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升级
高山上的蔬菜四季都能种
平均海拔720米,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左右,一年中仅5月-10月可以种菜——这是下祝乡罗山村一直以来的蔬菜种植环境。但今年,有了点不同。
走进该村蔬菜种植基地,村支书王喜玉穿着工装和雨鞋,笑容满面地从大棚里迎出来。“这棚里的胡瓜一天一个样,往年的5月才下地种植,而今年的5月我们已开始采收了,现在第二波都种上了。比起以往露天种,产量至少翻一番。”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棚内大个头的胡瓜长势正盛、生机勃勃。
不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去年8月,该村抓住整治抛荒撂荒耕地的契机,由村党支部牵头,把这片地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并利用中央划拨的乡村振兴经费搭好棚、修好路,再转租给村民。
不到4个月,新棚起来了,但村民们的信心还没起来。“大棚种植效果真的好吗?”“有没有风险?”面对观望中的村民,王喜玉没多说,承包了六七亩地,在今年3月带头试种。“有了大棚,蔬菜不仅长得快、产量高,而且因为淋不到雨,害虫也少。”上月,这批高产、高质量的高山胡瓜提早上市,每亩收入万余元。
眼下,近30亩大棚已有六七名村民承包。“下半年碰上高山霜降,有了大棚,种菜不愁了!”承包了6亩大棚的村民王喜满充满期待。
不仅建起大棚,新建的500立方米冷库也将就位。“接下来,我们将优化抛荒地的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并根据市场情况扩大大棚面积。”王喜玉说。
抱团铸链
山野间的菌菇规模化发展
来到下祝乡汶洋村,围绕菌菇种植,处处可见忙碌的身影——菌包生产厂里,工人们拌料、装袋、烘干,一天能生产6万袋菌包;菇棚内,一朵朵银耳饱满紧实,村民们手指翻飞,一晚上便采下15个大棚约6万包新鲜银耳,经烘干后打包,等着收购商上门,纯利润可达近5万元。
“我们村有菌菇种植传统,但早些时候,多是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一点,零零散散的,不成规模。”村支书杨相生说,村民们大多就地取材,用毛竹、薄膜、铁钉搭起简易菇棚;菌包生产则用土灶蒸,因没蒸熟导致感染的情况多发,产量上不去,销路也不好。
能不能把“单打独斗”的种植户结合起来?抱着这个念头,杨相生在2015年牵头组建闽清县盛旺佳食用菌农业专业合作社,让分散各地的菌菇种植户有了支点和依靠——菌包统一生产,高压烘干设备让菌包更有保障,成本也大大降低;产品包装统一做,销路统一找,产业链串了起来。次年,该村还紧抓军地共建机遇,利用闲置山地,扩大规范化菇棚建设,新建的30个标准化大棚保温保湿效果大大提升,生产种植更有保障。
“过去一个人铆劲种菇,收入可能只有万余元,如今大家一起发展,有的能收入六七万元,多的有十多万元。”杨相生说。
产业规模壮大起来,不仅本地的种植户热情高涨,不少村民也从外地返乡种菇,在厦门打工10多年的应振明就是其中之一。“在自家种菇,赚得也不比外面少!”更让他感到幸福的,还有山清水秀的环境和与家人的相守相伴。
不仅村民腰包鼓了,汶洋的村财收入也有了新突破——30个标准化大棚对外出租的租金收益,加上毛竹销售收益,村财从2016年的4.23万元增长到去年的20.1万元。“村财壮大了,村里基础设施升级、老人福利保障都能提上日程了,日子越过越美!”杨相生说。
打响品牌
深山里的好茶全国飘香
走进下祝乡后岭村的麒麟茶业生产厂,只见全自动茶叶萎凋机正在运作,茶青在这里萎凋、揉捻,被分级处置,经加工、包装,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走向全国。
这当中就有村民罗丽娜的30多亩茶山上采收的茶青。曾在浙江打工的罗丽娜近几年看到家乡茶叶产业发展的好势头,放弃在外的工作,带着自己的十几亩茶山“入了伙”。“以前卖茶叶,要到乡中心集市售卖,路子窄,价格也低。”罗丽娜说,加入当地合作社后,有龙头企业牵引,不仅销路不愁,茶叶种植也有技术支持,品质、产量大大提升,“没想到自家的茶也能卖到全国各地!”
受制于山乡的闭塞,下祝的茶曾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烦恼。如今,下祝茶走向全国,这一改变离不开本土企业家姚朝响的努力。
上世纪90年代,姚朝响跟随村里人到省内推销茶叶赚钱。彼时,单靠“买一卖一”的模式推销,价值低,茶叶品质难以保障。“即使品质好,也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因为品牌不是自己的。”姚朝响意识到,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创办茶厂,进行茶叶深加工,打出自己的品牌。
1998年,姚朝响创办“麒麟山茶厂”,收购干茶,兼收茶青。随着“麒麟山”茶叶商标的注册,下祝的茶品牌渐渐有了声响。
“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带动更多的乡亲发展生产,走上致富道路。”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姚朝响牵头成立闽清县留云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茶农搭建发展平台。种苗、技术、资金由公司负责,土地、劳力由村部和村民出,各负其责,利益共享。
如今,在下祝,从事茶叶生产种植不再是“不得不”的选择,而成为人人向往的致富之路。2019年,合作社带动闽清1216户农户种植、加工、销售茶叶,促进增收206万元。
为进一步打响下祝茶品牌,当地还举办“开茶节”等活动,吸引游客走进下祝,在茶旅观光园内品香茗、爬茶山,通过农旅融合让茶香飘得更远。在闽清县下祝乡,高山的地理位置造就当地农产品生长的独特气候,却也因“低温”“分散”“闭塞”束缚了发展的脚步。“下山”曾是村民们改变生活的主流选择。
困局如何突破?“瞄定现代农业,发展好特色富民产业。”下祝乡党委书记张朝晖说。
近日,记者在下祝看到,村干部和村民用上新“硬件”,串起产业链,让自家的品牌在全国打响,本土产业激发的内生动力让村民们看到新希望:振兴就在家门口!
[收藏] [打印] [关闭]
原文链接:http://nyj.fuzhou.gov.cn/zz/xxgk/xncjs/202107/t20210712_4137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