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省农业农村厅、昭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在镇雄县大湾镇罗甸村举行,共20万尾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在赤水河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这20万尾赤水河土著鱼回家之路可谓艰辛,通过环境适应、提前3天停喂、人工增氧、沿途随时查验、避开日光照射等技术措施,由省水产技术推广站4名渔类专家随车护送,9月27日晚6:00时从昆明起运,经过11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于9月28日凌晨5:00时抵达活动现场,将这批土著鱼安全顺利地送回至他们的家乡。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长江“十年禁渔”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督促检查现场会要求的重要举措。 参加增殖放流活动的有沿江村民、学生、护鱼员、巡河员等共约130人,活动现场发放了宣传资料,进行赤水河流域渔类资源的科普宣传,开展了放鱼活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领导亲临现场作指导。活动的意义,在于提高全民参与赤水河生态保护的认识,凝聚各级各部门合力,从而将保护赤水河、保护珍贵渔业资源变成一种潜在的意识、自觉的行动。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发源于镇雄县赤水源镇。是国家“一江二湖七河”和省级“一江三湖八区九河”的长江禁捕重点水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赤水河是我国唯一没有修建干流大坝并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水质良好,被誉为英雄河、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 水生生物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水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近10年来,各级各部门在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举行增殖放流活动10余次,累计放流裂腹鱼、岩原鲤、胭脂鱼、中华倒刺鲃、长薄鳅等珍稀特有鱼类200余万尾。 近年来,通过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赤水河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水域环境不断改善,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恢复。此次增殖放流活动,是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一个新的起点,通过其辐射带动作用,必将形成携手同行、群策群力、全民参与强大社会合力和共识。 (撰稿:厅渔业渔政管理处 唐志荣 图:桂嘉鸿)
原文链接:https://nync.yn.gov.cn/news14391/20200929/706116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