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至19日,第四届中国重庆·涪陵榨菜产业国际博览会暨2021世界榨菜产业创新大会在涪陵举行,一组数据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到了有“国民下饭菜”美誉的涪陵榨菜的成功:2021年,涪陵青菜头收砍面积72.95万亩,总产量162.6万吨,鲜销64.6万吨,预计产销成品榨菜50余万吨,出口近3万吨,榨菜产业总产值达130余亿元。
然而,华丽数据的背后,涪陵榨菜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隐忧也日渐凸显——在国内市场上,四川泡菜、韩式泡菜、广式橄榄菜、京式酱菜等各类竞争替代品不断挤压侵占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出口不到3万吨,不及涪陵榨菜国内销售的零头。
如何打破涪陵榨菜产业发展的瓶颈,加速迈向市场“新蓝海”?涪陵召开国际博览会和产业创新大会寻找答案。
隐忧1
外地酱腌菜崭露头角 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
应对:在稳固和做好现有市场的同时,不断推动产品升级迭代,并瞄准规模更大的复合调味品市场
在此次博览会上,“中国酱腌菜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这一涪陵榨菜的标签被多次提及。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榨菜行业,仅涪陵乌江榨菜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就高达22%,加上涪陵其他榨菜品牌的销量,“涪陵榨菜”这一地域品牌整体占比高达50%左右。
“但如果还依循传统发展模式,涪陵榨菜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慢。”世界榨菜产业创新大会上,中国调味品协会经销商分会副秘书长、上海至汇战略营销咨询机构首席顾问张戟在接受重庆日报专访时表示,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一方面随着四川泡菜、韩式泡菜、广式橄榄菜、京式酱菜等地方性酱腌菜崭露头角,竞争更趋白热化;另一方面,利用复合化工艺的爽口海带丝、黄花下饭菜、麻辣三丝等新品不断迭代,市场很容易被这些竞品替代和挤压。因此,对榨菜产业的未来而言,从消费属性进行市场边界扩展才是关键所在。
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熟知的豆腐乳,企业过去基于物理属性的市场边界,单纯生产豆腐乳销售,一段时间里很多企业都出现经营困难。后来,不少企业突破了边界思维,开始跨界基于火锅蘸料消费属性进行合作生产,一下就扭转了市场。同样实现逆转的还有郫县豆瓣,其充分融入川菜调料中,借助川菜调料的影响力获得了快速发展。
这方面,目前涪陵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例如涪陵榨菜集团就生产了高端瓶装“下饭菜”,还跨界生产“脆口”系列休闲食品,已成为该集团的支柱性产品之一。
因此,张戟建议,鉴于佐餐菜和1500亿元复合调味品的市场规模差距,榨菜产业发展战略应进一步突破边界思维,一是在稳固和做好现有市场的同时,跳出酱腌菜行业,瞄准佐餐菜、下饭菜,不断推动产品升级迭代;另一方面,瞄准市场规模更大的复合调味品“底料”,以榨菜独有的特色风味,闯进这一更大的市场“新蓝海”,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实现更大发展。
隐忧2
宣传及“当地化”不够 阻碍涪陵榨菜出口
应对:按照国际标准生产,推动出口产品由初级向精深加工转变,支持出口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开展品牌宣传营销等
国际市场是涪陵榨菜未来急需拓展的又一市场“蓝海”。
在此次博览会上,就有不少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经销商参会,并开展了涪陵榨菜年度国际订货会,一些国外行业协会还发来视频贺信。
然而,翻看涪陵榨菜产品出口的发展历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那么简单。
从过去国人出国带出,到后来逐渐建立起涪陵榨菜出口体系,如今涪陵榨菜的年出口规模已逐渐增到了近3万吨。
“这近3万吨的出口,从结构上看,榨菜成品占四成,粗加工榨菜占六成。”涪陵榨菜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林辉介绍,目前国外市场上,涪陵成品榨菜的主要消费人群还是国人,而出口的粗加工榨菜,则供应给了外国的企业。
例如一家日本企业,利用涪陵榨菜粗加工原料,自己生产榨菜产品。最终,其榨菜产品售价是粗加工榨菜的10至20倍,甚至部分返销到我国沿海大城市,占领了部分高端榨菜市场。
“我们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宣传营销还不够,涪陵榨菜的品牌影响力在国外传播有限。”陈林辉说,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个国家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同,对于榨菜产品的原料、配料、包装、标识等都有不同的要求,涪陵榨菜创新性“当地化”产品还不够,没有精准满足国外消费者需求,“这极大阻碍了涪陵榨菜的出口。”
为解决这一难题,涪陵制定出台的《涪陵区建设全球榨菜出口基地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就明确提出,按照国际标准、进口商要求组织生产和质量检验,推动出口产品由初级向精深加工转变;支持出口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开展品牌宣传营销;着力引进有实力、有信誉、有品牌的外向型企业,加盟榨菜出口市场拓展等。
作为榨菜产业的龙头,涪陵榨菜集团率先行动起来。“我们根据国外法律法规要求,对榨菜产品的生产进行了调整。”该集团跨境电商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创新性“当地化”产品,涪陵乌江榨菜的出口势头越来越好。2021年,该集团成品榨菜出口就达3000余吨、产值4000多万元,较2020年增长20%以上。
隐忧3
种植收割加工等环节 亟待加快技术创新
应对:首次梳理发布了制约榨菜产业发展的七大技术瓶颈,面向社会公开挂榜招贤,已有高校、科研院所等揭榜
在此次博览会的商品展销会上,数十家榨菜企业同台竞技,上百种榨菜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以品味家乡风味”为特色的“彭婆婆手工榨菜”展台就热闹非凡,不少市民前往品尝其手工榨菜,一些外来客商也来到展台商谈业务。作为一名“80后”创业者,“彭婆婆手工榨菜”负责人彭荣贵坦诚,多年的创业,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产品逐渐得到市场认可,销路还不错,年产值近500万元。忧的是,企业规模还小,扩大规模面临诸多瓶颈。
就拿加工环节之一的青菜头剥筋来说,由于没有机械化设备,人工剥筋不仅工人难找,还成本高、效率低,人工剥筋每人每天要80至150元,一天一人平均只能完成1吨多,全年仅剥筋一项的人工费用就有60多万元,占产值的15%,“这极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展,有客商、超市找我们供货,我们的规模根本就不敢接。”
据了解,类似这样的技术瓶颈,在榨菜行业中还有不少,是不少榨菜企业面临的通病,涉及榨菜种植、收割、运输、加工等多个环节,已成为涪陵榨菜拓展市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和痛点。
“仅靠企业自身很难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涪陵加快聚合资源,着力尽快突破这些瓶颈性问题。”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说,这次博览会期间,涪陵区就首次梳理发布了制约涪陵榨菜产业发展的七大技术瓶颈,面向社会公开挂榜招贤。
例如《榨菜修剪剥皮设备研制项目》就为解决老筋剥离问题而设。其他的还有《山地微型智能化砍收运输机》项目,用来解决人工砍收和运输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高浓度榨菜盐水清洁处理项目》则是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解决榨菜盐水的处置问题;《无筋榨菜(基因突变)开发研制项目》则是通过基因工程,研制培育无筋榨菜作物新品种等。
目前,江南大学、中船重工722研究所等单位、高校或科研院所已纷纷揭榜七大项目,“相信随着这些技术瓶颈的突破,将极大推动涪陵榨菜高质量发展步伐,为涪陵榨菜更好地闯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王志杰说。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112/t20211220_1020014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