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经济

TOP

变“输血”为“造血”
2019-12-31 来源: 作者:

  河池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市。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当地精心实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这些产业“长中短”效益相结合,有力激活了扶贫“造血”功能,扶贫成效显著。

  “我是去年脱贫的,今年我一共养了‘贷牛还牛’产业牛10头,自己还养了两头,每头能净赚5000元,日子越过越好了。”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拉棠村村民唐运昌是都安“贷牛还牛”产业的受益者。

  都安地处桂西北,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深度贫困县。为突破发展瓶颈,都安县从2017年5月起,政府、企业、保险、农户四位一体协同推进“贷牛还牛”扶贫产业,政府通过小额扶贫贷款资金扶持贫困户养牛,贫困户免费从养殖企业贷牛,可自养也可由合作社代养,牛在养殖过程中出现问题由保险赔付,牛养大后再“还”给企业,企业扣除牛犊费用后收益归贫困户,还牛后再贷,实现滚动发展、持续增收。

  短短两年多时间,都安已发展10万亩“粮改饲”,建成3个万头种牛基地、1.3万个牛舍,成立197家养牛合作社,每年饲养量达15万头,形成了县有基地、乡有牛场、村有牛社、户有牛羊的养殖格局。据测算,农户养殖1头肉牛,每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配套发展的“粮改饲”项目,每亩可增收1000元。此外,贫困户还可以到养殖基地和合作社打工,每月收入2500元以上,也可以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每年获利4700元以上,还可以将自家土地租借给养殖基地或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粮改饲”。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都安县引资建设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等智能化生产项目,打造肉牛繁育、养殖、屠宰、加工、物流全产业链,实现“牛在都安养,肉在全国卖”。目前,都安县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开设了1800多个瑶山牛肉销售铺面,年销售量达3000吨以上。

  2019年,都安瑶山牛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县已有2.17万户贫困户共贷牛2.56万头,带动了1.76万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河池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市。面对“治贫”和“治山”的双重任务,如何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产业。

  经多次调研论证,河池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精心谋划实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十三五”时期发展300万亩核桃、200万头香猪、150万头(只)肉牛肉羊、150万亩油茶,分别发展100万亩“三特”(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水果、淡水生态养殖、富硒农产品基地。“这些产业‘长中短’效益相结合,既有核桃、油茶、板栗等长效产业,也有水果等中效产业,还有桑园、肉牛肉羊、淡水生态养殖等短效产业。”河池市扶贫办主任胡革说。

  近年来,河池把“十大百万”扶贫产业作为“头号工程”来抓,从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科技支撑、模式创新、品牌创建到资金筹措、督促检查、奖罚机制等环环相扣,各县区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因地制宜发展3个至5个群众认可、有市场潜力的优势产业。例如,全面推广都安“贷牛还牛”模式,从2019年起整市推进肉牛产业,计划2020年发展到40万头,愿景中的“中国南方牛都”呼之欲出;中国桑蚕之乡——宜州区桑园面积36万亩,连续14年居全国县域第一;天峨县龙滩珍珠李面积12万亩,成为河池乃至广西的亮丽品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油茶产业发展迅猛,全县新增油茶面积6万亩,有千亩基地10个、万亩基地2个。

  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的扶贫产业集群从“纸上”落到“地面”:核桃种植面积260万亩,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被命名为“国家森林生态产品生产基地(核桃)”;桑园90万亩,“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广西桑蚕看河池”的产业格局日渐成型;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居广西第一;油茶126万亩,被列为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市;糖料蔗90万亩;“三特”水果98万亩;富硒农产品基地92万亩;淡水养殖90多万亩……

  “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有力激活了扶贫“造血功能”,让群众有了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2018年,河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7元,增长11.1%,2019年继续保持强劲增势。2016年至2018年,河池全市减贫48.68万人,378个贫困村出列,3个县区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6%下降到8.22%。预计到2020年,“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可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河池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辛幸表示:“河池将持续抓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