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可以照顾到家里了。”3月23日,在老河口张集镇奥胜箱包厂车间,张志英告诉记者,现在这种节奏实现了打工、顾家两不耽误。 ??张志英是老河口市张集镇人,前几年,因丈夫做了心脏手术,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她的身上。就在张志英犹豫要不要外出打工时,镇上的箱包厂开始招工,经过面试,她顺利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据了解,近年来,老河口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大力开展“一点一线一园一街一业”示范工程建设,不仅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而且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稳步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落地。 ??产业引领 村强民富“去年我们村一共买了100头牛,出栏后预计每头牛能卖到2万多元。”3月22日,在老河口市袁冲乡肉牛养殖场,饲养员陈彬说。 ??正是靠产业引领,让吴家营这个原本是省级深度贫困的行政村,一年一个样,至2020年年底,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30万元。“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现在村里有1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百头肉牛养殖场,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吴家营村党支部书记张保全说,当前,村里与老河口市绿投公司签下了合作协议,种植山桐子,预计今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 ??村集体经济发展了,不仅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可享受入股分红,最终实现了村强民富。 ??老河口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来,该市以培植主导产业、整合用活集体资产资源为抓手,推进一村一业,先后涌现出了洪山嘴镇苏家河水果专业村、薛集镇马岗水产产业村、竹林桥镇贺湾畜牧产业村等一批特色产业村。至2020年年底,该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1133.14万元,较2019年增加3449.04万元。 ??各具特色 各美其美 ??当下时节,走进孟楼镇李河村,在享受花香的同时,一股诗书气息迎面扑来。 ??李河村着力打造“书香”特色,村里的一个个巷道,都冠以与“书”有关的名字:光化作家巷、襄阳作家巷、华夏作家巷……巷子的围墙上,会挂上与之匹配的作家照片,和他们出版的书籍,以及座右铭。 ??据李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平介绍,近年来,该村深度挖掘书香文化,以将李河村打造成为全省第一个“作家村”为目标,修建古朴围墙、耳湖小径、文化广场,打造自然生态景观。同时,还不断挖掘历史人文价值,打造和还原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人民公社”和“伯阳书院”项目,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随着‘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建设,逐渐带动焕发了乡村文明新风。”李建平说,村里通过制定修订符合时代精神的村规民约,深入挖掘提炼优良传统,增强广大村民自觉维护公序良俗、公共道德和农村社会秩序的文明意识。 ??老河口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办副主任谢国清告诉记者,他们将立足地方特色和乡村特点,统筹考虑村庄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因素,精心编制村庄布局规划、示范村村庄建设规划、整治村村庄建设指引性规划等,全方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深挖资源 农旅融合 ??3月23日,老河口市袁冲乡下四河淤村迎来了一年中的旅游旺季。停车场整齐地停放着一辆辆观光旅游车。在“五县暴动”会议旧址,导游正带领游客重温红色文化。 ??下四河淤村是袁书堂烈士领导的“五县暴动”会议旧址所在地,也是袁冲乡红色文化资源的集中展示区。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清林告诉记者,在2015年以前,由于道路闭塞,思路单一,该村经济落后。“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深挖红色资源,让下四河淤村重新焕发了生机。”王清林说,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生态旅游,让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实力得到全面提升。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了对房屋、古树、古迹的修复和保护,修建了红色初心路、荷花亭池等具有本村特色的文化展示场所,实现了“红色+教育、红色+农业、红色+游乐”的三产融合模式。“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产村融合。”老河口市农村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通过搞农家乐、农家院、有机渔业园、果蔬园等,既提升了农业园区档次,也实现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产业集聚、品牌集聚。 原文链接:http://nyncj.xiangyang.gov.cn/zxzx/zt/sxgc/202103/t20210326_242897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