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发展区域特色农业,这是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支撑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扎实推进“一村一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建设,因村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乡村产业振兴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2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8个一村一品专业镇,分别占行政村、行政镇的20.75%、40%,其中种植业专业村199个。
特色资源禀赋鲜明“一村一品”发展势头强劲
7月4日,全市“山楂行业协会会议”在莱城区牛泉镇庞家庄村举行,35家会员单位济济一堂共商新形势下山楂产业发展大计。据该村支部书记亓宪瑞介绍,会议由理事长单位庞家庄驻地的万邦公司发起,全市山楂协会会员参加,旨在进一步加快推进特色山楂产业,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合力。像这样的高规格会议,庞家庄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一次。
据了解,莱城区牛泉镇庞家庄村(大南山山楂干)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300多户、900余口人,先后发展山楂种植基地1200亩,年加工山楂1.5万吨,总产值1亿元以上。尤其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以来,依托万邦公司的强力带动,实现了种加销一体化发展。
其中,该村特色山楂购销大户李爱红年经销1000吨,利润20万元以上。目前以李爱红为山楂种植大户发展到20多户,并通过协会辐射带动,实现统一市场价格、统一种植规程、统一加工标准和统一采购标准。几年来,该村山楂行业逐步迈入快速发展的新轨道。
“目前,庞家庄村‘一村一品’种加销发展初具规模,通过特色产品科技研发,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加快实施精深加工,有效地实现了全产业链全面发展,打造全市乃至全省农业‘新六产’发展样板,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人们一提到山楂干就想起庞家庄。”亓宪瑞说。
而与庞家庄相距不远的牛泉镇贺小庄村,作为名副其实的全省最大的鸡腿葱“一村一品”种植基地,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传统耕作习惯发展鸡腿葱种植,加之莱城区牛泉镇华兴鸡腿葱种植专业合作社强力带动,不仅村民在本村种植鸡腿葱,而且到泰安泉坡、寨子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全村1600亩土地实现全覆盖种葱,其中鸡腿葱占到50%以上。
“与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大葱相比,鸡腿葱生食甜脆香辣,炒食葱香浓郁。同时,这个品种还耐肥耐瘠、抗病抗倒、耐旱耐寒性好,干葱水分含量适中,耐贮藏,生命力强,本地有‘根枯叶焦心不死’的说法。”该村支部书记王兆申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借助鸡腿葱的名气,与山东本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购销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发展‘会员菜’新模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发展‘订单式’农业,认证绿色食品,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名优品牌”这一目标,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借助农业产业化各类组织,通过专业村带动,逐步探索出适合经济发展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2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8个“一村一品”专业镇,分别占行政村、行政镇的20.75%、40%,其中种植业专业村199个。
探索实践新模式“一村一品”走上健康发展路子
“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强力推进‘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模式的发展,达到了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转型发展农业的新路子。”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张静介绍,全市发展“一村一品”以来,除了涌现出一大批发展典型以外,还积极探索出龙头企业带动型、传统优势带动型、产业调整型和能人带动型等4种不同发展模式。
比如农高区杨庄镇西宅科村,地处生姜主产区,耕地面积1500亩,生姜种植面积800亩,全村800人长期从事生姜生产与加工,全村有姜蒜加工企业2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企业依托专业村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专业村优势农产品种植,为企业建立稳固原料基地,实现村企共赢发展。
另外,莱城区牛泉镇贺小庄村作为传统的鸡腿葱种植专业村,借助当地已有传统优势,经过长期发展,规模逐步壮大,达到“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的标准和规模。目前,全村鸡腿葱种植面积已达到1600亩,从事该产业户数达46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5.8%,从业人数达1200人,鸡腿葱产业年收入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70%,鸡腿葱成为该村的特色主导产业。
而像茶业口镇北嵬石村,原有的主导产业已不满足当前农民的需求,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全村共发展高标准大棚133个,共带动100多户农民从事食用菌种植。在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同时,该村还通过镇上扶持部分资金,村里筹措部分资金,帮助农民购买优质蜜桃树苗、核桃树苗和板栗树苗,达到了“户均一个大棚,一亩果园”的目标。
在能人带动型方面,王石门全村共83户,260口人,耕地400亩,山场面积6000亩。1995年,冯玉玺任王石门村党支部书记后,从修路、治山、治水入手,通过修路、治山、治水、造林,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注册创立“王石门”品牌,立足王石门丰富的自然资源,先后发展了王石门山泉水、王石门柴鸡、柴鸡蛋、槐花、槐花蜜、板栗、樱桃、核桃等山村特产。自对外开放以来,王石门村累计实现开发投入2.1亿多元,年均接待游客达20万余人次,旅游效益凸显,成为强村富民的阳光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一村一品”助推农民持续增收
“俺村蒜黄种植始于2000年,到目前已经发展了18个年头了,总体上实现了小买卖赚大钱的目标。”莱城区羊里镇玄王石村主任玄继高告诉记者,事实证明,通过建设高标准基础设施,搭建蒜黄交易市场平台,以及从源头上把控蒜黄产品质量,蒜黄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
据悉,玄王石村200余户、850口人,蒜黄种植户80余户,产品市场成功打入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市)。该村村民玄德红现有30多个棚,2017年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净收入10万余元。而老党员玄继森发展蒜黄种植2亩多,年收入13万余元。此外,该村辐射带动寨里、大王庄等镇发展蒜黄种植,户均年增收2.5万元以上。2017年仅隆运合作社1家,蒜黄销售达到1200万余斤,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利润1100万元。
采访中,莱城区隆运蒜黄种植协会会长玄增福算了一笔账:1斤大蒜可生产蒜黄1.5斤左右,以大蒜成本每斤1.00元,蒜黄1.5元计算,每斤大蒜直接产生经济效益1.2元,每个蒜黄大棚消耗大蒜2000斤左右,可以增效2400元/棚,1亩地建设蒜黄大棚6-8个,经济效益达到2.1万元/亩,由于每季蒜黄7-9茬,每亩经济效益在15万元以上。
除此以外,位于玄王石村的隆运蔬菜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规模流转30亩,每亩租金1000元,实现脱贫农户10余家;贫困户常年在基地打工,每天增收工资70-80元,15人可得到2000元/月收益。蒜黄产业发展每年可带动季节工稳定在150人左右,辐射带动800余户,安排剩余劳动力1200余人,仅此一项每季收入1.0-1.5万元,每户社员增收2.5万元。
而在莱城区牛泉镇庞家庄村,特色山楂种植加工大户亓玉国,针对以前种植为主、效益不突出的实际情况,积极延伸特色山楂产业链条,走上种植加工山楂新路子,产业效益比较稳定,常年加工山楂1000吨,销售收入1000万元左右,净利润100万元以上,带动70余人打工挣取工资性收入。
庞家庄还加快促进村企深度融合,发展“协会+合作社+公司+合同基地”利益联结模式,由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规范,由合作社推广应用技术规程,公司与合同基地经营主体签订15年保底回收合同,以高于市场价10%价格收购,每亩平均多收益2500元。合作社社员成为公司“上班族”,每年又可拿到2万元左右的工资,社员自有基地山楂鲜果以高于市场价15%出售给公司,从而实现价值提升的分红。
“围绕优势产品生产开发,产品的加工、销售、品牌营销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初步形成姜蒜生产加工产业链、中药材开发及深加工产业链、食用菌生产加工产业链、禽业养殖及系列产品加工产业链等多条产业链,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整合,拓展了生产经营领域和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据张静介绍。
齐抓共管共参与“一村一品”走在发展路上
记者发现,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着政策、资金、人才、土地、机制等制约要素,亟须破解瓶颈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令人期待的是各示范村镇纷纷拿出“绝活”,在探索进一步发展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以庞家庄村为例,规划整合庞家庄、李条庄、蔺家庄、绿凡崖等4个村庄,实施“山楂之恋”田园综合体。发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文旅项目,建设农家乐,着力推进生态宜居,向“新六产”全产业链要效益。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旅游公司,建设笔架山书画院。组织举办“全国山楂行业峰会”,丰富村庄“一村一品”发展内涵,持续加快推动“一村一品”健康发展。
玄王石村积极发展种植示范基地,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坚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规划蒜黄种植示范棚,采用合伙经营、自主经营、托管经营模式。紧紧围绕把产业做大做强这个目标,进一步严格按标准规程种植,积极打造基于温控设施的蒜黄周年化生产,有效地实现蒜根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与高效循环发展,全力可持续打造农业新兴致富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如今,以羊里、寨里、杨庄、大王庄等镇为主的西部平原区,主要发展生姜、大蒜种植及加工;以牛泉、茶业口等镇为主的山区,主要发展食用菌、鸡腿葱和花椒种植;扩大特色蔬菜种植区,集中在高庄、颜庄、艾山等近郊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在汶源街道、茶业口等镇,借助桃花节、采摘节,大力发展蜜桃、樱桃、核桃等林果产业;搞活农副产品加工,大力发展粉皮加工、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借助区位优势,在雪野、茶业、大王庄等乡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莱芜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并不意味着止步不前。莱芜的“一村一品”理念,已不是原初的“一村一产品”,而是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代名词。“我们的‘一村一品’,以后还要向‘一村一企’‘一镇一业’‘一区一业’发展。”市农业局局长谢天目对未来农业的发展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并坦言,“目前产业化、规模化的水平还不高,这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来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全面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根基。”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snzx/dfdt/201808/t20180808_144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