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

TOP

扶贫“父子兵”
2021-02-26 来源: 作者:

  危岩千丈,高耸入云。海拔700米到1800米之间的悬崖峭壁间,疏疏落落点缀着几户农家。踩着初春的云雾,记者一行来到远近闻名的“袖珍乡”——重庆石柱县金竹乡。全乡有3个村,常年在家的仅三四百人;乡里的小学只有6个娃。

  “袖珍乡”有对特殊的父子。父亲秦叙万、儿子秦领,原本在重庆石柱县人民检察院工作,却因战贫,先后主动请缨来到金竹乡。从此,他们变成村民口中的老秦、小秦。

  牛年伊始,父子俩早早在田埂上“上岗”。他们对着记者的镜头许下“牛愿”:脱贫之后,愿再做乡村振兴的老黄牛!

  小秦“摆不平”?老秦决心打个样

  2017年秋,小秦来到金竹乡,担任建设村第一书记。

  4个月后,父亲老秦也主动请缨到“前线”,加入金竹乡和农村扶贫工作队。

  “爸!这里的条件艰苦,您不要来!”接到这个消息,小秦楞在原地,沉默良久。父亲刚做了手术,他担心父亲的身体吃不消。

  小秦1987年出生,大学毕业后考取大学生村官,之后进入石柱县人民检察院工作。在城里长大的他到了金竹乡后第一次看到,雨天出行,竟然要从山坡上坐着泥巴团往下溜。

  山高、坡陡、路难行,是小秦对金竹乡的第一印象。难怪当地有那句顺口溜:“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简陋的村委会,腾不出一间宿舍,小秦只好借住在一户村民家。村里的老人见面叫他“秦书记”,背地里却私下议论:“一个娃娃,能搞出个啥。”

  他把建设村里里外外转了几遍,发现这是个支柱产业“空白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部分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邻里纠纷常有,工作难做……

  “扶贫,该从哪里下手,怎么打开局面?”小秦晚上躺在床上直发愁。

  周末回到县城的家,老秦询问他的工作情况。他摆摆手,垂头丧气。老秦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我担心他做不好工作,耽搁了脱贫攻坚的任务。”

  “我在农村长大,人生阅历也比儿子多,我想做个样子给他看,让他不要灰心。”谈起去扶贫一线的初衷,老秦这样说。

  那是隆冬的一个大雪天,漫山遍野白雪皑皑,父亲冒着大雪抵达金竹乡。那个画面,小秦终身难忘。

  小秦和村民惊呆了?老秦竟然冲进了发疯的蜂群

  父亲驻村后,小秦见识到“姜还是老的辣”。父亲蹲在田间地头和村民摆龙门阵,“老哥”“老弟”几句称呼,迅速和村民热络起来。

  小秦也比葫芦画瓢,跟着学。很快,父子俩成为金竹乡的“自家人”。

  2018年5月,老秦接到贫困户向凤的电话:一大群蜜蜂因“争糖”开始打群架,今年的蜂蜜怕是泡汤了。电话那头心急如焚。

  老秦跑到现场一看,成千上万的蜜蜂像是发疯了,铺天盖地扭打在一起,“嗡嗡嗡”的声响让人心乱如麻,地上已经掉落一层死蜂。

  “咋个办,咋个办?”大家急得直叫。接下来的一幕,让小秦和村民们都惊呆了——

  来不及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老秦冲到发疯的蜂群里,抓起泥土堵住蜂桶周围的缝隙,再用木棍把蜂门也堵上。蜂桶里的蜜蜂出不来,外面的蜜蜂进不去,双方的相互攻击就此渐渐平息。

  事后,老秦累得瘫坐下来,他的头上、脸上、脖子、手臂,都被蜜蜂蜇肿了。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小秦。

  危险的不止这一幕,曾经父子还曾与死神擦肩——父子俩曾一起冒冰雪赶路,车在雪地上打滑,不听使唤,滑了十来米,最后撞上护栏才停住。父子俩当场吓出一身冷汗,眼皮下就是百丈悬崖,车子再多滑两米,他们就会掉下悬崖,想起来真后怕。

  “老大难”开始下田?脱贫户开上了小轿车

  “他们是真心实意地在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才信任这两父子。”

  父子俩的付出,村民们也是把他们的好记在心里,村民贺顺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有个弟弟,叫贺顺文,是远近闻名的嗜酒如命无心劳作,更是响当当的贫困户。因为懒,老婆带着孩子离开了他;因为喝酒伤了身体,走路东倒西歪。

  老秦的到来,让一切开始变化。他的办法,是“扭倒费”!

  眼看到了播种时节,贺顺文还是像往年一样躺在屋里不动弹,老秦急了。他把贺顺文从床上拽起来,催着他做饭,守着他吃饭,再在屁股后头撵着他下地干活。

  贺顺文的心结,是妻儿离他而去。老秦就拿出在检察院工作的看家本事,给他普及婚姻法,引导他,要戒酒、坚持劳动,才能重获幸福。

  秋天,贺顺文家的玉米丰收了,他终于尝到了粮食满仓的喜悦。

  儿子小秦也不甘示弱。他帮扶的贫困户邹小兵,今年春节开着小轿车回村了。

  90后小伙子邹小兵,曾经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的父亲是残疾人,他的聋哑老婆丢下娃离开了家。他唉声叹气地在县城打零工,常常入不敷出。

  小秦和邹小兵算同龄人,他们围着酒桌推心置腹一番。小秦劝他几条腿走路:一是外出打工,去沿海找高薪的工作;二是在家种植中药材沙姜;三是养蜂,调动其父邹国志的积极性一起干。

  记者这次见到邹小兵时,小伙子开着一辆白色小轿车,笑容满面。他又结婚了,妻子和他一样吃苦耐劳。夫妻俩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家的70桶蜂蜜丰收了,小秦帮着找销路,最后卖了2万多元;沙姜种植如今已发展到上百亩;他在沿海打工,月收入也很可观。

  “他勤奋得很,白天在模具厂上班,晚上还打了一份工,月收入最少一万五,你信不信?”小秦神秘兮兮地告诉记者。

  在易地扶贫搬迁的二层小楼里,邹小兵围着暖烘烘的火炉,回忆起曾经的生活:“那时候,穷得连条新裤子都穿不上。现在的生活真的好,兜里终于有钱了,出去真的底气足了!”

  邹小兵还和秦氏父子商量,未来要在村里搞农家乐,第一步是把自家的小院“乔装打扮”一番,让城里人看一眼就喜欢上!

  “好生搞,有股子牛劲儿,有股子牛精神,就肯定搞得好!”

  老秦这样鼓励邹小兵,也是在鼓励小秦和自己!

  《百姓故事》是重庆华龙网集团重点打造的品牌栏目,2018年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名专栏。栏目创办以来,坚持践行“走转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笔端和镜头对准基层人民,着力挖掘不同人物的闪光点,彰显基层人民的担当与大爱,为芸芸众生树碑立传,精心书写一个又一个血肉丰满、感人至深的凡人故事,传递温暖正能量。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102/t20210223_8927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