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盘龙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东北部,国土面积889平方公里,在全市各县(市)区功能定位中,盘龙区的定位是: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生命科技创新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全区总面积的71%属水源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629.8平方公里。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战场集中在水源保护区,共涉及4个街道,43个社区(村),284个自然村,常住人口约8.9万人。农业生产以粮食、蔬菜、烤烟、中药材、经济林果为主,无规模化养殖业。2020年,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954元,同比增长8%,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二五”末的2.32:1缩小到“十三五”末的2.15:1(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我们的涉农区域,同时也是水源保护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全市饮用水源保护的重大任务,承担着落实好维护城市饮水安全的重大责任,在这里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重点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水源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防线稳固。如何在保护好水源的前提下,在“止耕、禁养、禁花、减菜、灭烟”的政策限制下,提高水源区近10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盘龙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难点课题,为此盘龙区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二、主要工作
(一)高位统筹,全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十三五”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区“三农”工作保持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区委统一领导、农业农村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体制,今年我们把做强做实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作为切入点,对区委农工委职能职责及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调整,改变了以往农工委只管党建工作的局限性,明确由副县级领导担任农工委副书记,同时设立农工委办公室,明确专人专职负责日常工作,调整后的农工委作为区委农村工作的派出机关,牵头抓总农业农村工作的职能定位更加清晰,能够进一步强化区委农业农村工委统筹协调作用,全面加强农业农村部门和涉农街道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为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持续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16年盘龙区2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2017年867户贫困户、3228人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018年起全区脱贫攻坚工作正式转入巩固提升阶段,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巩固脱贫成果,制定返贫预警机制,持续加大投入,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行动,已通过市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专项调查,现有建档立卡836户、3335人全面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标准,无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同时,全面实施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质量“三大措施”,加大扶贫资金和项目投入力度,强化扶贫数据动态和质量管理,推进小额扶贫信贷,抓好“挂包帮、转走访”“双联共建”和工会活动等扶贫主题活动,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来实现“兜底”,确保无规模性返贫。
(三)生态立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及三个定位的总要求,我区以“生态立区”为发展思路,将乡村振兴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遵循盘龙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规划,在绿水青山上发展绿色产业,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使最广大的农民群体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对象,为推动盘龙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启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云南省调整扶贫工作机构设置方案》(云厅字【2021】8号)文件精神,我区于6月3日挂牌成立盘龙区乡村振兴局,做好机构、政策、机制的衔接,配强壮大乡村振兴工作者队伍。印发《盘龙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机制》,完善例会、专题会、督查检查、考核等机制。
2.持续示范创建。2019年我区开始探索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建设完成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2021年出台《盘龙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创建工作方案》,推进滇源街道示范乡镇创建,同时推进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以示范带动推进乡村建设,创建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向建立机制、发展产业、建强基层组织、挖掘乡村文化、吸引人才、扶持经营主体、壮大集体经济、保护生态等方面多元发展转变。
3.抓好六大衔接。一是推进“两不愁三保障”与公共服务提升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安全饮水等方面全面排查全面保障,确保政策沿用5年。二是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扶持壮大集体经济。2021年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776.2万元,以产业为主要投入方向,成立盘龙区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组,积极组织申报省市财政扶持项目,目前,滇源街道三转弯村、阿子营街道果东村2个项目已被确定为市级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获100万市级财政资金扶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观摩学习、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以带动村民致富为目标,振兴产业。三是推进扶志扶智与人才振兴衔接,汇聚人才助力乡村发展。以更大决心,在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上再下功夫。全面建强青年人才党支部,每年为每个青年人才党支部保障不少于2万元工作经费,实行导师帮带制度,为每个村(社区)培养2-3名后备力量。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在换届后对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全覆盖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培训班,继续开展村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四是推进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衔接,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按照《盘龙区松华坝饮用水源保护区扶持补助办法(试行)》,认真落实水源保护区各项补助政策,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农改林等生态工程,让群众从保护生态中得到收益,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五是推进素质提升与文化振兴衔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继续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上下功夫,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活动和学文化、学技能、比就业、比创业、比贡献的“两学三比”活动,努力提高群众生产能力、文化认知和致富能力。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100%全覆盖,持续推进脱贫户素质提升,丰富文化生活,挖掘文化特色,发扬传承优秀文化。六是推进阵地建设与组织振兴衔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187个水源区党支部达标创建,2个评为市级“五星级”党支部,4个评为“四星级”党支部。对312个农村基层党组织逐一“过筛子”,开展“党建体检”,摸排确定8个后进党支部,全部由区级领导挂钩,采取“四个一”工作措施进行帮扶。优化水源区基层“两委”班子结构,推行“一肩挑” “挑”出乡村振兴路,“一肩挑”比例达到100%。
(四)夯实基础,三农工作全面推进
1.稳定农业生产。2021年粮食生产稳定在13.69万亩,完成总产3.82万吨。蔬菜面积稳定在4.5万亩,完成总产9万吨。烤烟稳定在2.14万亩,完成烤烟收购6.33万担。开展阿子营马军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一期工程。
2.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万亩,示范0.5万亩。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技术推广力度,示范2000亩,辐射20000亩,覆盖率达到32%以上。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专业统防统治率达到42%以上。实施秸秆还田5万亩,利用率达到90%以上,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3.严格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重点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完成全区免疫,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应免密度均达100%。
4.严格落实“十年禁渔”,做到“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盘龙落地生根。
5.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全面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成立419个集体经济组织。58个村委316个村实现村书记任理事一肩挑。以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为依托,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鼓励农村闲置的厂房、土地、荒山、资金等集体资产盘活,通过入股、租赁等多种方式,与发展状况、信誉状况良好的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公司进行合作经营,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6.抓好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和农房建设管理,与街道一起抓好联审工作,坚决杜绝无序建房,坚决遏制和查处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行为,确保农村住房建设审批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体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活动,创建一批示范支部和达标支部。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创新开展乡村治理积分制,探索乡村社会治理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整合途径,探索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村,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健全指标体系,推进责任落实落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及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和“三农”发展综合考评体系,结合我区实际,建立符合水源保护标准的乡村振兴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三)巩固建设成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现盘龙区已实现自然村农村垃圾收集、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但仍存在短板及不平衡,如污水管网仍有欠账,村内道路仍有空白地段,机耕路、水窖水池等农业基础设施仍不完善。下一步盘龙区将全面实施好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工程,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等工作,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将“互联网+”在农村落地。
(四)盘活资产资源,扶持壮大集体经济。一是增强“造血”功能,广泛动员村(居)委会、村民小组对村级集体所有资产和“四荒四边”空闲资源进行集中清理登记,通过更新改造和规范使用,引导村民小组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增收型、项目带动型等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二是加快规划和项目库建设。结合盘龙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研究制定盘龙区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区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库,召开水源区招商引资会,吸引社会资本到水源区合法合规投资项目。三是实施区级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凝聚工作合力,进一步整合产业发展资金和扶贫资金,实施区级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力争到2022年底,43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四是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压实职能部门责任,凝聚合力,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协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交流合作,推广产业发展型、物业管理型、股份合作型等发展模式。实行村集体经济特派员制度,从区级相关部门和街道择优选择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作为特派员对每个村(社区)村集体经济工作进行指导帮扶,确保每个村(社区)不少于2人。
(五)资源整合流动,探索以城带乡机制。印发《盘龙区以城带乡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提出根据水源区街道实际情况,城区街道社区采取“一帮一”“多帮一”形式挂钩帮扶水源区街道村(社区),城区街道充分利用辖区资源帮助水源区行政村开展“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引进产业项目,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同时积极动员辖区企事业单位与村(组)结对共建,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将区内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城乡融合。
原文链接:http://nyncj.km.gov.cn/c/2021-06-10/39732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