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实现稳定脱贫,共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铜党发[2021]1号)《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实施意见》(铜党办发[2021]41号)等文件精神,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考核办法”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组织实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各项重大工程,着力加强科技、设施、装备等各项支撑条件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以良好的政策氛围和环境吸引更多更大的企业在铜仁聚集,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措施,用足用好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各项政策性补贴。
二、机制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贵州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省、市、县级党委要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县级是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健全以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发展水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对地方政府进行考核,对发展成效突出的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考核结果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奖惩和任用的重要依据。完善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产业布局、重大任务得到贯彻落实。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发展山地农业,建立以生产规模、技术水平、销售收入、环境保护、上交税收、解决劳动力就业等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对达到一定标准的经营主体给予政策资金扶持。
三、项目保障
加强农业现代化发展项目库建设,新增限额内利用一般债券、专项债券投入农业农村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产业专班围绕省重点支持的12大优势特色产业,谋划和储备一批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项目,积极争取省设立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旅游产业化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探索统筹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以及其他涉农资金,按1:2比例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发展。要聚焦农业农村部重点支持的28类项目,按照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加大项目谋划、编制和申报、争取力度。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省等各级各部门涉农资金项目,保障规划落实。
四、金融保障
通过规划编制优质项目,积极争取绿色生态环保基金、世行贷款资金、涉农整合资金、财政推进乡村振兴资金、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现代农业发展基金等各类资金。各金融机构要重点围绕粮食及10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需求,积极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积极探索推进“农银企产业共同体”(SPV),开展山地农业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REITS),加大项目贷款支持力度。从2021年-2025年,各家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贷款额度每年需保持20%以上增速。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用好用足中央奖补政策,稳步推广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构建县、乡、村农业保险网格服务体系,探索开展“农业保险+”,不断提高地方优势农产品保险覆盖面,积极落实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健全农业保险体系。着力开展涉农贷款担保,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要聚焦支农、支小主责主业,做大做强涉农担保体系。 积极采取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顾问招商、回归招商等多种方式,加强招商引资,联合社会资本参与规划落实。
五、用地保障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现代化用地供应方式,加强设施农用地的选址和备案管理,科学避让耕地,乡镇人民政府督促企业履行设施农用地的备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相关督促指导工作,鼓励粮食与特色农林产业植物立体复合经营种植,依法依规申请使用土地,优先保障农产品加工用地,支持发展景观农业、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研学教育、休闲垂钓、精品民宿、共享农庄、康体养老、农家乐、休闲农(牧、渔)园、森林人家、健康氧吧、生态体验、特色动植物观赏等业态。
六、人才保障
实施向基层一线倾斜的人事人才政策,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健全适合乡村特点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和约束。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组织开展第八批“百千人才”选拔评审工作,支持相关用人单位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推进产业导师培训工作。持续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有序开展市管专家评选,继续实施“五类人才”培育和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和农业企业挂职、兼职、在岗创新创业或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支持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企业家等通过志愿服务、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等方式服务农业现代化事业。实施农业产才融合工程,实现产才纵向横向深度融合。
第七章 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一、相关环保法规及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1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17、《风景名胜区条例》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1 修订),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20、《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正)
21、《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22、《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
23、《贵州省水土保持条例》
24、《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
25、《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
(二)环境标准
采用最新的水、环境空气、噪声、土壤等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
二、环境影响分析
按项目类型划分,规划建设三大类农业项目,分别为民生事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及科技服务。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分施工期及运营期。
(一)施工建设期对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建设期主要指建设各类种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加工厂、乡村旅游区等项目的土建工程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生态环境影响
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是表现在设施建设将占用大量的土地,扰动和破坏原有土壤及植被,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及地貌景观,从而在局部范围内改变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二是施工期地表开挖等施工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土石方,有可能将加剧水土流失。三是施工期施工过程的机械产生噪声及人为活动干扰下,部分野生动物可能逃逸或向外迁移。
2.水环境影响
施工期污水主要为施工废水及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环境空气影响
施工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施工作业面和交通运输产生、场地平整、散状物料堆放产生的扬尘,施工机械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施工生活炉灶排烟等对大气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4.声环境影响
施工期将动用大量的施工作业设备,如推土机、挖掘机、搅拌机等,施工噪声排放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
5.固体废物影响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基础开挖、场地平整等施工活动产生的土石方、施工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
(二)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1.民生事业对环境的影响
民生事业主要指农业环境资源项目,包括沼气工程、供气工程、畜禽粪便无公害处理设施、污水治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站、厕所改造、村庄整治建设等,该类型项目的特点是其本身为环保项目,为了综合利用农业资源,达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而建,因此,该类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期,建成营运后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有利影响。
2.基础设施对环境的影响
基础设施主要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类项目,包括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监管及执法体系装备、农产品质检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所)、基地检测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等,该类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废水排放及生活垃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3.农业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产业按特性分为种植业类、水产畜牧业类、农产品加工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类等四大类。
(1)种植业类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指粮油、生态茶、蔬果、食用菌、中药材、经济林等生产基地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该类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耕地的种植,使表土易被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二是将垦伐原生植被,代为种植各类农作物,由耕作土壤代替自然土壤,改变土地利用格局,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环境,使其迁徙,同时,种植区也将增加农田类小型动物;三是生产过程中,肥料、农药、地膜等农用物资的投入,将对土壤和环境产生影响,残留农药会污染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畜体内,并对其产生毒害现象,过量化肥会造成土壤物理性状恶化,降低土壤生产性能;残留的地膜对土壤也会产生影响,造成土壤物理性质严重恶化,影响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收获后的秸秆残留会造成环境影响;五是产品运输及投入品使用的包装物资会造成环境影响。
(2)水产畜牧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指水产品、生猪、牛羊、蜜蜂的养殖及屠宰等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水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项目容易造成养殖水域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有机化学药剂污染、病死鱼对水环境的污染等。
畜牧养殖生产环节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度放牧将使草场退化,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二是养殖场产生臭气、饲料加工粉尘、燃煤锅炉烟气等对环境造成影响;臭气主要来源于粪便、生产废水及动物尸体等,主要成分为氨、硫化氢、三甲基氨等,燃煤烟气主要污染物为烟尘、SO 2 。三是养殖场废水对环境造成影响,废水主要来源于粪便污水、圈舍冲洗水、消毒冲洗水等,主要含悬浮物、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等。四是病死牲畜对环境造成影响;五是饲料加工等机械、动物叫声产生的噪声。
屠宰加工环节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屠宰、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水和车间地面冲洗废水(含悬浮物、高浓度有机污染物);二是待宰间、屠宰间和污水处理站恶臭、燃煤锅炉废气;三是生产设备噪声、动物叫声;动物粪便、毛、屠宰废弃物、不合格病、死畜、污水处理站污泥等固体废物。
(3)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主要指将农产品原料通过工艺加工成其它食品或其它用品的过程。
农产品加工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加工产生废水、清洗废水、消毒废水等生产废水排放;二是生产设备运行产生能源消耗、噪声、废气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三是加工过程产生少量生产性粉尘,主要为加工材料产生的边角料等;。
(4)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主要指农业公园、乡村休闲旅游等观光项目,该类型项目产生的污染主要为生活排污,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污染物为COD、BOD、NH 3 -N 等;废气主要为汽车尾气、路面扬尘、燃气废气等;噪声主要为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
4、配套工程及科技服务类项目
规划中部分产业建设有配套工程,包括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培训机构等,另外,规划建设的科技服务类项目共 11 个,主要包括教育基地建设、农业病虫害预警及防控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提升项目、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该类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生活排污影响,包括生活污水、汽车尾气、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及生活垃圾等。
三、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一)施工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项目选址应避开各类敏感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他需要保护的敏感区。
严格控制工程施工占地,认真做好工程施工期的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建设工作;尽量保护和利用好表层的熟化土壤,待施工扰动结束后,利用表层的熟化土壤再覆土于新塑地貌区,以利于植被恢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和管理,禁止滥捕乱猎,保护野生动物。
2.水污染影响减缓措施
(1)建设临时沉淀处理措施,对施工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复用于施工用水,不外排。
(2)施工场地使用旱厕所,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沉淀处理后复用于施工用水,多余部分用作农灌。
3.环境空气影响减缓措施
(1)合理组织施工和工程设计,尽量做到土石方挖、填平衡,场区地面的硬化与绿化应在施工期同步进行。
(2)加强施工机械的使用管理和保养维修,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缩短工期,降低燃油机械废气排放,将其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3)开挖区域要加强地面清扫,严禁车辆超载超速行驶,防止运输二次扬尘产生。
(4)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生活炉灶,应尽量选用低硫煤,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
(5)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水泥和其它细颗粒散装原料,应贮存于库房内或密闭存放,避免露天堆放,细颗粒物料运输采用密闭式槽车运输,装卸时要采取措施减少扬尘量。
(6)定期对施工现场的裸露地面进行洒水抑尘。
4.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并对设备定期维修、养护,减少机械设备由于松动部件的振动而增加其工作时的声级;按规定操作机械,设备对闲置不用的设备及时关闭;运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混凝土搅拌站等强噪声源宜远离居民点。
(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未经批准,不得在夜间进行施工,如因施工工艺需要必须连续施工的工序,必须提前向环保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取得许可并向周围民众公告后,方可进行施工。
(3)强化施工期噪声环境管理。施工现场应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并由施工企业对施工现场的噪声值进行监测和记录,超过限值必须调整施工强度,以确保附近居民点不受施工噪声干扰,避免扰民事件发生。
5.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1)对开挖的土石方及原料临时堆场,周围应开挖排洪截流沟,设置临时土袋挡土墙,同时必须用防雨布遮盖,防止雨水冲刷堆场表层。
(2)施工场地地表清除开挖前,应将表土进行单独剥离保存,施工结束后,用作场地绿化的表土层。
(3)工业场地挖方除用于本场地填方外,还可用于进场道路的填方;废石用于进场公路填方,多余部分运往废石场;严禁将废弃土石方随意堆放。
(4)施工场地设置固体废物分类收集设施,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分类收集;收集后建筑垃圾优先考虑综合利用,多余部分运往指定渣土场;生活垃圾及时运至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统一处置。
(二)生产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生产期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为基础设施项目、农业产业生产项目及科技服务项目。
1.基础设施类项目
农产品质检、监管、检测等基础设施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检验废水排放,经预处理后纳入市政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纳入市政污水管网。对于不能纳入市政污水管网的,应单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生活垃圾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2.农业产业生产项目
(1)种植业类保护措施
对于种植业项目的污染影响,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一是科学选择种植区域,选择坡度25度以下的耕地进行发展,适度进行坡改梯改造;二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监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科学防控,选用新型、低毒、低残留和高效农药,精量施药,降低农药使用量;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精确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使用0.01mm以上地膜,对废旧地膜进行回收集中无害化处理,减少地膜对土壤的污染;三是广泛应用生态化种植技术,增加生物多样性,避免和制止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四是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等生物处理措施。
(2)水产畜牧业类
土地承受力分析:按照土地消纳能力基本评估办法,上等土地(蔬菜、人工饲料等),每亩土地年消纳能力不得超过 5 个猪当量;中等土地(玉米、果树等),每亩土地年消纳能力不得超过 4个猪当量;下等土地(山林、荒山等),每亩土地年消纳能力不得超过 3 个猪当量,全市共需110-180 万亩土地。铜仁市国土总面积为 1.8万平方公里,2020 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21.78 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95.62 万亩,蔬菜播种面积 252.7 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 22.44 万亩,茶园 151.02 万亩。单从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测算,土地消纳能力达 4108.9 万头生猪。综上所述,全市可用农作物土地面积消纳粪污能力还有较大的利用空间,环境承载能力较强。
保护措施:贯彻习总书记“保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
一是按贵州省“三线一单”对养殖及屠宰项目作出空间布局限制,在选址上进行预先防范污染。合理选址科学设计猪舍,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优化日粮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合理使用添加剂或其他防臭剂,多渠道减少粪便 N、P 排放和臭气产生。对产生恶臭的场所采用封闭厂房,强力通风,定期冲洗,对动物排泄物及时清理,确保厂区环境整洁。对养殖类、屠宰加工类项目,可制定大气污染防护距离。
二是按照以种定养、以养肥地、种养对接、就地消纳的原则,合理布局养殖区域,限制区域养殖规模,避免集中养殖造成超过土地消纳能力,推进中小规模养殖场改进节水养殖工艺和设备,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按照种养匹配的原则配套粪污消纳用地。加强养殖区绿化面积和隔离带建设,充分利用山区天然屏障优势,阻隔声波传播等措施防止噪音污染,恶臭气味传播。
三是“种养结合,畜草平衡”“集中收集,沼气发电”等经济适用粪便综合利用模式,打通粪便无害化还田利用通道,促进有机肥就地就近综合利用。
四是畜牧养殖废水、屠宰加工废水等生产废水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优先考虑综合利用,多余部分达标排放,不得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
五是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属地管理责任,加强监管。运用将病死畜禽彻底灭菌,经过烘干脱水、压榨脱脂、粉碎等处理工艺程序完全分解为动物油脂和肉骨渣,使病死畜禽不需要焚烧或深埋,废弃物变成资源循环利用。
固体废物处理方面,优先考虑综合利用,排泄物、屠宰废物等经无害化处理后,可进入沼气池,或者运往有机肥加工厂进行加工。病死畜禽及时交由专门机构定点处置。
噪声污染防治方面,合理布局厂区,将高噪声源布置在远离敏感区的区域,使厂界噪声能够达标排放。
牧场生态恢复方面,积极做好草地保护与建设,可通过农作物秸秆氨化技术将秸秆处理后作为饲料,解决饲养问题,实施退牧还草,恢复牧场生态。
(3)农产品加工类
各类型加工厂需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生产废水,或者经预处理后进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废水优先考虑综合利用,多余部分达标排放。
加工过程产生的粉尘应采用除尘器收集,采用清洁能源。
优化厂区布局,明确生产区、辅助生产区、行政福利区功能分区,将高噪声源布置在生产区及辅助生产区,并加强与行政福利区之间的绿化,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高噪声设备需采用吸声、消声、减震等措施,使厂界噪声达标排放。
加工厂产生的固体废物来自于原材料的加工废料,均可回收利用。
(4)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配套工程及科技服务类项目。该类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生活排污:
污水防治方面,对于能收集污水的区域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或者经预处理后进入市政污水管网;对于不能收集污水的区域,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经处理后的污水达标排放。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加强绿化措施,定期清扫道路,减少粉尘产生;空旷区域扩散条件好,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燃料采用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避免使用燃煤。
噪声污染防治方面,限制车辆行驶速度,居民区禁止鸣笛,加强社会活动的管理,降低噪声影响。
固体废物处置方面,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定点处置,可运往垃圾填埋场或无害化处理后施用作农肥。
(5)其他环保措施
①各类废水排污口设置应避开Ⅰ、Ⅱ类水域及饮用水源保护区。
②根据《危险废物名录》分类,属于危险废物的,应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进行收集、贮存及转移,送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
③具体建设项目应根据环保部门的要求,单独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具体环保措施按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执行
四、环境影响评价
农业长久高效发展,是人类生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结果,我市“十四五”期间农业发展各项建设是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制定的,对环境的正面影响是全局的、长期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建设期和部分集中养殖区,是局部的、暂时的,在加强施工单位环保意识教育的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和各区(县)相关环保要求,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各类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完全可控的。
附表1 铜仁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主要预期指标表 |
|
|
|
|
|
|
|
|
项目 | 指标 | 单位 | 2020年基准值( 行业值) | 2025年预计值(行业值) | 指标属性 |
|
粮食生产 | 粮食安全 | 生产规模 | 万亩 | 387.2 | 388 | 约束性 |
|
总产量 | 万吨 | 105.2 | 109.5 |
|
十大特色产业集群 | 生猪 | 出栏 | 万头 | 229.6 | 300 | 预期性 |
|
综合产值 | 亿元 | 164.3 | 195 |
|
牛羊 | 出栏 | 万头(只) | 102.3 | 120 | 预期性 |
|
综合产值 | 亿元 | 62.5 | 104 |
|
家禽 | 出栏 | 万羽 | 1824.1 | 3300 | 预期性 |
|
禽蛋 | 万吨 | 5.37 | 24 |
|
综合产值 | 亿元 | 17.3 | 125 |
|
茶叶 | 投产面积 | 万亩 | 128.61 | 150 | 预期性 |
|
综合产值 | 亿元 | 131.1 | 200 |
|
蔬果 | 生产规模 | 万亩 | 365.8 | 360 | 预期性 |
|
综合产值 | 亿元 | 138.5 | 200 |
|
中药材 | 生产规模 | 万亩 | 70.1 | 76 | 预期性 |
|
综合产值 | 亿元 | 31.5 | 100 |
|
食用菌 | 生产规模 | 亿棒 | 7.57 | 13 | 预期性 |
|
综合产值 | 亿元 | 50 | 150 |
|
蜜蜂 | 生产规模 | 万箱 | 23 | 100 | 预期性 |
|
综合产值 | 亿元 | 0.9 | 100 |
|
薯类 | 生产规模 | 万亩 | 59.3 | 65 | 预期性 |
|
综合产值 | 亿元 | 5 | 100 |
|
生态渔业 | 总产量 | 万吨 | 5.32 | 8 | 预期性 |
|
综合产值 | 亿元 | 12.2 | 20 |
|
加工转化 |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 % | 49 | 65 | 预期性 |
|
大数据应用 | 信息平台建设 | 个 | 1 | 2 | 预期性 |
|
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 农机总动力 | 万千瓦 | 309 | 315 | 预期性 |
|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 | % | 40 | 55 | 预期性 |
|
高标准农田 | 万亩 | 38.6 |
| 预期性 |
|
新型经营主体 |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 个 | 444 | 500 | 预期性 |
|
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 家 | 120 | 300 | 预期性 |
|
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 | 家 | 88 | 300 | 预期性 |
|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 万亩 | 18.4 | 20 | 预期性 |
|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 万亩 | 4.7 | 5 | 预期性 |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 | 0.48 | 0.48 | 预期性 |
|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 | 86 | 86 | 约束性 |
|
农药使用量 | 吨 | 718 | 700 | 预期性 |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 | 85.1 | 80 | 约束性 |
|
农膜当季回收率 | % | 85 | 85 | 约束性 |
|
园区建设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个 | 0 | 1 | 预期性 |
|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 个 | 1 | 3 | 预期性 |
|
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497.6 | 642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1100 | 14430 | 预期性 |
|
原文链接:http://nw.trs.gov.cn/xwzx/tzgg/202112/t20211207_7194032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