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TOP

给农作物看病是个好生意!但这个行业没有巨头,需要勇士也需要烈士!
2020-03-25 来源: 作者:

  其实,植物医院已经在中国发展很久了,目前这些植物医院都是以花木为主,而且拥有线下的门店和专业的医生。

  然而,在农作物这一块,作物医院或者作物医生似乎依然几十年都没有什么创新与发展。

  同时,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治市场规模应该也是千亿级以上,但中国的作物医院,没有行业巨头、更没有领头羊。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2.6亿种植户,农药防治根深蒂固

  数据统计,中国农业以种植户、养殖户居多,其中拥有2.6亿种植户,而且这些种植基本上也是拥有丰富经验的农民。

  说得直白点,这些农民对农作物病虫害是有经验的,他们有些经验甚至超过农业院校的专家和毕业生。

  另外,中国农业以小散户为主,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同时土地也没有得到集中,农作病虫害发生个体也不一样。

  以上原因种种,导致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形成不了规模化和动态化监测。更要的是: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思想根深蒂固。

  还有一点,目前中国农业正在推进生态农业模式,提倡有机种植、生态种养等思想。然而,植物医院或者作物医生提倡却是农药防治,有些人因技术不强而导致解决方案无效,被种植户称之为诟病。

  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陈绍军认为,当前,地方政府对病虫害防治问题关心不多。各地县乡镇的农技推广部门技术服务功能弱化,虽有庄稼医院,但大都是个体经营的农资店,从业人员不具备专业技能,无法对症下药和按需施肥。

  因此,如何改变病虫害防治观念?中国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全民防治病虫害意识提升。

  未来,互联网技术防治病虫害必成主角

  2018年,是人工智能布局农业之前。京东、阿里都纷纷宣布借助人工智能进入养殖、种植领域。

  尤其是阿里的ET大脑。

  阿里云的ET农业大脑,可以通过猪脸识别,采用声学特征和红外线测温技术,还可以通过猪的体温、叫声等数据,判断猪群是否患病,预防疫情,死亡率降低3%左右。

  未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其实,目前,作物病虫害防治已经从1.0阶段升级到3.0阶段,互联网技术逐渐成为作物病虫害诊断、防治的关键技术。

  按照总结,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正在经历着3个阶段,并逐步实现从治疗到预防的革命性转变。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1.0阶段

  这个阶段基本上是靠经验为主,以农民自己、农技人员为个体主要成员,他们凭借病虫害防治经验,对作物病虫害做出诊断和解决方案。

  该阶段的病虫害方式以治病为先导,借助农药帮助作物治病。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2.0阶段

  这一阶段,作物医院或植物医院等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构逐步诞生,并且形成有有组织、有计划的对病虫害进行诊断和防治。

  还有一个现象,农业类的院校、毕业生、农技人员纷纷成立机构或公司,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呈现专业化。

  尽管,这一阶段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有所提升,但依然是靠经验,但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逐渐成为主导。

  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3.0阶段

  其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1.0阶段和2.0阶段一直主导者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对作物病虫害防治比重增加。

  尤其是,一些智慧农业公司依靠先进互联网技术建立病虫害大数据统计和监测,从而帮助作物病虫害提供防治解决方案。

  这一阶段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对农作物提出防为主,治疗为辅。

  可以预见,互联网技术进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并改变中国农作物防治体系,提高种植产出和品质提升。

  国外作物病虫害防治,监测与预防为主

  以美国为例!

  美国倡导的精准农业模式,借助先进技术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其实,从60年代起,美国农业大量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然而,化学药物防治给美国农业带来危机。

  1972年美国政府发出了不能单靠施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警告,197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首先提出了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即IPM。迄今为止,全国应用IPM面积占整个作物面积的90%以上,应用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蔬菜、果树,病虫害防治成本比原来低了30%左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美国采用互联网技术对农场病虫进行病虫害监测及防治。比如,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生产端主要涉及农田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止。

  以美国Semios为例,Semios是一个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企业。Semios在农田中安装探测器、摄像头实时监控农场中害虫的密度,并将信息通过无线联网。当害虫的密度超过警戒密度时,则会发出警告,并通过安装在农田中的另一个装置喷洒信息素。这些信息素可以干扰昆虫的交配,从而达到控制虫害的效果。这种方式可以取代杀虫药剂,对环境更友好,食品更安全。

  除了美国之外,以色列的病虫害防治也体现在高科技上。

  比如,aranis是一家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农业技术初创企业,致力于通过空中探测和深度学习技术来识别农作物可能存在的种植培育问题。

  目前,该公司软件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玉米、棉花、小麦、大豆、甘蔗以及土豆等大宗交易农作物,能够及时检测到潜在问题,比如病虫侵害或营养不良等,从而进一步为农场主提供高清放大图像,帮助他们清楚了解农作物的生长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其实,德国的作物病虫害方式公司也很厉害,他们采用Ai识别作物病虫害。德国Plantix是一个致力于解决农作物歉收和提高单产的高效农业生产平台,通过智能手机摄像头,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对作物病害早期检测。

  根据该公司的说法,Plantix提供了全球最大的超过1500万张图片的植物病害检测独立数据库, 借助这个免费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为其病态作物拍照,然后由公司的AI图像识别软件对其进行识别,告诉用户作物最可能的情况病害、虫害或营养缺乏,随后用户会收到处理建议,包括常规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建议和考虑生态学影响的建议。

  由此可见,国外的农作物病虫害都借助互联网技术实行监测和预防为主,并采用生态方式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目的是提高农产品品质,而不是产量。

  中国问题在哪里?

  中国存在巨大的病虫害防治市场,但没有病虫害防治巨头。尽管部分互联网公司纷纷涉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比如,麦飞、神农识、植医堂等公司。

  但,从目前来看,似乎互联网+作物病虫害防治依然不能成为主流。

  其中个由,我认为有3个:1)农业本身的分散性,病虫害大数据很难建立;2)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互联网技术应用仅仅是初级阶段;3)网上帮助农作物看病的习惯没有形成。

  除了客观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商业模式。

  目前,以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预防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在盈利模式上存在单一,一用户规模没有上来,亏钱是在所难免的。

  另外,一些公司把病虫害防治模块依附在整个智慧农业解决方案体系中,通过整体打包方案,从而实现公司盈利的方向,但会存在孰轻孰重的情况。

  还有一点,从互联网公司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来看,互联网公司只注重互联网技术上突破,而忽视了上千万个农技专家优势。

  在这里,有人曾大胆畅想,互联网植物医院能否成立一个平台,把中国农技专家吸引到平台上来;互联网技术只为农作提供预防和监测,而农技专家则发挥经验优势,帮助种植户制定出落地的、科学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平台化运作模式。

  这是不是一条出路呢?其实,早2014年的农医生就是这么干的,但似乎没有成功。

  因此,互联网+农作病虫害防治路还很长,需要勇士,也需要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