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欧阳蕾昵
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以来,沪滇协作已走过25个春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沪滇双方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日前,沪滇乡村振兴见学活动在沪启动。双方干部通过参观见学、理论学习和分组讨论等形式,把握乡村振兴形势任务,了解振兴乡村方向难点,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学习研讨,力争将东部地区乡村振兴经验做法复制推广到西部地区。
启动仪式上,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党组书记、主任姚海作动员讲话。市农业农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黎而力介绍了上海市乡村振兴情况。市农业农村委秘书处处长方志权围绕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理论分析与案例分享。启动仪式由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潘晓岗主持。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二级巡视员陈晓云,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宁亚宁等出席活动。
沪滇协作迈入新阶段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沪滇两地全面开展东西部协作的第一年。
姚海表示,要切实把握新时代东西部协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充分认识到“协作”三个方面的调整:目标任务有了调整。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转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方式有了调整。从突出到人到户转向推动区域发展;政策机制有了调整。从以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要切实把握沪滇两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实际。把上海的经验和云南的特色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接下来,将遴选一批有基础、有潜力、有意向的村寨、乡镇乃至重点帮扶县进行集中打造、连续打造,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由点成线及面,打造出一批沪滇携手乡村振兴的示范点位。
要切实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加快推进脱贫地区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把上海的乡村振兴思路和机制模式复制推广到云南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关键点、找准切入点,确保有限的力量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努力做到事半功倍。
上海城乡融合取得新成效
目前,上海确立了以实施“三园”工程作为本市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成了6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了所有行政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新了一批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形成了一批上海乡村振兴的工作模式和机制。会上,黎而力就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园”工程建设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黎而力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住“地、钱、人”等关键环节。上海推进乡村振兴,在战略和战术上做了三件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到市、区、镇、村各级书记齐抓乡村振兴;二是确立工作目标,确立了以实施“三园”工程作为上海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三是注重统筹协调,从2019年起,开发了“上海市乡村振兴目标管理系统”实行“挂图作战”,发挥了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监督考核的作用。
黎而力表示,通过推进“三园”工程建设,上海准确把握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特点,在发展阶段上进一步认清空间稳定、地位凸显、功能复合这“三个趋势”,在整体布局上优化新城、镇域、乡村这“三个空间”,在价值取向上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这“三个价值”,上海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成效。
站上乡村振兴新起点
10月28日下午,沪滇干部前往青浦区金泽镇莲湖村、重固镇章堰村见学。莲湖村是目前上海唯一一个“长在公园里的村庄”。从游客服务中心出发,沿着莲谢路漫步,稻田、树林、鱼塘、民宅组成了“归园田居”的乡村风貌,水上森林层林尽染,宛如仙境。“这就是江南文化韵味的布局风貌!”沪滇干部对莲湖村的村景共生的风貌高度赞赏。
在古村落章堰村,精心打造的传统街巷及景观风貌因注入新兴产业及文化,再现“金章堰”繁华景象。对于章堰村一手抓古村开发,一手抓农业产业升级,推动城镇化地区和农村地区优势资源合作、互补、共济的做法,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这种与旧共存共生的经验,打造了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新典范,值得借鉴与学习。”
10月29日至30日,沪滇干部前往宝山区月浦镇聚源桥村、罗泾镇(五村联动),浦东新区宣桥镇腰路村、惠南镇海沈村,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庄行镇浦秀村,重点见学花卉产业、母婴康养、龙头带动、骑游品牌、江南村景、养老社区等内容。此外,培训课程还包括了与沧源县老支书对话,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沧源县老支书回信精神;分组研讨关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建设与生态维护、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基层组织建设与社区治理、农村金融服务等丰富内容。
上海援滇干部,云南省及其16州市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人,云南相关脱贫县沪滇协作分管负责人,上海各区合作交流办负责人,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市农业农村委相关工作人员参加见学活动。
原文链接:http://nyncw.sh.gov.cn/mtbd/20211110/90909d9f1866482b81e7d4e4267c7f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