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提供的数据表明,2020年重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61元,同比增加1228元,增长8.1%,实现持续恢复回升。值得注意的是,全年8.1%的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提高6.1、2.0、0.2个百分点,收入增长实现低开高走、稳步回升,V型反转走势十分明显。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一系列难题,V型反转是如何实现的?
战疫情、抓春耕、促生产
经营净收入在低迷期后逐渐走高
农民收入主要由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四大项构成。就重庆而言,前三项收入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均在30%左右,大致呈三足鼎立之势。
记者分析去年农民收入数据发现,经营净收入最能体现V型反转走势:一季度同比下降2.4%,直到上半年才实现由负转正,到下半年逐渐走高,最终全年实现绝对额5566元,同比增加356元,增长6.8%。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居民收支调查处处长杨灿告诉记者,疫情使农民手中的产品一度运不出、卖不掉,同时农村的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旅游等行业恢复缓慢,从事这些行业的农民收入锐减,对经营净收入产生了直接冲击。
由此,战疫情、保供给、抓生产成为了当时农业部门的最重要的任务。资料显示,重庆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面畅通鲜活农产品进城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通道,保障农产品正常流通和农业生产正常进行。
去年春天,一场血橙销售的时间竞赛在长寿区展开。长寿血橙的产量约有3万吨,放在往年,春节长假还没过完,天南海北的果贩就“不请自来”。去年由于交通管制的原因,车辆无法进村,长寿血橙面临滞销。
血橙存放的时间不长,从摘下果子到腐烂,总共也就20天左右。“在已经误时的情况下,我们想通过电商销售把时间抢回来。”长寿区相关部门迅速召集农产品电商,要求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加快销售速度。
那几天,多家农产品电商几乎天天将采购车开进田间地头。在国内某知名电商的生鲜平台上,长寿血橙上线后很快接到了来自全国的订单。为了早日发货,平台工作人员干脆直接吃住在村民家中。最终,长寿血橙基本销售完毕。
着力稳定粮食生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积极抓好蔬菜生产……去年春耕时期的一系列举措,让我市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农产品实现了及时调运,农民的经营净收入在度过了一季度的低迷期后迅速拉升,逐渐走高。
以“六稳”“六保”为支点
工资性收入企稳回升
在我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工资性收入在农户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依赖工资性收入增长,最有可能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许多生产性活动按下了暂停键,影响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我市以“六稳”“六保”为支点,打好民生保障攻坚战:就业务工层面,陆续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就业60余条政策措施,推动全市就业双创形势逐步好转,市内从业农民工数量保持基本稳定;金融支持层面,出台相关融资担保、费用减免等专项政策,推动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居民从业或创业;此外,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工作,部分区县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临时性防疫公益性岗位和农村服务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
南川区东城街道黄淦村脱贫户胡正友便受益于此。胡正友原本家庭情况不错,但前些年帮别人收稻谷时摔断右小腿,无法干重体力活,没了收入,家里一下陷入贫困的泥潭。
2019年,经过动态调整,胡正友被黄淦村纳入建卡贫困户,同年他和相依为命的母亲享受到低保待遇,每月合计640元。今年,村里又安排胡正友清扫公路,每月工作40小时,月工资792元,成为这个刚脱贫不久家庭的最大一笔收入。
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工资性收入实现5740元/人,同比增加424元/人,增长8%,与前三季度增幅持平,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提高5.4、2.3个百分点。
政策性因素强力拉动
转移净收入持续恢复回升
临近春节,浙江绍兴一家纺织器材生产企业里,来自忠县拔山镇的丁明菊在生产线上忙碌着。丁明菊在这家企业干了有几年了,早已轻车熟路,但去年的疫情,差点把她的工作“除脱”,“本来大年初八就要返岗,但由于疫情走不了,多亏了政府开通的专列,让我没有耽搁太久返回。”电话那头的丁明菊说。
转移净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占据了绝对大头(非常住人口通过在外务工寄带回家的收入算转移净收入)。疫情阻断了交通和人员流动,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进而影响了转移收入。
如何让农民工安全返岗务工,我市出台了多项措施。
一是及时收集市内外企业开工复工情况,加强与广东、浙江、福建、江苏、上海等农民工集中输入地省市信息对接,引导农民工优先选择疫情整体可控、适宜返岗复工的地方就业;
二是对暂时失业并有就业意愿的农民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转岗就业。对已返乡暂无外出计划的农民工,因地制宜引导其就地就近就业;
三是推出一系列针对企业和农民工个人的稳岗补贴,帮助他们稳定就业。
种种措施,使去年春节返乡的605.7万农民工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另一方面,一揽子民生政策的出台和完善,也让我市成千上万的农村居民得到了实惠。
数据表明:2020年,我市社会救济和补助、从政府和组织得到的实物产品和服务折价、现金政策性惠农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同比分别增长23.6%、18.5%、17.6%、11.2%。随着政策性因素的强力拉动,农村常住居民的转移净收入持续恢复回升,其绝对额达到4649元/人,同比增加409元/人,增长9.7%。
用改革深挖农业生产潜力
财产净收入保持相对稳定增长
在四大项收入中,财产净收入的体量相对较小,其绝对额只有406元。但同时,它也是增长最快的一项,同比增加39元,增长10.5%。
“这得益于我们的深化改革和创新突破。”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近年来,我市在农业农村发展新旧矛盾交织的背景下,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整市试点如期完成,确认集体土地1.08亿亩、集体资产1089亿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773万人次。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扩大到591个,盘活经营性资产4.1亿元、闲置农房3645套,97.8万农民成为股东。这些改革,均为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前不久,一场开在潼南区双江镇院坝里的分红大会,让到场的每个人都乐得合不拢嘴。当日,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向该镇21个村(社区)分红200万元。联耕公司成立于2020年4月,由双江镇21个村(社区)入股1200万,采取“股份制公司+集体经济+农民土地入股+项目资金”方式,动员村民以土地流转入股形式参与花椒、商贸、文旅等产业发展,旨在引领辖内所有村(社区)抱团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增收。这是公司成立后的首次分红。
尽管从数据上看,目前财产净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比不大,但其潜力巨大。上述负责人认为,下一步应着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
据预测,随着我市宏观决策审时度势、调控及时有力、民生投入不断加大、就业创业持续好转、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逐步衔接等积极因素持续释放,2021年农民收入增速有可能呈现高开回稳态势,全年增速继续看好。
相关链接>>>
未来5年,我市农民年均增收如何确保“三个高于”
日前召开的全市农业农村委主任会议,提出了今后5年的“三农”工作的总体目标,其中在农民增收方面,我市将确保农民年均增收实现“三个高于”:即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高于全市GDP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个高于”的目标如何确保实现?
“拓展四个渠道。”市农业农村委研究室相关负责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即通过农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民经营收入,通过农民工稳定就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通过更多惠农强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收入,通过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收入。
具体而言,在经营净收入上,我市有许多绿色、优质的农产品,目前价格并没有真正体现价值,“按照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的绝对水平。未来几年,全市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将拉动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伴随着消费意识的增强,品牌价值的提升,这些农产品的价格也有望‘水涨船高’,从而助推农民经营收入的增加。”该负责人表示。
在工资性收入方面,早在几年前,市内务工人数就超过了市外务工,并呈逐年上升之势,“这说明重庆本地的就业机会在增加。”该负责人解释,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推进,未来重庆本地的就业仍会持续扩张,从而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
在转移净收入方面,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推动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体系,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消费环境。
最后,在财产净收入方面,我市将通过改革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和资产。目前,我市已对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进行清理,准备依托“三变”改革进行多种模式的经营探索,如作价入股,与社会组织搞产业化联营,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碳汇交易等,进一步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102/t20210205_8876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