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卖酒镇周覃社区,藏着一片占地30亩的“蒙古包”,这些整齐排列的黑色“蒙古包”,其实是一个个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大棚,棚里主要种植食用菌,这些小小的“蘑菇”,激活了集体经济,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底气。 兴业县大平山镇南村曾经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扶贫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粉蕉产业开发经营,大大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从此告别“空壳村”。 周覃社区、南村,是兴业县探索多种有效形式盘活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缩影。 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据了解,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村甩掉“空壳”的帽子,兴业县确定“1+13+N”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发展思路,通过积极整合产业项目扶贫资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和“燎原工程”项目资金,着力打造县镇村三级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在县城附近的镇建设一个县级产业园,在全县13个镇各建设一个镇级产业园,在全县92个贫困村单独或联合建设N个村级产业园。目前,在兴业县大平山镇江岭村横岭,规划建设面积为50多亩地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新建22栋四层楼的标准化鸡舍;在葵阳镇龙口村,规划建设占地60亩地标准养鸡舍11栋,鸡舍面积1.65万平方米。 创新经营模式,激活村集体内生动力。兴业县通过选准合作龙头企业、开展租赁合作、推行“公司+产业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整合扶贫资金、村集体经济资金,降低产业园、村集体和贫困户风险,激活村民内生动力。兴业计划为每个镇安排200万元,为每个贫困村安排56万元,鼓励产业园以新建或以购代建方式,建设标准鸡舍,建成的鸡舍统一返租给龙头企业经营,租赁期限为5-10年,按每栏鸡舍10%的租金进行租赁,村集体获得稳定的租赁收入。另外,由产业园与公司每年按6∶4比例对收益进行分红,公司负责提供鸡苗、饲料、药品、技术以及保价回收等服务。 增强产业园辐射功能,促进多方收益发展。兴业县通过构建多方共赢格局、资源集聚整合、打造“购销+保险”平台等方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目前,兴业县13个镇均采取了联合抱团发展模式,全县通过电商平台销售2000多万元农特产品。 据了解,兴业县目前已初步形成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创收型等形式的村集体发展格局。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x/t555973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