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切实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巩固“十三五”粮丰工程成果,打好“十四五”开局之年基础,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近期组织开展了“走出去、沉下去、干起来”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为确保日常农技推广工作正常运行,全市19名技术骨干被分为两组,分别在组长李金琴副站长、张福胜副站长的带领下有序开展。
一、走出去,开眼界
我市位于“黄金玉米带”,玉米是我市的铁杆庄稼,玉米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但目前通辽地区玉米品种品质参差不齐,耐密抗倒品种少,宜籽粒直收品种严重缺乏,限制了我市玉米产量提升及产业发展。玉米一年多代的“南繁北育”工作,不仅能加快玉米品种选育进度,而且在抗逆性、抗病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方面有积极作用。针对玉米品种瓶颈问题,此次走出去,开眼界的目的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两组学员分别于12月1日、12月7日抵达,在这里分别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观学习。
第一组学员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张来厚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玉米高垄种植模式下的人工播种实训。参观了该基地其他育种单位的向日葵、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育种试验田。学习了无膜浅埋滴灌技术在海南高垄种植模式下的技术延伸与演变。
第二组学员在刘志雄教授的指导下,查看了南繁基地玉米出苗情况,了解了繁育田微喷灌溉方式及缓坡地垄沟储水技术运用。掌握了玉米亲本去雄时机及人工去雄技术。学习了玉米抗逆性、抗虫灾、抗倒伏、适合机械籽粒直收的品种培养等关键技术。
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走出去,看到南繁科技人员白天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夜晚挑灯夜战整理试验数据、撰写科技报告,劳力劳心,被他们这种“不惧难烦敢行万里路,偏爱南繁勇闯千重关”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并纷纷表示一定将南繁精神带回去,运用在今后的工作中。
二、沉下去,听民意
2020年11月下旬-12月上旬,我站围绕粮丰工程项目技术成果应用中仍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技术瓶颈,深入全市6个旗(县、区),10余个苏木乡镇、20余个嘎查村,开展粮丰工程技术应用情况调查,主要包括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关键栽培技术、玉米生产成本、农膜回收利用与秸秆综合利用情况4项调研工作。调研工作采取“实地走访+座谈+问卷”的形式开展,听取农户的心声与诉求。在调研的同时还为农户带去了《通辽地区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技术手册》、《通辽地区优势特色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技术宣传手册》以及农膜回收、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安全生产等方面学习资料,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册。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关键栽培技术
十三五期间,我站依托粮丰工程、玉米示范推广团队、基层服务体系等项目,研发出创新性成果—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此次调研中主要针对该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在此次调研中,农户一致认为该项技术省水、省工、省时、增产。调查的嘎查村中70%以上运用该项技术种植玉米、红干椒、向日葵等作物。未运用该项技术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当地水电井设施不配套、不到位;二是土地不平整、不集中连片、不具备灌溉条件。在此次调研中,农户的心声与诉求有:一是希望政府完善相应的配套水电设施,能使用到绿色轻简的无膜浅埋滴灌技术;二是希望农业技术人员进行详细的无膜浅埋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达到水肥高效利用,走好该项技术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希望农业部门推荐高产、抗倒伏玉米品种,抵御风灾带来的减产风险;四是降低该项技术生产成本费用,全面实现既增产又增收。接受问卷调查的农户中普遍存在现象有:一是种植密度平均3700~4000株/亩,密度偏低;二是农户普遍认为深松、深翻会增加玉米生产成本。受玉米秸秆价格高和当地大力发展的畜牧业影响,秸秆还田量偏低,进行秸秆还田的农户认为秸秆还田易造成地下病虫害,还田效果不理想;三是通过无膜浅埋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肥利用率大有提高,但对化控技术不了解;四是个别农户有机肥的使用量少,普遍使用尿素和复合肥,部分农户存在底肥使用量偏高的现象。
(二)玉米生产成本
通过此次走访调研,接受问卷调查的农户选用的玉米品种类型以粮饲兼用型为主,主要有京科968、京科9681。采取的耕作方式主要为常规旋耕、免耕。全部采用机械收获技术。玉米生产成本主要包括机械作业费、肥料费、种子费、滴灌带费,其中机械费平均为100元/亩,肥料费为130元/亩,种子费55元/亩,滴灌带费120元/亩。亩产量为400-700公斤/亩,玉米平均价格为2.1元/公斤,总收益为840-1470元/亩,纯收益为435-1065元/亩。
(三)农膜回收利用
近几年,我市主推“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技术模式”,地膜覆盖量相对较小。根据本次调研:通辽市主要覆膜作物有红干椒、瓜类、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地膜厚度基本为0.01mm,亩用量3.8~4公斤,亩均成本37~45元,回收方式中人工回收占30%,机械回收占70%。目前地膜回收中应该继续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提高农户对残膜危害的认识,增强农户残膜回收意识;二:健全残膜回收利用体系,实现资源化利用;三、加强《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贯。
(四)秸秆综合利用
近年来,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带动下,我市秸秆的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主要利用方式为:饲料化、肥料化(秸秆还田)、燃料化(引柴、发电)。本次调研统计:通辽市主要作物秸秆有玉米秸秆、豆类秸秆、其他谷物秸秆、葵花秸秆等,以主要作物玉米为例:每亩玉米秸秆产量500~700斤左右,每亩秸秆能打11~24捆,毎捆纯收益4~13元,亩纯收益100元左右。目前秸秆综合利用应该继续加强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盘活秸秆颗粒加工设备,加大秸秆燃料化利用;二、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扶持力度,加大秸秆应用技术推广;三、加强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四、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方式。
三、撸起袖子,干起来
通过此次行动,极大的激发了大家撸起袖子,干起来的动力与激情。尤其是年轻的农技人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难得的调研学习机会,填补了实践经验不足的空白,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多多运用“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方法回来”这种接地气的工作方法,争做美丽农技人。
通过此次行动的开展,明确了今后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努力方向,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技术示范、现场观摩等方式强化培训效果、加大优质抗逆品种鉴选示范力度、强化技术成果转化,切实解决农牧民关心的实际问题,把农业推广工作做足做细做实,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一份力量。
原文链接:http://nmj.tongliao.gov.cn/nmyj/njtg/2020-12/21/content_6e95e72b3662496b8aa18222108ab36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