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经济

TOP

产出好品质 卖上好价钱
2020-04-01 来源: 作者:

  日前,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金鹏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员工正在大棚内采摘草莓。近年来,该合作社拓宽种植渠道,鼓励农民发展反季节大棚草莓种植,每亩草莓每季可为农户增加纯收入2万元以上。 资料图

  近年来,安徽省绿色优质农产品逐年增加,成为提升农业竞争力,带动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优势资源。据了解,截至2019年末,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3355个、有机农产品81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82个,其中绿色食品数量居全国第2位。

  “品质与地理环境有关,更与绿色生产方式密不可分”

  安徽六安市霍山县是霍山黄芽的原产地,抱儿钟秀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黄茶的领军企业。“我们在2月24日复工,销售基本都来自网上。霍山黄芽在国内外很有名气,我们接到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公司副总经理刘宜柱表示。

  霍山茶为何好喝?“品质与地理环境有关,更与绿色生产方式密不可分。”霍山县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赵登全道出了原因。霍山启动了茶园“双替代”,即“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绿色食品茶生产达10.1万亩,无公害茶叶全覆盖,切实做到“钢筋水泥不上山,农药化肥不下田”。

  芜湖大米能入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得益于绿色的种植方式。据芜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芜湖市大米生产技术成熟且“绿色”。

  优质的地方传统特色农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提升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巨大帮助。在霍山县雨佳有机茶公司,负责人张娜告诉笔者,“入选‘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互认互保产品之后,霍山黄芽进入欧盟的超市,跟进入我们自己的超市一样方便。”

 

  “如果牌子不响,再好的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

  去年12月,第二十届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海)举办,成为安徽优质农产品展览的“大舞台”和销售的“大市场”,上海市民就是认准了“皖字号”,专门前来采购。然而,笔者发现并非所有绿色优质农产品都能“直达”长三角,在销售渠道、品牌推广上还有待提升。

  首先是总量不足,产品总量的供给与群众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安徽省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覆盖率48%,产品年产量1970.7万吨,相比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还有不小差距。

  其次,市场上常现“李鬼”。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标志的商品冒用、伪造现象时有发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部分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模式较松散,质量控制较弱,产品追溯难以全部实现。各级监管机构力量较为薄弱,监管压力较大。

  第三,产品的品牌推广力度不足,品牌价值没有充分展现。据了解,目前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的多个环节需要一定费用,增加了产品成本,加上销售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优质优价难以实现,影响生产单位积极性。

  “如果品牌不响,再好的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采访中,不少生产企业这样反映。以霍山黄芽等茶叶品牌为例,黄茶由于定位中低端,目前还走的是“实惠路线”,销售价格没有提升,积极性受影响。宣传推广不足,在营销与“造势”上做得不够。

  “管理好、走出去、卖好价、促增收”

  将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资源利用好,需要进一步规范认证和管理,提升产品发展水平。同时大力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打响品牌。

  为提高品牌公信力,日前,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提出今年将继续强化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审核和产业监管,确保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绿色食品企业年检率达95%以上。

  区域合作,是让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去”的一条新路。去年12月,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揭牌,这个由沪苏浙皖农业农村部门发起成立的组织,将成为农业融合的“桥梁纽带”,为长三角地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开辟“绿色通道”。

  “管理好、走出去、卖好价、促增收。”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以12个字总结绿色优质农产品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借助电商扩大销路、做大品牌,也成为安徽绿色优质农产品企业的突破口。今年初,出售茶叶的网上销售热度不减。

  “我们培育绿色优质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最终还是要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汤高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