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

TOP

商洛推行六条硬举措 巩固产业脱贫成果防返贫
2020-03-11 来源: 作者:

  商洛始终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推行六条硬措施,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夯实群众增收基础,防止脱贫人口返贫,防止边缘人口致贫,有效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决战决胜产业脱贫。

  强化产业培育,夯实增收基础。一是推动“4+X”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施菌果药畜“4+X”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开展扶贫产业发展评估,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提升特色种养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水平,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等多元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拓宽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三是挖掘农产品加工潜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引导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初加工,促进农产品就近加工增值、就地吸纳就业,推进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多元化发展,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推动后续产业帮扶。指导有发展条件的移民搬迁安置点选好选准产业项目,集中建设一批组织化程度高、群众参与度广的产业园区,积极发展社区工厂、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群众就近就业,减少搬迁群众“两头跑”情况。

  壮大集体经济,激活资金效能。一是实施集体经济培育工程。创新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强化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规范管理,提高经营运作水平。二是激活财政资金效能。探索联村共建、村企合建等多种合作经营模式,确保集体经济注入资金用足用活,切实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引领作用。三是加大致富带头人培育。大力培育种养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土专家”“田秀才”“乡土明星”人才,为每个贫困村培养3-5名产业致富带头人,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己双手主动创业、勤劳致富。

  强化主体培育,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培育壮大带贫主体。持续深化“三带一创”,招引有实力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经营主体投资兴业,支持致富能手、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引领带动特色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信贷支持。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推行资产入股、资金入股、订单生产、托管代销、务工就业、产业经营等利益联结方式,将更多群众镶嵌到产业链条中,打造农业产业化互惠共赢利益共同体,增加群众产业收益。三是强化主体带贫履约监管。实施项目核查、履约大排查等活动,持续强化带贫主体与贫困户带贫协议签约、分红资金兑付、资产流转资金支付、履约承诺兑现、带贫益贫效果等监督监管,确保贫困群众产业收益实现最大化。

  推进消费扶贫,拓宽产品销路。一是做大做强产品品牌。实施品牌点亮工程,推进菌果药畜“4+X”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创建,开展秦岭生态农产品认定、省级名牌产品推荐,提升商洛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二是创新产销对接渠道。举办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会、洽谈会,组织供需双方对话交流,签订产销协议。创新探索借助市场第三方机制,鼓励各县区主动与电商平台对接合作,组织发动各级领导干部为商洛滞销农产品直播代言助销,促进商洛农产品搭乘互联网的东风出村进城、销往全国。三是发动社会力量帮扶助销。发挥宁商协作、三大帮扶体系、万企帮万村等社会帮扶作用,加大经营主体与高校、国企、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精准对接力度,推广“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帮销模式,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会费30%购买扶贫产品,多渠道拓宽农产品销售路径,助销商洛扶贫产品,提升农产品销售收益。

  健全帮扶体系,提升服务效果。一是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充实优化“四级”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团队伍,加强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调度,组织市级专家团队直接对接扶贫产业、直接帮扶指导贫困县区,县、镇、村技术专家团人员直接对接产业项目、直接包联指导服务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二是落实产业指导员制度。每个贫困村确定1-2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建立产业技术指导台账,建立产业发展指导员与技术专家协调配合机制,定期开展帮扶指导,推动帮扶措施精准落地。三是提升技术服务效果。创新通过田间课堂、网络授课、手机微信群等方式,手把手、面对面、有针对性培训农户高效栽培、科学施肥、病虫防治、加工销售、电子商务等实用技术,有效提升产业技术服务效果,解决群众产业发展难题。

  建立监测机制,防范产业风险。一是强化市场风险监测。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综合分析预测农产品价格走势、市场需求、供应水平等,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前景好、潜力大、带动增收效果好的特色产业。二是强化灾害疫情预警防控。加强与气象部门协作,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引导群众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加强动植物疫情监测,及时发布疫情防控信息,降低疫情灾害损失。三是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加强脱贫户和边缘户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群众产业收入情况,对可能出现的返贫、致贫风险,及时预警,标注挂牌,立即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有效化解产业扶贫风险,确保群众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