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

TOP

綦江从温饱困难到养蜂大户 王显林抱着蜜罐奔小康
2020-09-22 来源: 作者: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2日6时30分讯(通讯员 赵竹萱)水泥新铺的庭院,隔热的全屋吊顶,一台新购置的彩电,一块擦得一尘不染的“脱贫致富光荣户”奖牌……这是重庆市綦江区三江街道大山村脱贫户,也是当地养蜂大户王显林的家。

  看着王显林脸上飞扬的神采,谁又能想到,这个精神头十足、年过五旬的男人,曾经还常常为一家人的口粮而愁得睡不着觉。

  早年 温饱成问题

  “那些年虽然大家都困难、都愁,但别家愁的是娃儿没钱读书,我们家吃饭都成问题。”说起早年间的境况,王显林虽然打趣着但又忍不住叹气。他说,他和妻子都有高血压,妻子比他更严重,干不了重活,因为没钱治病,病情越拖越严重,导致妻子连照顾孩子都逐渐吃力起来。

  妻子倒下后,家里顿时塌了半边天。“家里要用钱呀,我必须出去挣钱,回到家还要照顾妻子和孩子,没办法再去搞农业生产。”王显林说,为了兼顾养家糊口和照顾妻女,他不能跟寻常人一样外出务工,甚至工作时也需要抽空回家。加之本就有高血压,让他求职打工四处碰壁,最后,只能就着他那辆破摩托干起了摩的。

  孩子在上小学,妻子病情日益严重,靠着摩的和打散工,一家人一年到头的收入也就5000元左右,加之没有种地,揭不开锅的日子常常有。“当时土房梁断了我们也没钱修,只能眼睁睁看着,撑过一天是一天。”

  温饱困难、家徒四壁,是那时王显林一家的真实写照。

  转折 成为养蜂人

  2015年,一群蜜蜂在王显林的土坯房檐下安家落户,这让他突发奇想到养蜂卖蜜的门道。“就一小窝蜜蜂,我根本就没有管它,没想到秋天竟然收了2斤多蜂蜜。”2016年,王显林开始买蜂招蜂,足足发展了60箱蜜蜂,想靠此赚钱养家,可没有养殖技术和经验的他完全低估了养蜂产蜜的难度。蜂群跑的跑、死的死,眼看着没剩下几箱蜜蜂了,王显林愁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正当王显林陷入焦灼时,一天,组长给他打来了电话。“区农业农村委组织养蜂技术培训,你要不要报名参加?”萎靡了许多天的王显林顿时兴奋不已,立马报了名。

  为期一周的培训结束后,王显林回到家中对蜂群精心照顾、悉心培育、每日观察,在那之后他从不错过每一场养蜂技术培训,还不断向远近的养蜂人学习养蜂技术,最终让剩下的二十多箱蜜蜂留了下来,并在秋天成功产蜜。

  “那年只取了一点蜜,因为没有经验,产出的蜂蜜量不多,如果都取了,蜜蜂就没有吃的,没法过冬。”2017年,王显林一家因病被列为贫困户,产业扶持和两不愁三保障相关政策的到来,把王显林一家往脱贫路上又拽了一把。

  “多亏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一家人才能搬新房,我和妻子看病拿药、娃儿上学的问题也都解决了。”通过金融扶贫,王显林还成功办理了无息贷款,发展蜂产业。2018年,他的蜂群发展到了60余群,收取蜂蜜百斤,为这个家增加了万余元的收入,从此王显林的干劲更足了。

  如今 “酿”出好日子

  受益于医疗保障,妻子的病得到了控制,可以干一些简单的农活并承担一点家务,于是王显林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蜂产业当中,每年6月份便只身一人上山放蜂,一放就是一两个月,直到秋季才返家。他说,放蜂也叫追花,摇钱树花、五倍子花开在高山上,他便带着蜂群追上山采蜜,只有这样,秋季收获的蜂蜜才多、才甜、才纯、才有药性。

  2019年,妻子病情又好转了许多,可以适度地干些重活了,街道便将她安排到了公益性岗位上,每月有1700元左右的工资。这一年,王显林培育出蜂群80余群,酿出蜂蜜300余斤,一家人的收入达到了6.4万余元,顺利脱贫,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还为他颁发了脱贫致富奋进奖。

  “抱着蜜糖罐子”的王显林日子越过越甜。今年,他将自家庭院和房屋都修整了一番,买了好些家具、电器,大女儿也成功考入遵义师范学院。“不仅减免了学费,每年有3000元的助学金,娃儿还能办理助学无息贷款。”他美滋滋地说,现在的日子跟从前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听王显林说到上学的事,卧室里的小女儿蹬蹬地跑了出来,抱着王显林的大腿仰着头说:“爸爸,姐姐要上学去了吗?我也要去上学。”

  王显林笑着把小女儿抱了起来,说:“明年,等你再大一点,爸爸就送你去上学。”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009/t20200922_790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