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关注

TOP

如何保护好利用好黑土
2020-01-17 来源: 作者:

  “毒树难结善果”,土壤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筑牢健康人居环境的首要基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安全和百姓民生福祉。这几年引起公众关注和恐慌的镉大米事件,就是因为土壤镉含量超标,显然,土壤污染的危害性不容小觑。

 

  我国东北地区则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肥沃的黑土,是大自然馈赠给东北人民的珍贵礼物。“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栽上柴火也开花”,是黑土地的真实写照。从昔日的中华大粮仓到今日中国健康大厨房,让几亿人的吃得饱到吃得好,广袤的黑土地功不可没。但也要看到,水土流失加重、土壤板结和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也正在威胁着黑土地,迫切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保护好这一方黑土。

 

  “导致东北黑土地退化的元凶,是传统耕作制度带来的一系列‘用养脱节’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图生指出,这些问题包括农田养分入不敷出导致地力下降,作物种植方式单一降低了农田生态系统缓冲性能,以垄作、翻耕为主的耕作技术加剧了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结构破坏等。

 

  解决黑土地退化的关键,在于耕作制度的变革,应从掠夺式开垦向保护性耕作转变。尽管保护性耕作这一发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耕作技术,在不同国家推广的起因不同,但由于其保水保土、节本增效等多重效应,逐渐被众多国家所接受和推广,还被评为二十世纪改变世界的十大农业工程技术之一。

 

  “所谓保护性耕作就是在地不翻耕、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直接少免耕播种,俗称‘懒汉种地’。”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李洪文向展示了作业照片,只见一片玉米地里,横七竖八地覆盖着秸秆。

 

  “保护性耕作能从根本上起到改良土壤、提升地力等级的作用,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常年关注黑土地保护的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认为,采取这项技术,土壤侵蚀至少降低90%以上,有机质含量增幅达10.6%;实施5年以上的地块,普遍可减少化肥施用量15%-20%,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状明显改善。

 

  近几年,东北地区的春旱和伏旱频发。“由于动土少和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地块的春季保墒效果更好,一般年景可多出一成苗。”辽宁省副省长郝春荣介绍。

 

  增加粮食产量,减少生产环节和成本,一减一增,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收益空间。“节本上,减少灭茬、旋耕、打垄等2-5项农事环节、3-7次农机作业,明显降低了用工、柴油等成本,全年较传统种植地块节本10%-15%。增效上,比对照传统地块可增产5%-10%,农民田间收入增加15%-30%。”李悦算的不只是吉林农民的增收账,更是东北黑土地保护的大账。

 

  李保国认为,保护性耕作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多重功效:一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焚烧引起的大气污染;二是减少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和土壤面源污染,燃油消耗量减少30%左右,化肥施用量减少20%左右;三是大幅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了沙尘暴和地下水污染。

 

  要充分发挥保护性耕作的多重效应,绝不是简单的“撂荒式”操作就能达到。郝春荣介绍,从耕作技术层面看,需要形成农艺与农机高度融合,机械收割时,在作业速度、切割尺寸、多段切割等方面对农机性能和机手技能都有较高要求。李悦还强调,针对吉林全省东中西部不同区域耕地条件和气候特点,都需要因地制宜探索技术路线和作业模式。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是东北黑土区在推广过程中的共同诉求。李悦认为,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革命,要让农民接受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王永康建议国家设立保护性耕作专项补贴,对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提高定额补贴标准。而郝春荣建议建立东北地区项目协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标准化技术模式,共享技术成果和工作经验。

 

  “土地与明天同在”,这是世界文学名著《飘》中的经典文字,表达了人类对土地的热爱与珍惜。是的,黑土地是我们的家园,也是国家稀缺宝贵的资源。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是利在明天、利在千秋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