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企业送我几十只小乌鸡。一年下来,我一共赚了2000多块钱。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说起养乌鸡的事,江西省泰和县南溪乡南源村南阳村小组贫困户老邓侃侃而谈。在泰和县,像他这样通过养殖乌鸡增收的贫困户共有1500多户,共养乌鸡13.7万只。
近年来,泰和县精心擦亮“泰和乌鸡”这张名片,把乌鸡养殖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脱贫之路。如今,泰和乌鸡成了助力群众致富的“战斗鸡”,当地实现了做大做强乌鸡产业和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双赢。
提纯复壮:擦亮金字招牌
“李博士养鸡,真有两下子。”
“一开始大家都说从深圳来个傻瓜李博士,怎么在这里养鸡?”
乡亲们口中的李博士,名叫李翔华。博士毕业后,李翔华来到深圳,在金融和房地产领域淘到了第一桶金。正当他生活富足,经济无忧,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李翔华却从大家视线中突然消失了。
1999年10月,李翔华辞去深圳的工作,出资600万元接管泰和县武山脚下的泰和乌鸡养殖场。可在当地村民看来,一个博士来养鸡,这事儿八成不靠谱。
乌鸡本是江西泰和的特色产业,可早在十几年前,这里的乌鸡市场却并不景气。1998年,李翔华来到泰和县进行考察,品尝泰和乌鸡后,他不禁困惑不已:“原本美味的乌鸡,怎么现在不仅相貌丑陋,而且口感也不好了?”就连泰和乌鸡的价格也一落千丈,由原来的20多块钱一只跌到几块钱就能买到,乌鸡蛋也才两毛钱左右一枚。
经过多方打听,李翔华得知了其中的缘由。泰和乌鸡原产于泰和县内的武山附近,其奇特之处与武山丰富的矿物质、山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移养他处,乌鸡的种群便会逐渐变异、失去应有之特征。所以,当地一直有“不食武山水,不是武山鸡”之说。除此之外,泰和乌鸡还具有怕冷、易生病、生长慢、产蛋少等特性,难以饲养,特别是难以规模饲养,因而产量极为有限。而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出于好心却将泰和原种乌鸡推向绝种境地”的行动开始了。当地引进以色列白毛矮脚鸡种,与泰和乌鸡杂交成功。随着杂交泰和乌鸡的大范围推广,纯正泰和乌鸡越来越少,质量也越来越差,于是就出现了李翔华所遇到的情景。
李翔华接管的是当地一家濒临倒闭的养殖场,这个养殖场原来承包给农户管理。李翔华接手后,他从鸡场的农户手里以40元1只的价格买来了4000只泰和乌鸡,接着,他将其中的3300多只以每只5元钱的价格给卖了,第一笔生意就亏了10多万块钱。
先花高价从农户手里买来乌鸡,再从中挑选出大量的纯种鸡,可李翔华没想到,挑来挑去,其中竟然有3300多只都是血统很杂的杂交乌鸡。“这是一个杂交的泰和乌鸡,它不具备泰和乌鸡的特点。第一,这个乌鸡下面是长肉瘤的,这是杂交乌鸡才有的,原种乌鸡没有;第二,这个乌鸡只有4个爪子,而原种鸡有5个爪子,所以很明显一个是改良的,一个是纯种的。”
纯种泰和乌鸡生长速度慢,一般至少要150多天才能长成。从1992年开始,当地养殖户便都开始养杂交乌鸡,可是,李翔华要养的是纯种的泰和乌鸡,在他看来,成色不纯的泰和乌鸡与外面四五块钱一只的杂交乌鸡没有任何区别,也不会有任何价值,可最终他却只得到687只纯种鸡。
来不及考虑别人的看法,李翔华一头扎进了养殖场的工作里。为了能把乌鸡卖上高价,他把乌鸡进行了提纯复壮,让乌鸡原有的特性慢慢地恢复起来。
乌鸡从最开始的687只,只用了3年就增加到5万只。2001年初,乌鸡蛋可以上市了。当时在泰和市场上大多是杂交乌鸡蛋,只有两毛多钱一枚。李翔华决定将市场放到深圳:“如果提纯复壮之后产出的乌鸡蛋卖两毛多钱一枚是根本没有钱赚的。这种蛋一般很标准的,37.5克左右一枚蛋。”
2002年,乌鸡蛋的销售地点扩大到北京、昆明、福州等大城市。一天的销量也可以达到五六千枚。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销售点又不得不回缩到深圳,因为乌鸡蛋的蛋壳薄,不易保存、运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有好几次被退货,收缩销售点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外地销售受阻的同时,原本不看好的泰和县当地的市场却被打开了。
李翔华始终坚信乌鸡充满发展前景。“它的营养价值有目共睹,它的养殖又是难以复制。”他说,正因为看到了这两点,不管是面临创业初期的艰难还是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他都选择不放弃。
2002年,李翔华提纯的泰和乌鸡被科研单位选中,作为科学研究的载体搭乘“神舟三号”升入太空。2004年他的武山养殖基地被国家列入乌鸡原产地保护区,其养殖项目也成为国家重点扶持项目。
下一步他将在原来以发展乌鸡种业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其他力量合作,争取在餐饮和生物产品两个领域有所拓展,以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授之以渔:带动共同致富
与李翔华不同,彭建军的故事更富戏剧性,他不仅自己掌握养殖泰和乌鸡技术,还带动周围农户共同发展,带动大伙儿共奔小康。
“要圆乌鸡梦,其实是需要情怀的。”彭建军是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人,毕业后到广东养殖乌鸡。1995年,他怀揣600元回到老家养殖泰和乌鸡,做起了养鸡致富梦。那时,他一个人搭建鸡舍,一个人摸索养殖方式。2003年,他去参加全国家禽博览会,看到一栋栋标准又现代化的鸡舍,触动很大,他觉得,只有实现泰和乌鸡标准化、现代化养殖,泰和乌鸡产业才有出路和奔头。
2010年,彭建军投入150多万元,建起3栋现代化鸡舍。为带动当地百姓致富,2013年,彭建军带头成立了泰和县西昌凤翔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他还在县里为贫困户免费发放乌鸡苗。他相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我教他们如何养乌鸡,如何培育鸡苗,让他们也掌握一门技术,以后搞养殖也能脱贫致富。”自参与脱贫攻坚战帮扶以来,彭建军已累计无偿向贫困户发放脱温鸡3.6万只,帮扶贫困户500户。
“我从事泰和乌鸡养殖20多年,每年饲养泰和乌鸡20万只,我希望能够得到社会、政府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好让我可以更好地带动更多的百姓养鸡致富,也希望通过‘一带一路’,让泰和乌鸡走向全球,让五湖四海的朋友了解泰和乌鸡、认识泰和乌鸡、品尝泰和乌鸡。”彭建军说。
政策引领:创建特色小镇
产业发展离不开“金字招牌”。
近几年,江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强“泰和乌鸡、崇仁麻鸡、宁都黄鸡”等地方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指导帮助下,制定和完善了泰和乌鸡质量标准和地理标志认证商标的使用管理。由中华商标协会协助更新的《泰和乌鸡商标使用管理办法》,也让泰和乌鸡“走出去”的步子更加稳健。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县域现有资源为基础,以‘产业富民’为目标,用3年时间,推进泰和乌鸡养殖达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态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使泰和乌鸡产业走向融合化发展、精深化加工、网络化营销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最终实现50亿元产值的‘产业富民’目标。”泰和县泰和乌鸡产业办公室党支部副书记范玉庆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加工所研究员张春晖认为,泰和乌鸡是泰和县的地理标志产品,但出现的杂交乌鸡对传统泰和乌鸡的冲击很大。“一般乌鸡40天左右就可以出栏,而泰和乌鸡生长一年以上很正常。它的原种保护问题目前面临很大危机。”张春晖建议,开展乌鸡溯源体系,挖掘其营养功能,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品种资源的泰和乌鸡。
擦亮“泰和乌鸡”这块金字招牌,泰和县一直在行动。该县武山垦殖场党委书记肖斌表示:“我们要打造乌鸡特色小镇,发展乌鸡文化,结合乌鸡文化,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让泰和县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休闲美食小镇,为当地农民征收创收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大家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