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化玻璃温室内的自动化蔬菜生产模式到通过线上办会,线上、线下交易打造永不落幕的菜博会;从旨在培养乡村人才的兰陵鸿雁技能比赛、“归雁座谈会”等活动,到主展馆展示的“十强合作社”“十佳鸿雁”优质农产品……9月22日,第八届兰陵(苍山)蔬菜产业博览会暨2020年中国(临沂)农民丰收节在临沂市兰陵县开幕,会场内外的众多亮点正展示着兰陵这座“山东南菜园”产业提档升级发展的轨迹与信心。
“兰陵县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自蔬菜产业,‘菜篮子’就是群众的‘钱袋子’。”据兰陵县县长孙伟介绍,蔬菜是兰陵最亮丽的“名片”,2019年蔬菜播种面积117万亩,产量470万吨,兰陵县农业增加值占临沂全市的六分之一。
“兰陵蔬菜产业早期发展以大市场、大流通为主要模式,为了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需要蔬菜产业这头‘大象’做好精细化‘转身’,借助‘四雁工程’,发力蔬菜产业智能化生产、品牌化运营,把兰陵蔬菜更好地装入‘长三角饭碗’。”兰陵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付成高表示。
蔬菜种植有了“智慧大脑”
“俺们这个车间分为不同的工序,现在我们进行的是绑蔓工序,只需要将西红柿苗的主枝绑到固定的绳子上,其他所有的水肥控制等环节全部由‘智能大脑’自动完成。”9月22日中午,当记者来到兰陵垦源智慧农业园区智能化玻璃温室时,工人常洪云已经完成了上午的工作,在她眼中,每天的工作就像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进行操作,十分标准规范。
“占地超14万平方米的智能化玻璃温室是目前亚洲单体最大的玻璃温室,这间温室颠覆了人们传统认知的种植方式,西红柿的种植采用水肥和椰糠作为种植材料,完全不需要土壤。在这里,每斤批发价超4元的西红柿会直接运抵长三角的超市零售末端。”山东垦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周元明告诉记者,“采用椰糠作为种植材料可以解决传统土壤种植中土壤板结和重茬等问题,避免土传疾病,作物产量是以前的三到五倍。”
“整个温室的另一大特色在于拥有全天候气候控制系统、智能化水肥控制技术、自动化种植系统等智慧农业十大科技组成的‘智慧大脑’。”园区场长汤庆德带记者走进“智慧大脑”的控制中心,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便捷控制园区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植物生长环境,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节约了生产成本,园区种植的番茄、黄瓜等蔬菜产量每平方米约80公斤,是普通蔬菜大棚的3至5倍。
从“低头耕地”到“抬头看天”,兰陵县旨在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蔬菜生产方式帮助菜农和企业攫取高附加值空间。下一步,兰陵县将借助数字农业试点县建设项目,在多个蔬菜生产基地引进温室自动放风系统、病虫害自动防控、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等设备和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生产。
提升品牌辨识度
“来来,老铁们,看看这是咱们沂蒙的优质农产品,这个猕猴桃吃起来可甜啦!”在菜博会的主会场两端,主播“龅牙姐”正拿着兰陵县长城镇的八大洼富硒奇异果(猕猴桃)向线上的众多粉丝卖力吆喝。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菜博会现场展位较往年减少了一半。面对这一困难,“网上办会”成为拓展菜博会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菜博会现场专门设置了60多个直播带货展位,200多位主播线上推介,为优质农产品拓宽了销路。
“过去,我们是从生产好产品后寻找市场推荐,为了适应长三角市场以及线上销售的需要,当下兰陵蔬菜产业已经开始了市场引导生产的转变,如何提升品牌辨识度是兰陵蔬菜发展的制约瓶颈。”付成高告诉记者,目前兰陵上市蔬菜绝大部分为统货、“毛菜”,没有统一的精致包装,净菜加工、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多依靠中低端批发市场进行销售,大型商超等高端市场占比小。在长三角地区市场中,“苍山蔬菜”还没有形成统一清晰的品牌形象和Logo标识,从外包装上很难明确了解产地。当前“苍山蔬菜”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仍然不够,县内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市场仍以“各自为战”为主。
在兰陵垦源智慧农业园区记者看到,企业专门设置了蔬菜全自动分拣设备,番茄经过传送带的分拣之后将按照不同规格大小分别装入盒中。“这个分拣设备每天可以处理20吨蔬菜,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更为分拣包装提供了方便。”周元明告诉记者,开展蔬菜分级分拣,是为了迎合市场消费梯度需求,挖掘蔬菜潜在价值。
为提升蔬菜品牌辨识度,兰陵县计划于今年在全县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社、市场等建成7处蔬菜分级生产线。以打造“苍山蔬菜”品牌为中心,促进兰陵蔬菜在“五品”(品类、品牌、品种、品质、品相)上的全面改良提升,产运销各环节全面标准化,实现普菜进校企、净菜进社区、精品进超市、精深加工品进网络的科学销售布局,打造新时期兰陵“品牌农业”。
为鼓励生产主体聚焦优势单体蔬菜,兰陵县将开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注册商标,并予以奖补,推动大仲村黄金梨、矿坑黑木耳、下村樱桃、下村花椒、庄坞西兰花、长城猕猴桃、压油沟板栗等打造区域优势品牌,进行商标注册,力争年内注册5个以上。每年评选10家兰陵县“十大特色基地”予以表扬,提升区域优势产品知名度。
“雁舞兰陵”提供内生动力
“我从第一届菜博会就开始参加并推广长城辣椒,菜博会这个平台帮助我打开了销路,今年我又专门带着新开发的夏醋姜和糖醋蒜米来到展会,很多客商和游客都很喜欢这个产品的口感。”兰陵县“鸿雁”人才、平阳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伯平告诉记者,在主会场内专门设置有“十强合作社”“十佳鸿雁”的区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推介平台。
“像赵伯平这样的本土人才,在兰陵初步统计有2000多人,如何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兰陵县委副书记刘波说道,“对此,兰陵实施‘鸿雁工程’,在储备人才、开发人才和使用人才等方面出台系统激励政策,培养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为其在乡村干事创业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从2018年起,兰陵县通过个人申请、村居上报、乡镇初审、部门联审等程序,每年面向全县的本土人才选拔100名优秀“鸿雁人才”实行岗位管理,由县政府发放每人每年5000元的津贴。利用两处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和10处“农民田间学校”,投资1.5亿元实施兰陵新农人培训中心项目,每年培育新型农民2000人以上。
在临沂市委副书记、兰陵县委书记任刚看来,“四雁工程”是系统工程,四项内容各有侧重又彼此关联、浑然一体。“头雁工程”是从组织建设角度,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领导,具体落实到农村党支部书记身上;“归雁工程”是从开放角度,打开大门,把热爱三农、熟悉三农、愿意从事三农的人才引进来;“鸿雁工程”是从生产力角度,培养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雁阵工程”是从生产关系角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抱团闯市场,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
随着“四雁工程”的深入实施,兰陵乡村正呈现出“众雁成林”发展态势,并带动各类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要素下乡,带领众多乡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振兴路径。据了解,“四雁工程”实施以来,已培养市、县“头雁”典型60名、“归雁”落地开工项目78个、“鸿雁”100名、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298家,带动社会资本投资10.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400余元。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snyw/kjpx/kjdt/202009/t20200925_340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