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长春市广袤的黑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头脑灵活,从传统农业智慧中汲取力量;他们观念先进,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创新探索;他们注重可持续,在获取土地营养的同时,关心土壤的健康。他们为黑土地注入无数“活力因子”,让农业变得更加生机盎然。这群人,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长春市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市农民合作社由2011年的1748个发展到2019年初的16063个,家庭农场由2013年的310个发展到2019年初的4498个。
一坛酸菜水与农业文化遗产
东北人喜爱酸菜,自家腌的酸菜配着猪肉、粉条咕嘟咕嘟炖着,填满了无数东北人的胃。
懂行的人都知道,酸菜的好坏在于水,有些酸菜水,更是成了代代相传的传家宝。关长宝今年40岁有余,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视若珍宝的酸菜水却是给稻米喝的。
关长宝是长春市九台区其塔木镇五官屯种植业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九台区地处松花江平坦之岸,水热条件造就了粳稻生长的优良空间。“我们家的米特别香,口感黏糯,米粒洁白,因为我们的稻子是喝酸菜水长大的。”关长宝说,“九台从清代开始就作为皇家贡米的生产地,稻作的传统工艺和文化也从祖辈延续到了我的手里。”
记者在其塔木镇的满族民俗博物馆,看到了带有“皇粮”字样的石碑,这块穿越300年的“皇粮碑”见证了祖先们的水稻栽培历史,关长宝将流传下来的种植方法总结归纳为“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
据刘家满族村党支部书记卢荣辉介绍,所谓“稻子喝酸菜水长大”,就是用酸菜水育苗。水稻更喜欢酸性的生长环境,每年5月,把冬天剩下来的酸菜水加水稀释用来育苗,不仅能调整PH值,还能防治稻苗的稻瘟病。这套系统还包括使用诱虫灯等物理防虫和赤眼蜂治虫,田间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人工和生物除草等。平常别人家的地每亩560多公斤的产量,到了关长宝的地里就变成了660多公斤,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目前,这套带有满族民族特色的栽培体系已经被列入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九台五官屯贡米在销售上,除了给当地超商供货外,近几年还注重开拓电商渠道。“微信、淘宝都有,从现在开始能一直卖到来年。昨天一天就有10多个订单,北京、上海、河北、河南的买家直接在手机上就跟我订个几十斤。接到订单以后,我再用传统方法给稻米去皮,包装再发货。”关长宝说,目前他已经积累了一批回头客,但他希望,从前的皇粮贡米能够被更多的老百姓知晓和吃到。
不仅是绿色种植模式,五官屯贡米还利用民族文化来做强稻米品牌。九台区农业局副局长邱信臣告诉记者,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村里组织了“满族丰收祭”活动,邀请前来游玩的游客和村民一起剪纸、打糕、杀猪、碾米,还进行了割稻子比赛,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展现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中国皇粮贡米之乡”的知名度。“咱们老百姓谁都能种地,让好稻米走出去、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才是五官屯贡米的出路。”他说,“所以就需要我们把文化做好,用文化给产品赋值,用品牌的力量提高五官屯贡米的知名度。这条路走好了,大家都能受益。”
目前,“九台贡米”区域公用品牌已经完成注册,植根于五官屯“皇粮米”的品牌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在这片土地上,一批和关长宝一样的农场主,正在努力让全国的消费者知道,吉林大米很优秀!
为农民架起走向市场的桥梁
榆树市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在全国名列前茅,素有“天下第一粮仓”之美誉。在去年10月的中国·黑龙江首届国际大米节上,吉林省榆树市两个大米品牌入选“2018中国十大好吃米饭”。肥沃的黑土地、丰沛的松江水,让榆树粮食生产“天赋异禀”。
在榆树市于家镇,有一个身影也在忙碌着。“你看这昨天给徐州装的一火车皮黑米,库里是一袋不剩了。”李财是榆树市蓝河坝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同时也是蓝河坝米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所在的于家镇坐落在松花江流域的拉林河西岸,与五常市仅一河之隔。但他不走寻常路,主打差异化,除了东北常见的稻花香大米之外,还种起了江米和黑米。
“2009年我们合作社成立的时候只有6个人,那时已经开始做江米和黑米这两个品种了。到现在社员已经达到327人,订单种植面积有9万亩,年产优质稻米6万吨。我敢说,全国黑米做得最好的就是我们!”据李财介绍,江米和黑米属于经济作物,分别是酿酒和提取黑色素的重要原料,深受南方和国外市场的喜爱,价格也相对比较高。
李财觉得,种地就是凭良心。合作社经过他手的水稻,坚持绿色种植,公司还配备了全套的现代化大米加工生产线,包括色选机、干燥机等,以工业化生产来保证产品质量,实现稻米的精深加工。“现在我根本不用出去找客户,江米、黑米根本就不够卖。”他说。
“除了我们合作社流转土地外,我们还与百姓签了订单,我们统一提供种子和种植技术,农户按照协议的时间和方法来种植,成熟后还有最低保护价收购,每公斤能比市场价高出1元钱。”李财说。
五棵树镇广隆村的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丛建对经营也有自己的理解。“农业要想现代化,农民办的企业先要实现现代化。”经过慎重考量和股东表决通过,合作社在前些年就进行了大面积的种植结构调整,少种玉米,主种大豆、高粱、谷子、花生,还自办了一间植物油厂。“一次看似有些冒险的主动求变,让我们抢占了市场先机,企业年收入已超过千万元,股东分红年年涨。”他说。
像李财和丛建一样的新农人不仅懂经营,还尊重土地、尊重农民,一个合作社、一家公司就能辐射带动一批农民致富。据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武介绍,这批新农人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引导农民按照市场变化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架起了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加快了农业市场化步伐,促进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发展。
新技术的尝鲜者和推广主力军
再将视线转向农安县。
农安是吉林省产粮大县,也是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据农安县农机局局长易宝庆介绍,在农安县,秸秆可是个宝。今年该县共推广了160万亩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成为全国推广该项技术面积最多的县。
记者来到合隆镇陈家店村的一处耕地,前不久在这里召开的长春市2019年全程农业机械化现场会留下了一个深达1.5米的土壤剖面图,今年刚收割完的玉米秸秆在地表留了20厘米的茬,但长出的根茎长达1米,深入地下。地表以下土质松软,细看还有一些蚯蚓洞。陈家店村党支部书记付升学说:“这就是秸秆覆盖还田的好处,这块地免耕覆盖以后,开春做一遍深松,用我们自己研制的深松机在地里走一遍,水和养分就能保留下来,措施效果显著。”
说起秸秆覆盖还田,农安县亿家缘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生力有一肚子话要说。“也是机缘巧合,那年我外出打工回来得晚,没有赶上耕种的时节,听说有种技术可以免耕,我就试种了45亩地,没想到效果挺好。”陈生力告诉记者,“农安十年九旱,往年光是春耕用水,就得花上1000元。把秸秆粉碎还田,相当于给土地盖了一层棉被,不仅能保水保墒,秸秆还增加了土壤空隙,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综合算下来,除去劳动力,每亩能减少1700多元的支出,相当于每亩增产83公斤。”
从那年后,陈生力在巴吉垒镇四合村成立了合作社,专门给人做代耕,今年的订单面积有1万亩左右。在陈生力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巴吉垒镇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快速推广。
为更好推广这项技术,农安县在全县22个乡镇68个村打造了150个高标准示范区,6个村实现了整村推进。同时,农安县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提高对秸秆覆盖还田专用机具和作业补贴比例,对免耕播种机、搂草归行机、深松施肥机等专用机具进行累加补贴,共投入补贴资金1297万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新技术的推广变得容易,也让脚下的这片土地更健康、更有生机。
数据显示,2018年,长春市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达44.6%,农机化率达88.5%,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8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组织带动小农户、激活乡村资源要素、引领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支撑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正在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推广,走向广阔的黑土地,引领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