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粮食稳定进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坚定不移推动粮食市场高水平开放。从企业层面来看,要进一步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加强与国内外粮食企业、货运企业、运营企业的合作,不断扩大“朋友圈”。 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大环境下,我国始终坚持全方位开放政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全球粮食贸易。在近日结束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国内粮食企业与ADM公司、邦吉公司、嘉吉公司、路易达孚集团等国际大粮商签订粮食进口大单,与国际大粮商建立了更加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维护了全球粮食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今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20年来,我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不断扩大粮食市场开放,粮食进口量从占全球份额5%提高至22%,去年粮食进口总量突破1.4亿吨。从今年粮食进口的趋势看,粮食进口总量有望超过去年。粮食进口量的稳定增长,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还能补充库存、优化供给结构,满足消费者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消费需求。 从国际市场看,今年全球粮食生产虽然受到疫情、极端天气影响,一些国家粮食生产受到干扰,但全球粮食市场供求宽松。据国际有关机构预测,今年全球粮食产量保持高位,小麦、玉米、大米、大豆等粮食品种产量均较上年有所增加,供需将延续宽松格局,这为我国粮食进口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全球粮食供应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船舶周转率下降,全球运输价格不断创新高,全球粮价涨至2011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我国粮食进口面临较大风险挑战。 不仅如此,还要看到,作为全球粮食进口大国,我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缺少话语权和定价权。从第四届进博会上的采购情况看,我国粮食企业在粮食贸易中还停留在采购阶段,在进口来源地还没有形成种植、加工、储备、配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没有真正掌握第一手粮源。与那些在国际市场掌握绝对定价权的跨国大粮商相比,我国粮食企业无论是在全产业链发展方面,还是在产业竞争力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获利能力普遍较弱。如何提高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更好地参与国际粮食贸易,依然是国内粮食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确保粮食稳定进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坚定不移推动粮食市场高水平开放。一方面,我国应该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多元化市场,逐渐摆脱对某一市场的过度依赖,降低进口风险。目前我国粮食进口来源地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布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促进了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不断提升着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将积极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在南南合作框架内继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让有关国家和地区搭上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快车。 从企业层面来看,要进一步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加强与国内外粮食企业、货运企业、运营企业的合作,不断扩大“朋友圈”。企业之间粮食、航运、物流等方面要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协同效应,提高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农粮产业深度合作,在当地构建仓储、加工、码头,为当地农业经营者提供技术服务,维护全球农粮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高效、畅通。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中国的粮食安全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粮食安全也需要中国。各国应该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携手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让世界远离饥饿。(经济日报) 原文链接:http://www.hljagri.org.cn/rdgz/xgxx/202111/t20211112_82461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