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在年复一年的春种秋收里,祈求风调雨顺、稻谷满仓。而今春日暖阳下,春耕再次“来临”。不同的是,广袤田野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场景越来越少见,高效的机械、更加精准的管理正在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慧”。
“春种一粒粟” 此“粟”非彼“粟”
在位于山东商河的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中心种植区内,400多个示范种植的小麦品种已进入返青期。再过一个多月,它们将迎来络绎不绝的种植户和企业,接受评价、挑选。
“以往在市场上购买种子,种植户看不到实际生长效果。我们把多个品种种植在同样的土壤中,统一管理,让大家能直观地看出好坏。”中心负责人叶秀芹说,在这个统一“赛场”上,种植户根据自己田地的环境、气候等,选择适合的品种。
叶秀芹介绍,近几年,产量稳定、抗逆性强的济麦22成为“明星品种”,同时优质强筋麦品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消费者对口感和品质有了更高要求,面粉厂对我们送去的原材料检验也更加严格。”山东德州陵城区丰润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文昌说,“最近强筋麦种得越来越多,在选种时我们倾向综合性状更好的品种,品质上去了,价格自然占优势。”
同样的做法也在广东施行。台山市农科所每年将二三十个水稻品种分三地种植,以试验在不同环境下各品种的表现。
“现在大家更在乎‘吃好’,以前随便买种留种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需求,所以我们通过示范种植为大家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高品质水稻品种。”台山市农科所副所长陈荣俊说,“除高产、抗逆性强外,对于当地人来说,细长、晶莹、少腹白等也是高品质稻米的要求。”
当下正是插播早稻的季节,台山种植户冯承志种了大面积象牙香占。种了30多年水稻的他,希望这个优质品种能喜获丰收。
少见“锄禾日当午” 耕作方式“沧海桑田”
旋耕机整地、无人机撒种,穴直播、机插秧“各显神通”。在广东开平的稻田里,除了操作机械的工作人员,几乎看不到忙碌的农民。
群锋合作社正在用旋耕机打田,在部分完成整地的稻田里,早稻播种已经开始。合作社负责人区瑞华说:“目前我们基本实现了全机械化,这对提高效率非常重要。以前用人工2个月都耕不完,费用高不说,也容易误农时。”
区瑞华告诉记者,合作社使用的旋耕机,每小时可整地5至7亩,一般无人机直播的效率能达到每小时100亩。“现在春耕全程只需要10多天,人工支出只占以前的20%左右。”
田野中越来越多的工作被无人机替代。“无人机的效率不仅体现在节省时间和人工成本上,它还更加精准、高效。”开平市永晖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社长陈小云说,“就拿喷药来说,无人机能做到均匀、精确,也更省料省水,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高效耕作的同时,耕作的环境也在改变。
在德州陵城区边临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区内,小型泵站、PVC管、疏浚沟渠等设施一应俱全。眼下正值小麦返青,种植户一刷卡,麦地就能得到及时灌溉。
“灌溉直接通到地头,一亩地一年大约可以节水25立方米,同时也节省人力。”陵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贾胜军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利于大型机械进入,提高生产效率。据我们测算,一亩地一年可增产130公斤左右,包括130斤小麦和130斤玉米。”
“靠天吃饭” 也要技术“帮忙”
商河县孙集镇种植户艾宪刚打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App,自家地里小麦的生长情况一目了然。“颜色浅的地块说明目前还不错,颜色深的就需要浇水了。”
艾宪刚告诉记者,他每天通过App大致看下地里情况,有异常就去实地检查。“种粮不再只靠经验、凭手感,尤其是精确到区域的气象预报,对我们事先安排施肥、浇水很有帮助。”
对于地里他无法判断的病虫害、长势不好等问题,他经常求助当地农技人员。他认为,在App提升日常管理效率和预警基础上,科学指导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精细管理不仅将“镜头”对准农作物,影响作物生长的病虫害也在监测之列。在台山市都斛镇万亩水稻示范区,4台物联网智能测报设备正将害虫吸引并电杀拍照。系统可根据照片识别虫的种类,形成区域内的虫害数据并发出预警。同时,监测系统屏幕还可放大至水稻根部,有利于及时发现纹枯病等并采取相应措施。
记者在山东、广东多地走访看到,不少种植户都已采取测土配肥——根据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为农作物配比更适合的肥料。
王文昌说:“以往许多农户一亩地直接上80斤肥料,以为上得越多越高产。我们现在根据土壤情况配比,分次施肥,减少用量、提高质量。”
科技发展使旧时“背灼炎天光”的耕作效率大大提升,一幅智慧、高效、优质的新春耕图正徐徐展开。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103/t20210331_5560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