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前郭灌区红光农场是一个单一水稻种植的农垦企业,水田面积5.08万亩,下辖11个农业分场,1户国有独资法人公司,1户场直企业。2011年以来,农场分别实施贫困农场扶贫开发项目11个,累计投资1251.2万元,争取其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689.19万元,农场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企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职工收入逐年增长。
目前,全场5万亩水田全部实现了50×1000米条田化,田成方、林成网、渠成系。辖区内水田全部引用松花江水灌溉,三条主要干渠依次排列,农道纵横、引泄畅通、渠系配套,成为北方一大特色。水稻公顷单产达到2万斤,最高亩产达到882.9公斤,名列全国单季稻亩产第一名。
一、正视困难,科学谋划,找准脱贫解困的切入点
(一)对症下药,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
围绕制约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农场广泛征求干部职工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了改革优化体制、经营提升产业、品牌打造市场的总体目标,同时制定了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目标、现在农业发展目标三大目标体系,目标明确具体,保证措施和开发内容可操作性,形成一个思路明确、目标具体、任务量化、措施得力的扶贫规划,为全面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责任落实,确保年度扶贫开发任务落到实处。
农场专门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责成一名副场长专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同时由农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财务、工会、纪检监察人员组成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年度扶贫开发的任务落实、项目管理、资金争取等工作,举全场之力,借贫困农场扶贫开发的有利契机,力争在尽短时间内使企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正常轨道,真正达到以扶贫促发展的目标。
10年来,农场扶贫开发项目投入资金1251.2万元,农田
基础设施投入项目1个,投资94.99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厂房、场地等产业发展项目4个,投资***.42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3.6%,农机具购置等收益性项目6个,投资735.7万元,占总投资额的58.8%。产业发展和收益性投入占总投资额的92.5%,切实体现了以扶贫造血提高内生动力的扶贫目标和项目规划原则。
二、整合资源,拓宽渠道,确保扶贫开发资金投入形成内生动力
(一)依托资源优势谋划产业开发
一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以水稻产业为依托,服务于产前、产中、产后为目的,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及农资销售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场个体私营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6户,农产品及农资销售、餐饮等商户23户。
二是企业固定资产增速较快。10年来,农场新增固定资产合计6640.39万元,其中扶贫资金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1251.2万元,移民后扶资金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744.2万元,争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2944.99万元,农场累计投资民生项目及人居环境提升投资1700万元。
三是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截止目前,全场工商登记注册的各类合作社51家,范围涉及种、养、加、农机、信息等各种行业。
四是特色产业开发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农场区域内有梅花鹿养殖场2户,蓝狐养殖场1户。特别是2018年经市县领导批准建成的红光农场绿色休闲体验农业项目,采用防腐木结构新建650.31平方米千米条田参观栈台,采用防腐木结构新建停车场602.88平方米,采用防腐木结构新建直通试验田人行栈桥1座及配套设施,参观平台下方新建260平方米实验室、展示室。该项目2019年春季投入使用后,代表市县政府多次接待上级领导和外地友好单位参观考察,每天有二三百人到此观光游览,是市县一道亮丽的风景区,同时也成为场内外跳舞、唱歌等爱好者的展示平台,通过快手、抖音等网络宣传平台广泛传播,实现了展示、宣传和促进观光旅游农业发展的实际效应。
(二)借力农垦改革打造新型经营主体。
为推进实施农场企业化改革,经前郭灌区农垦管理局批准,2019年7月1日,农场注册成立前郭灌区首家公司化经营的全资国有独资公司“吉林省前郭农垦厘田农业机械服务有限公司”,农场将自有资金和所属农机设备划转到公司经营管理,在服务农场自身同时,积极向周边乡镇拓展业务,实现跨区域作业。该公司目前已拥有配套农机具73台套,固定资产700余万元,不到1年时间即实现产值40万元。
(三)创造条件打造人居环境。
一是职工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农场通过争取移民后扶项目资金,新修水泥路4879延长米,砖路5206延长米,砌体排水沟1400延长米,新建道路两侧人行道硬化9500平方米,围墙3151米,新建4米宽大门62个,铺设路缘石2656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80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文体活动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农场自筹资金建成1000平方米文体广场2座、500平方米以下文体广场6座,为开展经常性的职工群众健身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是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从2011年起,农场按要求实施了5个年度农垦危旧房改造政策,累计改造危旧房1422户,加之此前泥草房改造户数,全场享受各类危旧房改造政策的总户数达到2086户,切实达到应改尽改,职工居民居住条件发生明显改变。
四是农场人居环境得到一定改善。近年来,随着政府对人居环境改善的逐步重视,农场在自有资金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自筹资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清理整治陈旧性垃圾、绿化美化,2017年起,农场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投入分别为33.44万元、65.75万元、121.9万元,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提升。
三、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努力提升企业发展后劲
在实施贫困农场扶贫开发过程中,农场坚持重点发展提升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增强企业经济发展后劲和努力改善民生等方面,通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带动和促进企业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一是突出重点,真正把国家扶贫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每年在申报扶贫资金项目时,农场都反复征求干部职工意见,把关注点放在生产生活急需方面,把关注点放在拉动企业内生动力的产业发展和收益性投资方面,提升企业造血功能。
二是严格按规定管理扶贫项目,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农场设有专人管理扶贫资金使用的相关档案,从申报、审批、招投标、预决算、项目施工、专户专帐等方面严格履行相关手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使用效率。截止目前,农场实施的11个扶贫资金项目,全部按计划完工并通过验收,经过各级反复审计检查,均未出现违法违规现象。
三是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练内功,强筋骨,促进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贫困农场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如何增强企业自我发展后劲,提升自身造血功能,使企业管理与发展同步推进。为此,农场在努力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同时,积极探索农垦企业内部改革新路子,以外力强内功,以扶贫促发展。特别是实施农垦改革发展以来,随着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耕地经营管理改革、农场公司化改革的落地,企业正逐步摆脱历史困境,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dny/nk/202009/t20200914_7480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