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鹤仙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酷啦啦”鸡蛋在使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后,年销售额增加了60万元;辽宁省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借助合格证制度管理,社员从6户发展至157户,带证草莓售价平均每公斤提高了2元,直接增加了合作社的效益和社员的收益。
一端连着生产者,一端连着消费者,来源可溯、信息可查,农产品带证销售不仅成为现实,而且有了制度保证。自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全国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工作部署视频会以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落地的号角在全国吹响。从概念提出到六省试点,再到全国试行,诸多的“先行者”们已经尝到了合格证制度带来的甜头,不断探索着制度落地落实落细的有效模式。
制度试行效果显著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是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者在自我管理、自控自检的基础上,自我承诺农产品安全合格上市的一种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制度。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者在交易时主动出具合格证,实现农产品合格上市、带证销售。通过合格证制度,可以把生产主体管理、种养过程管控、农药兽药残留自检、产品带证上市、问题产品溯源等措施集成起来,强化生产者主体责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更加有效的保障质量安全。
江苏省常州市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以来,有效促进和保障了优质大闸蟹的出口、内销。在四川省,试行合格证制度管理的蛋鸡养殖场,其产品销量同比增长20%以上,附证鸡蛋(15枚装)售价提高了1.5元/盒……开具合格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逐步显现,附带合格证的农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2020年是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进最快的一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刘海华介绍,2020年,全国29个省份的农业农村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共同发文,建立了省级联合推进机制,25个省份明确将合格证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之一,初步构建了从农田到市场的全链条监管。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2760个涉农县开展了试行工作,包括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内的三类经营主体达到22.9万家;超过26.7万个个体农户积极试行合格证制度;带证上市农产品共计6342万吨;共开具2.6亿张合格证。与此同时,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也成为拓宽农产品销路的有力帮手。“通过我们进行的实地走访调研,合格证制度实现农产品销售溢价平均增长了10%。”刘海华说。
今年,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迈入了新阶段。
着力解决推进不平衡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尽管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稳步推进,但也存在着推行进度不平衡的情况。
首先,各地试行合格证制度进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试行工作起步晚,地方主体名录不全,地方宣传培训不到位三方面,这也使得不同地区的试行主体覆盖率出现了较大差距。
其次,不同生产主体试行进度不平衡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例如,在生产企业中,试行合格证的覆盖率显著高于合作社、家庭农场。有数据显示,企业开证覆盖率达到50%,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覆盖率在30%左右。业内专家分析,这是由于大企业质量控制能力比较强,合格证开具有基础;而中小生产者质量自控能力相对较弱,试行进展也就相对慢一些。
此外,产地和市场等不同环节推进进度同样不平衡。在生产环节,全国各市县都在推进合格证开具工作;在市场环节,与生产基地联系紧密的销售渠道,如建有直采基地的超市电商、自营品牌农产品销售门店等,带证农产品多一些,而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带证农产品则少一些。
解决好合格证制度推进过程中出现的进度不平衡问题,是不少地方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特别是要采取措施鼓励销区批发市场与产区共建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记者了解到,江苏常州市农业农村部门探索“全域、全员、全程、全民”“四全”监管模式,构建了涵盖生产管理、移动监管、质量追溯、风险监测、公共查询等功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推行合格证制度,建立了上联省部、外连市场监管部门、下接生产主体,对全社会开放的市级追溯平台,实现了对全市10万余户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监管的全覆盖。
要打好监管“组合拳”
合格证制度是落实农产品生产者主体责任的有效办法,如何让更多生产者主体自主开具合格证,如何提高带证农产品的覆盖率?批发市场倒逼是一个思路。
自2020年以来,北京新发地、江苏凌家塘等6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做了有益探索。通过建立入市环节索要查看合格证试点,从监管链条的终端向前端倒逼,带动区域内生产经营者实施合格证制度,打通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链条、责任链条和监管链条。
据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副总经理王帅介绍,新发地市场将农产品产地证明及合格证模板进行合并,制作统一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样式,并要求市场自有种植养殖基地的经营大户在自己的基地产出时首先使用合格证。“对于其他经销商或者首次到新发地经营的商户,我们会提供合格证模板并要求他们下一次到新发地交易时提供合格证,通过他们延伸到产地,让经销商在产地进货时主动索要合格证。”
在常州凌家塘市场入口,每辆驶入的农产品运输车都要接受抽样检验。该市场负责人张建方介绍,为推行合格证索取查看制度,凌家塘市场一方面建立流通倒逼机制,推动市场经营户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审查供货商的经营资格,查验产品合格证和产品标识,并建立进销货台账。另一方面,建立差异收费机制,对使用合格证的农产品实行抽检,对无合格证的农产品则实行全检并按标准收费,倒逼生产者和经营户主动开具合格证。同时,建立信用评价机制,将合格证使用情况纳入市场经营户评优评先考核工作中,推动索证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提升合格证的“含金量”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部、省两级均组织开展了带证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9%。在合格证推行过程中,各地也探索形成了一些模式,有的推行“行业协会+第三方检测+合作社+农户”的试行方式;有的将合格证制度与信息化、产业扶贫、农业保险等工作结合推进;有的发动标杆企业带动种植养殖户,拓展了合格证应用场景,落实质量措施,规范开证。专家建议,各地尤其是县乡监管部门,要在抓合格证的同时强化监管措施,在安全用药指导、主体名录建立、巡查检查、快速检测、监督抽查、执法查处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实现合格证制度与已有监管措施的融合推进。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106/t20210617_5624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