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睛、蟹钳、银蚕、猪蹄……这些是多肉的名字。在松江小昆山镇“藏着”一个多肉生活馆,集合了上千种品类、上万棵多肉。它们的主人是一位80后理工男,名叫吴佩峰。 □记者 贾佳 通讯员 冯琪 简园多肉生活馆是吴佩峰的“多肉王国”。“刚接触时也什么都不懂,养死了好几棵。后来常在贴吧、论坛等平台和同行交流养护经验,久而久之,就非常熟悉了。”吴佩峰对多肉如数家珍,品类、名称和习性也都能一一道来。 吴佩峰说,他原来在企业工作,因为一次偶然,对多肉萌生的浓烈兴趣,2016年离职回到小昆山镇,开始经营这个多肉生活馆。 家住佘山的曹勤经常来光顾,每次都会买上一些。曹勤说,自己还是“小白”,家里已经买了百余棵,“因为好打理,而且看到就会心情愉悦。”对于客户挑选盆栽,吴佩峰常常提供养护心得,品类、颜值、养护难易度都是考量因素。吴佩峰说,养护方法因人而异,营养土成分配比和水量要求等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他也钻研出了一套“种植经”。比如,风铃玉是近两年“明星产品”,属于番杏科肉锥属多肉植物,叶片顶端圆突,如同玻璃般晶莹通透,偏磨砂手感,市面上已经脱销。它生长速度偏慢,但是如果缺少光照或浇水过勤的话,容易徒长。 吴佩峰很忙。选种、配制培养土、浇水、照明,夜里11点多还要再过来巡视一圈。但看着自己的“王国”欣欣向荣,吴佩峰感到满足。疫情催热直播经济,吴佩峰也没错过。他在大棚做起直播,1000多名常客在线收看,常常是来讨教如何养护多肉植物经验的。一天下来,也有不少进账。 吴佩峰告诉记者,“多肉微田园”的经营思路不错,比如,为顾客提供“云养肉”寄养服务。当主人忙不过来时,可以把自家的多肉送到这里寄养,大棚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多肉宝宝也可以得到专业照料,如此尝试,成了一种创新。他把长长的台桌划分成不同承租区,贴有各自主人的标签,一盆盆多肉整齐摆放,悄然生长。闲暇之余,那些多肉主人会来这里看自己的“多肉宝宝”。 原文链接:http://nyncw.sh.gov.cn/mtbd/20210207/e201e4186c9f438ca130cdbf422ce4b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