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

TOP

如东“老科技”服务队下乡送助农“金点子”
2021-12-22 来源: 作者:

  “有了‘银发智囊团’的老专家们来给我们出点子、想办法,我们更有信心把如东耐盐水稻的牌子做亮做响了……”12月中旬,在如东县栟茶镇方凌垦区耐盐作物示范种植基地内,来自农业、科技、水利、农机等条线的老科技工作者们与如东县裕隆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沈志荣来了一场面对面“问诊会”,针对沈志荣提出的关于耐盐作物产业发展、技术服务、载体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县老科协的专家们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银色”力量,这只是我县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老有所为的一个剪影。近年来,如东老科协依托广大老科技工作者的技能优势、专业优势、经验优势,通过组建“智囊团”下乡、进社区、进企业、进园区,送点子、送建议、送技术、送服务,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耐盐水稻示范项目实施两年,7个品种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从试验效果看,这个项目已具备产业化推广的基本条件,裕隆昌公司有意做好这块牌子,我们又恰好有资源能帮着推一把,自当尽一份心力。”县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沈滨表示,方凌垦区耐盐水稻种植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基于此,县老科协计划帮助裕隆昌公司向南通市老科协申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未来,裕隆昌公司可以借助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头作用,更好地推动高产技术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广泛应用,让“如东耐盐水稻”的品牌越做越响。“并且,有了科技示范基地的牌子,市县级科技专家团队可以驻站提供‘定制化’服务,也能更加便利地为企业设计申报各种科技项目,对推动耐盐作物种植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我县滩涂、盐碱地资源丰富,这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资源。但就现阶段来说,改造盐碱地成本高、维护难,我认为引入良种来适应盐碱地不失为另一种新的选择。”在县老科协副会长陈宝来看来,除了继续做大做好耐盐水稻推广项目,如东还应当引入更多耐盐作物品种,发展抗盐碱作物。“像目前方凌垦区轮作的‘饲油2号’耐盐油菜就是很好的品种,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陈宝来提议,“改种适地”也要分类施策,像重度盐碱地还需种植耐盐性较强的作物,不宜过分强调经济效益;中度的可搭配种植耐盐作物;轻度盐碱地则可广泛开展粮油作物种植,让粮食作物与其他耐盐品种间作、轮作,用养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过两年的试验种植,县内的技术团队在耐盐水稻这块已经集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高产栽培技术,但在新品种耐盐作物方面,却还需要花时间去积累、探索,我们老科协农业农村分会现有近30位农业领域的老专家,其中有7位是正高级推广研究员,大家都希望能发挥余热,为乡村产业发展做点贡献。”县老科协农业农村分会会长钱欣荣说,下阶段,分会计划组建一支专业服务团队,专门为垦区耐盐作物种植、农机、农技管理等提供技术咨询,力争早日提炼出一批耐盐作物丰产增效的实用技术,为加快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高效农业开发模式提供“如东样本”。

  “老专家们的支持给了我们底气,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沟通力度,努力实现更多科技成果在此落地转化。”沈志荣说,公司将进一步做好盐碱地的改良利用,不断挖掘盐碱地潜力,提高土地增量,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撰稿人:缪小龙)


原文链接:http://nyncj.nantong.gov.cn/ntsnwx/xsqdt/content/5dd7ed40-081e-4bf6-9c72-8d0c6d9c602b.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