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来,袋装鲜牛奶价格不断上涨,直至每袋突破两元,这主要缘于奶源紧张。近日,记者走进全国重要的奶源基地——我省双城市。这里也在遭受“牛之困”。养殖散户因抗风险能力低被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应是规模化牧场,规模化牧场受困于资金。优胜劣汰,一些产奶量低的品种退出市场,多种原因导致当地的奶牛存栏数出现下滑。如何进行品种引进繁育增栏,大力推进规模化牧场发展将是一段时期摆在双城乳业前的主要问题。
百户养牛户村 如今就剩五户奶农
李成刚所在的双城市双城镇承恩村是双城市重要的奶源供货地之一。十几年前,他奶牛存栏数只有十几头,如今他的存栏奶牛已达到370头,养牛场6万余平方米,“我的目标是建千头养殖场,目前迫在眉睫是要解决资金问题和技术问题。”
李成刚养牛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村里很多养殖散户都在竞争中消失了。“十几年前,村里养牛的多达百十来户,基本上每家都有几头奶牛。”李成刚说,“现在村里算我就剩五户养牛户了。我是其中规模较大的,其余都是三四十头的规模。”
一些散户不干了,将一部分淘汰下来的牛当肉牛卖掉,另一部分产奶量还行的牛都会转卖给像李成刚这样的养殖户手中,于是规模较大的养牛户存栏量迅速增长,一时出现了小型农场的气势。李成刚说,他这里有不少牛是从别人手里接管过来的,淘汰和转卖的牛数量基本都是一半左右。
奶牛都是三年产奶,繁殖的数量终抵不上大批淘汰的数量。来自双城市双城镇畜牧站的一项统计显示,2000年双城镇奶牛存栏数约为1万头,2007年奶牛存栏数约为1.4万头,目前奶牛存栏数为1.2万头左右。双城镇畜牧站站长杨波表示,一些退出养殖行业者一致称不挣钱,还不如到城里打工赚得多。
“我现在雇了11个工人,每天喂料、清理牛粪,早晨四点和下午四点各挤奶一次,挤奶都用机器进行,这样既省力又卫生。挤出的奶存放在制冷罐中,每天奶站来运一次。”李成刚介绍说,“散户由于底子薄、奶量少,根本用不上制冷奶罐,所以每天必须开车往奶站送两趟,多花不少运输费不算,还折腾人,因此少有人干了。”
牛奶行市好 牛价突破两万
在双城市奶牛入户科技实验示范基地,记者见到了农场主薛英峰,“牛舍正在消毒,你们要参观得等半小时以后。”这个已拥有1100多头牛的农场和李成刚的牛栏有着完全不同的一套管理办法。
牛粪处理几乎是所有养牛户最头疼的难题,生牛粪撒到田里会烧地,庄稼都活不了,堆起来沤肥则会占很大地方。牛场土地有限,为此薛英峰花四五万元买了一台机器专门处理牛粪,晾晒到七八成干的牛粪经过机器一压,就变成了蜂窝煤状的小块儿,然后可以直接放进煤炉子里当烧柴。“经过检测,这样的一块牛粪有四五千大卡的热量,比木头柈子都好烧。”薛英峰说。
在薛英峰的牛舍中,记者看到上千头奶牛排成两列站在栏杆里,挤奶机吊在棚顶与奶牛相连,按下按钮牛奶就能源源不断被吸入制冷奶罐中。
薛英峰指着牧场旁一片空地说,明年他将在这再建一座88000平方米的新牛舍,预计能容纳280头牛,通过牛场现在的繁殖进度来看,两年后就能住满新牛舍,现有36名工人恐怕就不够用了,到时还得招人。
薛英峰算了一笔账,以他牧场的荷斯坦优质奶牛为例,成年奶牛每头能卖2万多元,一头6个月大的牛犊就能卖8000元,每个月奶牛饲料成本为57元,每年每头牛的纯收入能达到5000元。
薛英峰讲,疾控和繁育是农场面临的两大问题。疾控是否做得好决定着农场抗风险系数高低,繁育水平高低决定农场发展速度。以繁育为例,目前繁育途径有两种:成牛引进和性控冻精,两种途径各有利弊。成牛引进运输成本较大,但是投入生产较快,性控冻精繁育的牛犊儿一般成活率在90%以上,除去雄性牛犊儿淘汰为肉牛,奶牛犊儿需要三年后才能产奶。近年来,政府畜牧部门给农场提供了很大支持,常有技术员来农场指导品种引进。
规模化养殖还需多方扶持
在采访中,很多养了十几年奶牛的老奶农都表示,目前奶价是最好的时候,但各村的奶牛存栏量却不是最高峰的时候,前几年奶牛存栏量高,但行情不好,总是起起落落,于是很多奶农选择退出。现在奶价虽然高了,养牛户都想扩大生产,如果从牛犊养起,至少要三年才能产奶,规模化养殖投入少说也要几百万,如果没有贷款支持,也难以做到。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奶业市场正处于由简单粗放的经营向现代奶业和质量效益转型过渡时期,小散户低产低效的养殖方式必然会遭到淘汰,从而出现阶段性的奶源紧缺,而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场才能最终解决奶源问题。
据悉,近日哈市政府为解决双城“牛之困”,确定专项政策、资金扶持计划,将通过增加财政资金扶持,降低贷款利率,加速奶牛农业合作社与养殖基地建设,与企业联手,强化培训养殖户规模化、精细化饲养水平,落实奶牛防疫工作,走活双城市奶牛养殖规模化转型一盘棋。(记者 罗彦坤/文 王铁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