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政讯

TOP

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 2021-2022年湖北小麦高质量生产指导意见的通知
2021-09-29 来源: 作者:

  各市、州、县(区)农业农村局:

  为提前谋划小麦秋播生产,强化各个环节关键技术措施落实落地,提升我省小麦生产技术水平,推进小麦高质量生产,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和品质提升,现将《2021-2022年湖北小麦高质量生产指导意见》印发你们,请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抓好落实。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2021年9月22日????????????

  

  2021-2022年湖北小麦高质量生产指导意见

  小麦是我省第二大主粮作物,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为进一步促进我省小麦生产技术水平提升,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和质量安全,结合目前我省小麦生产实际,特制定湖北小麦高质量生产指导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在确保粮食面积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种植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大产量与抗性兼顾型小麦良种的示范与应用力度,大力推进小麦绿色轻简高效生产,强化药剂拌种、机械匀播、肥水统筹、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理念,加强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做到病虫防控关口前移,压制流行趋势;全力做好小麦生长后期气象及收烘储销服务,最大限度降低损耗,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不下降。

  二、重点工作

  (一)局部调优种植布局。坚持“北麦南油”优势区域总体布局,在稳定小麦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局部优化品种结构及种植结构。北纬31°以北地区全力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压缩冬闲田,确保种满种足。江汉平原麦区挖掘冬闲田生产潜力,适度扩大旱地小麦;稳定地下水位相对较低、排水畅通地区的稻茬小麦面积,合理安排统一模式连片种植,统一调度管理水源;局部调减地下水位较高地区的稻茬小麦。

  (二)着力调整品种结构。加大小麦优质原种及良种的生产与示范力度,搭建好看“禾”选种平台,突出产量与抗性兼顾型小麦良种的示范与应用。鄂北地区重点推广抗条锈病、抗倒伏型小麦品种,鄂中南及江汉平原地区重点推广抗赤霉病和抗穗发芽小麦品种。同时,引入抗赤霉病优质种质资源,开展创新利用和示范推广。鄂中南及江汉平原地区要特别注重抗赤霉病和穗发芽特性较优的红皮小麦品种的应用,在小麦收购方面严格落实国家白皮和红皮小麦同质同价收购政策,破除红皮小麦在该地区推广应用的壁垒。各地应加大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重点打击种子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种子、非法生产经营、未审先推等违法行为,确保秋播用种安全用种合法。

  (三)全力提升播种质量。一是普及药剂拌种。对小麦条锈病越冬菌源区(襄阳、十堰)、地下害虫和根部病害重发区,必须坚决杜绝“白籽下种”。对常年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发生危害较重的鄂北岗地部分区域,可选用125克/升硅噻菌胺悬浮剂兑水拌种防治全蚀病,可选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兑水拌麦防治根腐病和茎基腐病,拌种后待麦种晾干再播种。对条锈病、纹枯病常年发生较重的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荆州市等地区,可选用6%戊唑醇悬浮种剂兑水拌种,同时兼治黑穗病、根腐病,如果蚜虫较重麦田,可加25%吡虫啉拌种。二是推广机械匀播。加大小麦播种机械作业的示范与推广力度,改撒播为机械条播,可采取窄行条播机(旱地小麦行距15-18厘米,稻茬小麦行距20厘米)、宽窄行条播机(宽行19-22厘米、窄行12-15厘米)和宽幅条播机等方式,在保障播种密度的基础上改善小麦田间生长环境。为提高播种质量,播后应及时镇压。三是精细整地。要求前茬粉碎并均匀撒铺,稻草切碎长度在5厘米左右,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要先深旋(或深耕)灭茬再进行条播,旋耕埋草深度应至少在12厘米以上。机械旋耕整地作业的田块要求旋耕深浅一致,旋耕深度应达到8厘米以上,每隔3-4年应深松1次,打破犁底层。对耕翻整地的田块,质量要求耕深≥20厘米,深浅一致,无重耕或漏耕,犁沟平直,沟底平整,垄块翻转良好、扣实,以掩埋杂草、肥料和残茬,耕翻后应及时进行整地作业,要求土壤散碎良好,地表平整,满足播种要求。四是适期适墒适量播种。鄂北地区适宜播期为:半冬性品种10月15日-25日,弱春性品种10月25日-11月5日;鄂中南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适宜播期内遇墒或造墒播种,适宜期前后可抢墒播种,但不宜过早,正常年份小麦出苗期不宜早于10月20日。对于适宜播期内无墒又无条件造墒田块,可结合天气情况,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旱地宜每亩播种量10-12.5公斤,稻茬麦每亩播种量12.5-15公斤,适期播期内根据播种时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土壤质地、种子发芽率等适当增减。推迟播种的应适当增加播量。

  (四)牢固树立抗灾秋播理念。应对特殊年景,应坚持科技抗灾播种。对小麦播种期间遇干旱不能适时播种的情况,应抢墒或造墒播种,各地应做到科学调度用水,提前蓄足水源,搞好机井检修和废旧机井修复,保障抗旱应急用水。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统一调配,提倡湿润灌溉,节约用水,防止盲目漫灌。对小麦播种期间遇连阴雨天气不能适期播种的情况,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开沟排水降湿;二是选用耐迟播的偏春性品种,如鄂麦006、襄麦55等;三是对超出最适播期(11月5日)的晚播小麦,每推迟1天播种每亩应增加1斤播量,但总增加量不宜超过10斤;四是依据田间湿度采取多形式抢时播种方式,可选择揭板机播、板田旋播、免耕直播覆土或覆草等适宜方式播种;五是对11月底前仍无法有效排渍的、渍水严重的田块,可改种马铃薯、豌豆、绿肥等。六是高质量全程配套麦田“三沟”。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小麦生产整个生育期间连阴雨天气发生频繁,易造成渍害、早衰和加剧病害流行,麦田“三沟”配套的田管措施需自始至终常抓不懈,做到机械开沟和人工开沟相结合,确保厢沟、腰沟、围沟沟沟相通,沟直底平,雨住田干。雨后及时清沟排渍。

  (五)坚持测土配方施肥。依据土壤肥力测验结果科学配方施肥。氮肥分次施用,基肥占60%-70%,拔节肥占25%-30%,视苗情可在冬前(3叶期)追施10%-15%的氮肥;磷肥、钾肥全部基施。施用有机肥的田块,基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在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减少20%-30%。可采取种肥同步一次性施肥技术,肥料主要选择长效(缓释)肥料。针对今年化肥价格大幅上涨的现状,应注重缓释肥的应用。拔节肥追肥时间一般掌握在群体叶色退淡,小分蘖开始死亡,分蘖高峰已过,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时施用。群体偏大、苗情偏旺的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时施用。拔节肥施氮量为总施氮量的30%左右,可看苗和根据目标产量亩追施尿素5-7.5公斤。

  (六)促弱控旺保壮苗。一是冬前促弱控旺。在小麦3-4叶期,对基肥不足、麦苗瘦弱、群体不足田块,根据苗情适量追施平衡肥,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冬前小麦有旺长趋势的田块,选用与拖拉机轮距相配套的圆柱形镇压磙结合中耕镇压2-3次,或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25克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不重喷漏喷,可有效控制小麦旺长,防止越冬期拔节和后期倒伏发生。二是春后控旺防倒。在拔节前,对群体较大,长势较旺的麦田及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种,可用生长调节剂进行调控,防止倒伏。每亩可选用壮丰安30-40毫升或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克兑水25-3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

  (七)绿色防控病虫草害。一是抗性杂草防控。以冬前防除为重点,早防早治、采用封杀结合、综合治理的防除方法,主要防除禾本科杂草和恶性阔叶杂草。茎叶喷雾除草:从小麦2叶期至拔节期,杂草2-4叶期施药,15%春杰(0.5%双氟磺草胺+14.5%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56毫升/亩+15%麦极(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21毫升/亩+激健15毫升/亩,加水15-30公斤均匀喷雾,可有效的压低小麦冬前杂草基数。各地也可根据实际选用其他高效低毒药剂,采用喷杆式喷雾机均匀喷洒时,要做到不漏喷,不重喷和无滴漏以防产生药害。对冬前除草效果不好或未及时化除的麦田,待气温回升后要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化除时间在拔节前进行,以免产生药害。二是重大病虫害高效绿色防控。在早春分蘖拔节期重点防治小麦条锈病,执行“见点打片,见片打面”的预防策略,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可选用12.5%戊唑醇、12.5%粉唑醇进行大面积应急防控。在抽穗扬花期重点防治小麦赤霉病,应结合气象部门发布的小麦抽穗扬花期中长期气象预报,合理选择防治药剂种类和防治次数。如果预计小麦抽穗扬花期连阴雨日数较多,赤霉病中等偏重以上发生时,应在齐穗期采取高效化学药剂大面积统防统治,5-7天后再喷施1次。对干旱年份,若麦蚜、麦红蜘蛛、粘虫偏重发生时,应在百株虫量达500头时选用吡虫啉、抗蚜威、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大力推广智能化、高效的植保药械,以提升农药喷雾效率,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可结合“一喷三防”做好小麦病虫防治和叶面喷肥防早衰及提升抗逆性等工作。

  (八)抢时收获入库。小麦收割前,各地应提前做好收割准备,及早发放跨区作业证,搞好农机具和作业信息调度,精心组织跨区机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与气象等部门沟通,全力做好后期气象服务,避免“烂场雨”。小麦收获时间应掌握在蜡熟末期,要求小麦联合收割机带有秸秆粉碎机抛撒装置,确保秸秆均匀分布地表,同时,留茬高度控制在15厘米及以内,收获损失率在2%及以内,作业后,收割机应及时清仓,防止病虫害跨地区传播。小麦收获后及时烘干或晾晒入库。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动。各地要充分认识抓好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把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小麦生产的全过程。加强小麦生产组织领导,落实专班、明确目标,细化工作举措,把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田,强化统筹协调,从小麦秋播生产开始至小麦收获结束为止,逐一抓实抓细各项技术和工作措施,促进小麦生产提档升级。

  (二)加强服务指导。充分调动农技推广、植保、土肥和综合执法等部门技术力量组建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在关键节点及技术环节组织进村入户下田,指导农民落实清沟理厢、冬前镇压、肥水调控、化控除草、病虫防控等技术措施,加强苗情监测,因地制宜开展分类管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研判夏收期间生产天气形势,及时组织调度农机具抢晴收获,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全力保障小麦丰收入库。支持新型主体开展代收、代烘、代加、代销等全程社会化服务,提升小麦产后服务能力,切实减少产业各个环节损失浪费,促进小麦产业提质增效。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广泛宣传各地小麦生产的好经验、好措施、好典型,为夺取小麦丰收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信息调度,精准掌握小麦生产各环节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小麦生产管理各项措施顺利开展。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原文链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ywtz/snyjstgzz_9001/202109/t20210922_37758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