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已经成为全党全国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
如何更好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摆在云南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怎么解答,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已明确了思路: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多样性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近年来,云南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树牢“重农抓粮”思想,坚决守好粮食安全重任,推动粮食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绿色食品牌”,推动特色产业向世界一流迈进;全力保障农民增收,不断强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云南坚定深入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运用,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路子,粮食实现连续增产,口粮生产和保障能力稳步提高。2020年,云南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251万亩,粮食产量1905万吨,总产量稳居全国第14位。
粮稳天下安,业兴乡村兴。
如果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比作是建设一栋大楼,那么产业便是这座大楼的地基,只有地基坚实,大楼才能盖得高、立得稳,才能直耸云霄。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循着乡村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地域生态、气候、区位等优势资源禀赋,云南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将特色产业蓝图绘到底,创新性地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了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云南路径”。
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做好政策衔接,全力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举全省之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云南省坚持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并注重长期培育与支持,真正实现由“输血”变“造血”,有效提升了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有力促进了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怒江州的草果产业、迪庆州的牦牛产业、昭通的苹果产业、普洱市的茶产业、保山的咖啡产业、文山州的三七产业……已经成为当地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云南全省已培育形成26个主导产业,覆盖脱贫户168.53万户,实现产业到户全覆盖。2021年前三季度,云南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24元,同比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0个百分点。
虽然特色产业在云南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已经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不少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增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相关产业政策的有序衔接十分重要。在5年过渡期内,云南财政整合涉农资金中不低于50%的资金将用于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变增产为提质,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治本之策。
几年来,云南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切入点,坚持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坚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章往深里做、往细处做,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绿色发展蓬勃兴起,农产品质量持续提升,优质“云品”市场不断扩大,赢得了广泛赞誉。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便是云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通过实施“一县一业”工程,聚焦种子、电商“两端”,推进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三化”,不仅有效解决了云南农业“多而不精”问题,而且还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让特色产业真正强起来。
“十三五”期间,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从“十二五”末的全国第14位跃升到第9位。可以说,打“绿色食品牌”是关键的一招。尤其是2018年以来持续进行“10大名品”等评选,企业争创名品的意识不断增强,名品市场影响力明显提升,高质量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以云南花卉产业为例,2020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190.2万亩,鲜切花产量146.6亿枝,综合产值830.2亿元。斗南花卉市场交易量达83亿枝、交易额达75亿元,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一朵“云花”斗艳全球。
2018年以来,包括花卉在内,茶叶、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8个“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保持了年均16%的高速增长。
坚持发展特色产业,融入现代要素,又好又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云南坚持壮大、做强特色产业,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现代化,让现代的农业设施、先进的农业技术、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深入产业,进入农村,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发展层次。
目前,云南正在实施的“一县一业”工程,正深刻地改变着这里的农业和农村。坚持以示范县创建和特色县培育为引领,组织全省129个县选准主导产业,制定高质量推进方案,聚合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2019年8月起,云南省财政对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每县每年给予3000万元资金支持,连续支持3年。
两年来,它,改变了一家一户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引进、培育了一大批新主体,为云南农业现代化换挡提速;它,借助现代技术力量,物联网、大数据、电商等,重新组合新平台,让产业发展和农村进步搭乘数字化快车。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方式退出舞台,新主体、大企业引领小农户连接大市场,设施化、标准化、绿色化成为主流。2021年,云南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家,总数达58家,位居西南五省第2位。
与此同时,独特的生态地位也决定了,云南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迈进的道路必须是一条绿色之路。
长久以来,云南坚持推进农业绿色有机发展,并率先在滇池、抚仙湖、洱海等九湖流域试点建设,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升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业态更加丰富多元,云岭乡村正以新的姿态迈步振兴之路。
坚持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内生动力,高水平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富足
乡村振兴,农民生活富裕富足是根本。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云南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融入农业全产业链条,合理分享各个环节的增值收益,更多享受到产业兴旺的成果,激发并提升其内生动力,高水平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富足。
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云南省积极引导支持村级集体组建公司或与龙头企业合作,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并建立公开透明的股份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预计到今年底,云南全省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80%以上。
在利益联结机制方面,云南全面推广建立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省培育各类帮扶新型经营主体2.9万个,其中3211个企业、9066个合作社和151.4万户农户建立了“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障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集体强,农民富;联结紧,收入稳。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云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6元,同比增长11.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0.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3.30,比上年同期缩小0.02,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作者系云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原文链接:http://nyncj.km.gov.cn/c/2021-12-21/419801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