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紫金镇官坊村,一条玉带般的盘山公路在青山绿水间蜿蜒,路旁鲜花盛开,山间错落有致的屋舍,相映成趣,山雾缭绕时,犹如一幅水墨画。
近年来,官坊村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态兴村、绿色发展之路,以建设军民融合康养区为目标,全域修复自然生态,全面整治乡村环境,不断提升美丽乡村颜值。
绘就美丽乡村蓝图
官坊村距镇区16公里。相传,清朝末年村里开了一家酒坊、一家油坊,当地人称之为官家作坊。上世纪80年代为官坊乡,2001年撤乡并镇至今,现有3个村民小组,392户1336人。
乡村振兴,美化环境是基础。
官坊村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打造高标准通村道路33.6公里,种植行道树、花卉等1万余株,配套完善路灯、护栏等设施。
该村还对公路沿线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建设“小三园”、村民文化广场等。
沿着公路前行,随处可见观景步道,该村因地制宜打造小游园、小景观,让人耳目一新。
美丽的官坊河穿村而过,增添了一份灵动。
今年,该村投资500万元启动全长4公里河道治理项目,并与污水治理同步进行,包括修建拦水坝、加固河堤、清淤河道等,既保证农田灌溉又美化环境。
该村党支部委员胡剑锋说,河道两边正在安装石护栏,预计8月底完工。后期还将安装景光灯,增加水上游乐项目等,游客既可观光垂钓,也可休闲露营。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漫步官坊村,保存完好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军产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该村党支部书记罗春林介绍,这里森林覆盖率高,是“天然氧吧”,如果把保留的军产房利用好,就能打造独一无二的军民融合康养区。
目前,官坊村正在科学规划,深入挖掘军旅、农耕、人居等文化资源,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游客来这里住军营、穿军装、唱军歌,重温军营生活,康养休闲。”罗春林对项目建设充满信心。
夯实产业振兴基石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
近年来,官坊村夯实人才回流基础,一批批乡贤能人陆续返乡,先后投资4500万元,以“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父老乡亲致富。
村里成立了中药材、白茶、绿茶三个专业合作社,种有中药材200亩、白茶300亩、绿茶500亩。这些产业的崛起,完全可以满足村民就近务工之需。
走进中药材基地,一株株药用栀子长势良好。这个中药材基地由官坊人任中国创办。他曾在外打工多年,2016年春,回到家乡创办了洪鑫种养合作社,流转山坡地100多亩,繁育种植苗木花卉和中药材。通过土地、劳力入股等方式,带动村民就业。如今,他已是村里致富带头人。“附近村民在合作社务工的有20多人,人均年增收在1.5万元左右。”任中国说。
陈忠学也是土生土长的官坊人,在浙江做生意时,发现安吉的白茶效益好,就邀请茶叶专家到村里考察,于2018年兴办白茶基地300亩。
今年,白茶初步见效,从试采的600斤茶叶来看,官坊白茶品质非常好,市场反映也不错,预计明年可大规模采摘。
陈忠学说,参与茶园管理的人都是村里的村民,人均月收入3000元。
在上海经商的苏荣超,回乡创办了景富民谷合作社,打造微景观,开设民宿,走茶旅融合之路。
2020年,官坊村社会总产值达351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突破10万元,人均纯收入14853元。
携手共创幸福山乡
在官坊村三组的深山冲里,居住着10余户人家,当地人称为“庙凹”,是一个村民小组。
与其他小组不同的是,这里有10余幢欧式别墅,华丽大气。
罗春林说,以前的庙凹路难行、房屋破,年轻人都跑到外面务工,这里几乎成了一个孤岛。
如今,这里一派生机,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2017年,在外经商多年,颇具经济实力的成功人士山娃子(小名)个人出资400多万元,刷黑了庙凹6.8公里村级公路。
行路难的问题解决了,如何让搬出去的老乡再回家?
山娃子和其他乡贤能人决定,一起为街坊邻居建新房,每户村民只出资5万元,就可以直接入住。
今年60岁的村民赵家友患有尘肺病,和妻子在家,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我家这栋房子盖完花了20多万元,个人掏了5万元,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一家人都很开心。”赵家友感激地说,多亏了山娃子。
像赵家友一样,庙凹已有15户村民住上了小别墅。
让农村更清洁、更宜居成为全村百姓新的追求。官坊村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群众踊跃参与。
今年59岁的邹道平在村里当保洁员。每天一大早,他就会对村里的公路、街道进行清扫保洁。
邹道平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卫生一定要跟上,清扫干净后,大家出门心情也舒畅了。
村民高洋荣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他告诉记者:“我们村山好、水好、空气好,能到河边散步,能到广场跳舞,只要大伙儿齐心努力,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原文链接:http://nyncj.xiangyang.gov.cn/nygl/xnc/202108/t20210819_25554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