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和永康副省长批示“中药材要大抓特抓”的部署要求,破解我省中药材规模化生产中病虫草害防治“无药可用、无技可循、无标可依”难题,切实保障龙江道地药材质量安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3月16日,省农业农村厅在哈尔滨市组织召开“中药材植保工作研讨会”,邀请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龙江森工集团、省植检植保站和省植保学会专家,以及中药材生产企业代表、基层管理人员,就当前我省中药材病虫草害发生危害、防控技术特别是用药登记等问题,以及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研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一、总结交流2020年中药材植保工作 一是开展适用药剂田间筛选试验。依托林甸、依兰、呼兰、海林、抚远等5个试验基点,针对防风、赤芍、水飞蓟、甜百合、平贝、蔓越莓等6种中药材和药食同源作物,开展70多个农药制剂产品的作物安全性及防治有效性验证。在不同中药材上共筛选出63个适用药剂,其中生物制剂19个、化学制剂44个。二是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指导呼玛、大同、汤原、勃利4个中药材示范展示园区和示范户完成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的注册,建立生产用药记录等GAP质量管理档案,开展中药材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辐射带动周边药农提高绿色防控意识,推广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三是编制生产技术规程。有序开展防风、平贝、水飞蓟、蔓越莓、百合等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企标)的制标工作。省植检植保站与金百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甜百合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集成农药产品使用技术26项,计划通过生产上进一步验证后,上报农业农村部备案临时使用。四是开展中药材农药残留风险监测。对全省中药材用药监测名录进行了修订,会同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哈尔滨)采集生产基地样本59个,监测63种农药残留,开展中药材农药残留风险评估预警。协助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开展农药使用环境面源污染风险监测,从4个药材产地采集土样、水样102个,监测88种农药残留。 二、中药材绿色防控形势严峻 会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中医药千亿元产业目标以来,连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各地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两年翻一番,2020年达到260万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我省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发展优势,中药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同时,由于我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历史比较短,中药材科研基础薄弱,植保技术落后,相比大田作物基本实现现代化很不平衡。一是目前我省没有开展中药材专品种的病虫害普查和发生规律观测,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不清,无法预警,防控难题多。二是由于农药登记成本较高,加之中药材面积小,类别多,农药销售量不大,企业登记农药积极性不高,造成中药材登记农药短缺,生产上无药可用。三是缺乏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和中药材专用植保机械,中药材生产用药混乱,无标可依,技术落后。随着中药材规模化、产业化的深入推进,植保技术的短板突显,引发中药材种植风险大、人工成本高、农药残留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打造龙江绿色道地药材基地,实现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必须下大力气尽快解决。 三、下步建议 1.加快推动中药材使用农药的登记。鉴于我省中药材产业起步较晚,相关政策措施还不完备,且品种繁多、病虫害防治和用药复杂。建议借鉴吉林、云南、浙江等中药材大省经验,明确中药材及药食同源作物用药登记的公益属性并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广泛联合相关农药企业,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支持,加快推动中药材有害生物鉴定、防控药剂试验研发及农药登记等工作。 2.启动中药材植保提升工程。建议省级立项,出台扶持政策,针对生产急需的绿色防控需求,集中科研、教学、推广、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力量,打通中药材植保工作的“卡脖子”关键环节,开展专品种病虫草害普查和发生规律研究,设立中药材有害生物鉴定实验室,加大防治药剂试验筛选力度,启动临时用药备案机制,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实现生产基地绿色防控技术指导和农残监测全覆盖。 3.成立中药材植保专业委员会。在省中药材专家委员会下设立中药材植保专业委员会,广泛吸收教学、科研、推广、生产及农药、药械企业的植保专家,重点开展中药材植保科学研究、标准研制、联合攻关、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等工作,为打造“绿色龙药、健康龙药、安全龙药”提供技术保障。 图为中药材植保工作研讨会现场 原文链接:http://www.hljagri.org.cn/nydt/nydtsn/202104/t20210409_81601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