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关注

TOP

蛙稻共生”新模式绘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2020-01-19 来源: 作者: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食用青蛙肉质细嫩、脂肪少、糖分低、蛋白质含量高,是人们历来喜欢的美味佳肴,在市场上很受青睐。在重庆,就有人看准了这样的好路子,利用稻田养殖青蛙,实现“蛙稻共生”,促进产业振兴新发展。

 

  1986年出生的重庆小伙张孝君是个很有胆识的人,他打过零工、学过挖掘机,彼时刚满24岁的他对稻田蛙“一见钟情”,返乡搞特色养殖,经历洪水阻挠、天敌侵袭,一路走来,起初对养殖一窍不通的他,逐渐成为了业内的“养蛙专家”。

 

  张孝君说,稻-蛙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是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能实现水稻种植和稻田蛙养殖的组合开发利用,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利用稻田水稻遮阴、水层浅,可提供稻田蛙良好的栖息场所,尽可能还原稻田蛙自然生活的环境,保持稻田蛙原有体表自然色彩、色泽以及口味。而进行稻田蛙人工养殖是解决人们餐桌上的需求和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平衡的必由之路。人工饲养稻田蛙,即满足市场对蛙类的需求,改善人们的生活,又能增加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

 

  在稻田种植中,稻田蛙又是水稻田中的捕虫能手,且稻田蛙的排泄物还是水稻很好的肥料,这样养蛙的稻田完全可以不施用化肥和农药,避免农田土壤板结,通过稻田蛙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形成一种小的生态链,,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打破了粮食生产的单一方式,创新利用了稻田生态空间,效益自然成倍增长。

  按照这种模式,他所在的重庆市稻田蛙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有稻田蛙人工养殖基地330亩,其中位于巴南区石龙镇境内的种蛙基地30亩,年产蛙苗4000万尾,位于大足区宝兴镇的商品蛙基地300亩,年产商品蛙300余吨,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稻-蛙种养殖近2000亩。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其中提出:“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在《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指出,在“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构建特色效益农业全产业链。可见,项目发展政策优势明显。

  张孝君还打算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养殖虎纹蛙。同时将带动周边更多人从事虎纹蛙养殖,最终形成种苗、饲料、收购的“一条龙”产业链。这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实现精准扶贫,这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点不谋而合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