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中国青年报记者对2014年度公众关注的十大“烂尾新闻”进行追访发现,随着相关新闻热点淡出人们的视线,讨论的人群散去,曾经发出的很多质疑并没有得到回应,寻找的真相也并未拨云见日,诉求的问责仍然未见结果。
“烂尾新闻”原本是业界俗称,现在看来似乎成为一个专业的新闻术语了。这些年,有太多媒体选择通过盘点“烂尾新闻”,来发挥进一步的舆论监督作用。特别是每当年终岁末,媒体通过梳理当年“烂尾新闻”,可以透视一些部门处理公共事件时存在的问题。
盘点“烂尾新闻”,本身就是还原新闻价值的需要。每一则“烂尾新闻”背后,都有进行公共追责的空间。如果“烂尾新闻”止于盘点追踪,那么盘点“烂尾新闻”提供的也不过就是发现价值,甚至是为旧“烂尾”添了个新“遗憾”,进一步挫伤新闻尊严和社会正义。事实上,这些年盘点“烂尾新闻”很多,回应“烂尾新闻”很少,甚至可以说,盘点出的“烂尾新闻”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激不起半点回应。
回头想想,一些热点事件成为“烂尾新闻”,本身就是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公权力“危机公关”的结果。以中青报此次盘点的“烂尾新闻”为例,河南货车司机夫妇服毒自杀事件出现“公开止于问责”,武汉一高校内酒店组织卖淫事件成为权威信息缺位的“罗生门”,河南洛阳副市长先失联再落网之后无音讯,河南夫妻半夜被抛墓地事件调查无结果,对这些公共事件可以从真相、是非、价值、利害、责任等各个角度进行剖析,由此可以触及到相应的问题责任。
“烂尾新闻”背后包裹着值得追究的双重责任:一是热点事件本身的问题责任,二是让热点事件成为“烂尾新闻”的责任。不要认为“烂尾新闻”背后的拖沓推诿、敷衍民意就不是问题,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本身就可以反映出权力使用者的作风问题。更重要的是,制造“烂尾新闻”,让太多问题悬而未决,让太多真相探询依然没有结果,让太多权利依旧无法实现,让太多正义无法及时传递,这一切都是老问题。
要让“烂尾新闻”从追踪走向追责,一方面,需要媒体监督力度的新突破,比如通过把制造“烂尾新闻”的责任主体纳入监督追踪的对象,挖掘“烂尾新闻”背后更大的新闻价值,通过新的“示丑”来驱动新老问题一并解决;另一方面,盘点“烂尾新闻”应该倒逼问责机制进一步完善,避免监督与问责之间的断裂。
只有让“烂尾新闻”不再“烂尾”,让“烂尾新闻”从追踪走向追责,才能真正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功能,新闻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职业尊严,公共事件的处理才能还原公平正义。 □单士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