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关注

TOP

一根秸秆的角色转换
2021-12-07 来源: 作者:

  □记者赵一帆

  我是一根玉米秸秆。相信不少人对我的印象,还停留在田间地头的“黑烟里”。

  的确,作为河南第一大秋粮作物玉米的“副产品”,我的“产量”很可观,但在过去,有效利用的方法却不多,所以农民习惯在收获玉米后把我就地焚烧。这样一来,不仅带来了火灾隐患,还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我也理所当然成了众矢之的。

  而如今,我的口碑大有改观。不仅因为田间地头已难觅秸秆焚烧的踪影,还因为我又有了很多新身份:全生物降解购物袋、一次性餐具、可降解地膜,甚至还包括生物基纤维服装。

  在变身这些塑料制品之前,我总共要经历三段漫长的旅程。南乐县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园是河南唯一一家国家级生物基材料示范产业集群,拥有完整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链条,从到达这里的一刻起,我的变身之旅就开始了。

  我的第一站是星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充满玉米香味的车间里,我和同伴一起被一个大机器“吞下”粉碎,经过高温杀菌和一系列加工后,变身成为糖。随后,我迎来了新朋友——菌群,在菌群的帮助下,我将完成发酵过程,成为L-乳酸。

  变身L-乳酸的我随即开启了第二段旅程——走进高端实验室,经过高分子合成,进阶为聚乳酸,步入“人生巅峰”。从L-乳酸到聚乳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加持了先进的技术。这项技术常年被国外垄断,直到近几年国内才有所突破。而我,将带着“南乐产”聚乳酸的标签,奔赴最后一个目的地——终端生产车间。经过改性吹制,我从颗粒状变身为形态各异的可完全降解塑料袋、地膜等产品,完成了最终的“角色转换”。

  表面看,这只是一趟“变废为宝”的环保旅程,其实我还在默默地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做着贡献。

  传统塑料制品都是由化石燃料生产制造的,而这些塑料制品可谓碳排放的“大户”。从化石燃料的开采运输,到塑料的生产制造,再到使用后的焚烧管理,全过程都伴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我们这些以生物基为原料的塑料制品,从诞生之初就自带“低碳光环”,丢弃后3至6个月能完全降解,与传统塑料制品相比,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能减少一半以上。

  如此优秀的我自然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从2018年起,南乐开始在全县推广生物基可降解产品,如今我的身影已随处可见,货架上售卖的垃圾袋都是可降解制品,市场、商超的一次性购物袋也都换成了可降解塑料袋,纸杯等纸质复合品也被广泛使用……

  还有个更好的消息,从明年1月1日起,全省县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建成区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将禁止提供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含预包装袋、连卷袋、保鲜袋)。到那时,我的用武之地将会更大。我也期待着在更多生活场景中与你们相见。


原文链接:http://nyj.nanyang.gov.cn/nysc/47276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