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事件

TOP

解读2014中国电影市场
2014-12-31 来源: 作者:

随着《一步之遥》、《智取威虎山》等岁末大片的上映,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逼近280亿人民币,比上年又涨了60亿。红火的中国电影市场,却并非人人欢喜。图为《一步之遥》剧照。

现在是院线最坏的时候,大家都在拼命抢滩。我们的电影票如果一百块钱一张,里面可能有至少50%,甚至60%以上付给了房地产泡沫。

众筹违背人性的本质,人性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如果众筹赚钱了,可能会有第二个,一旦赔钱了呢,那就会是灾难。

美国有资格说大数据,它有大数据;当我们能够存积了没有被污染,没有被掺水的小数据的时候,才有资格去谈大数据。周铁东

中国电影市场红火,但现在却是中国院线最坏的时代。周铁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已逼近280亿人民币,比2013年又多了60亿,作为电影产业链上的一环,许多院线却在赔本,一百块一张的电影票,里面可能有至少50%,甚至60%以上的房地产泡沫。

2014年初,周铁东从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这个把国产电影推出去的职位上卸任,担任新影联影业总经理,开始寻找国内市场的门道,身处其中的周铁东说,这是整个经济面的问题。

迄今票房贡献前五名的国产电影里,除了《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是魔幻题材,其他四部《心花路放》、《分手大师》、《后会无期》、《爸爸去哪儿》,无一例外都在叙述当下。曾经一统天下的武侠题材,则退出了热门影片的争夺,以至于许多影评人一遍遍地惋惜诚意之作《绣春刀》。

电影故事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晴雨表,电影人应该及时捕捉这些东西,不能一味闭门造车。周铁东14年前翻译过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的《故事》,这本书在2014年秋天再版,其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写与时俱进的故事。

好莱坞只为第三世界市场拍3D因为太贵了

南方周末:2014年电影市场有一个现象:进口大片在本土是2D发行或者2D、3D同时发行,但到中国却只以3D格式发行,为什么?

周铁东:2013年美国国内票房是109亿美元,2012年是108亿美元。算上通胀、票价上涨的因素,它的市场是下降的,因为美国人已经看不起电影了。美国的电影票价是这么定的:一个合法劳动者一个小时的最低收入,可以看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所以联邦政府规定,美国的最低时薪是两毛五的时候,美国的电影票价是两毛五;最低时薪是七块五的时候,美国的电影票价是七块五。

3D打破了票价规律,3D溢价30%,原来七块五的票可能是十块零五了,有的IMAX3D甚至达到了十三块多。可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人的收入出现下降,有些家庭甚至破产,普通老百姓已经不愿意掏钱看一部昂贵的3D电影了。

所以好莱坞今年不得不宣布,再也不为美国本土观众拍摄3D电影了,他们仅仅为拉美和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市场,继续拍摄3D。3D并不是电影的方向。哪怕在3D的巅峰时代,它必须是2D、3D联发。2D足以满足观众到影院去看电影的观影体验。

南方周末:中国的电影票价,高能高到上百,低能低到二三十,是怎么定的?

周铁东:中国的票价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一种反映。电影行业是一个工业,但它更是一个零售商业,它的零售网点就是影院。我知道的一家影院,八块银幕,经营快五年了,年票房收入两千多万,在业内已经是很好的影院了,但它还在赔本,为什么呢?最牛的影院也只能拿到票房收入的50%多,两千万最多能回来九百多万,一年房租八百万,水电煤气物业费,至少二百多万,这就一千多万没了。还有人吃马喂,扣除增值税等等,能不赔吗?所以现在很多影院是在给房地产商打工,地产商做院线能尽情扩张,因为房地产是他们自己家的。

现在是院线最坏的时候,大家都在拼命抢滩。我们的电影票如果一百块钱一张,里面可能有至少50%,甚至60%以上付给了房地产泡沫。这是一整个经济面的问题,不是电影产业能够解决的问题。

南方周末: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这么红火,蛋糕做大了,院线也不会太难吧?

周铁东:不是,过去院线的利润是拿17%手续费,后来渐渐萎缩到7%,再到3%,现在3%都不保了。现在影院签约加盟院线,一次只签一年,由于恶性竞争,院线之间几乎是恶意降价:你到我这个院线来吧,我只抽成2%;另外一个院线说我只抽成1%就行了,有的院线干脆说我不但不要你钱,我还给你补贴。

从电影发行而言,过去拷贝时代,必须有一个中间环节,现在数字时代了,只有硬盘、密钥,完全可以撇掉中间环节,院线的作用越来越小了。马上就要实现卫星传输,只要有一个卫星的上传终端,任何片方都可以用那个终端直接传给影院,还需要院线吗?当这个产业已经完全扁平化的时候,院线中间人的作用就越来越小了。

中国资本投资纯海外片这是必然的

南方周末:2014年中国内地银幕数进入2万块时代,受益者是谁?

周铁东:这是一个伪命题。影院的票房到今年可能突破300亿,但这其实是一个微小的产业。那天我在苏州开会,中国文艺论坛,说到工艺品这个产业,一年至少是5000亿。电影产业从经济规模来说非常的微小。谁受益?这个产业的蛋糕做大了,做蛋糕的各个层面,都会受益。

南方周末:最近华谊投资了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狂怒》、中影投资了传奇影业的《第七子》,中国投资纯海外片,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趋势?

周铁东:这是一种必然。因为资本溢出。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国内电影投资渠道不畅,投资国产片风险大,而好莱坞的影片一般来讲都是能火的,即使进不了中国,也无所谓,它能在全球进行分账。所以这肯定是资本的一个必然走向。长期以来,很多有钱人投股市,后来又投房地产,再后来又投收藏,民间能够投的,很多最后都是风雨飘摇。但总得投点什么吧,不能老是打牌赌博吧?当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时候,资本就会溢出,随后可能产品也会溢出。

在法律框架内,资本趋利没有什么道义问题,更没有什么民族问题,资本是没有国界的。

南方周末:中国投资海外电影,投入、产出、分账是什么样的情况?

周铁东:这牵扯到商业安排,因片而异。一般这种投资都是一种分账模式,看你怎么去谈这个分账比例。所有大的项目,尤其是定位全球的影片,都会选择多元合作。

另外,对于中国市场,还有一个考量合拍。如果我们的合拍进入常态,也就是制度、资金的安排,能够常态化,合拍的渠道特别畅通,在现阶段也许就不会出现资本外流。

南方周末:互联网与电影联姻,有一个关键词是大数据,你怎么看待大数据的真实作用。

周铁东:美国有资格说大数据,它有大数据,对观众有观众分割学,有各种各样地缘人口数据,而且它有独立于行业之外的许多专业的调研和咨询公司,但我们没有这样的系统建设。当我们能够存积了翔实客观,没有被污染,没有被掺水的小数据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格去谈大数据。

南方周末:还有一个被反复提及的词,众筹。

周铁东:众筹违背人性的本质,人性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如果众筹赚钱了,可能会有第二个,一旦赔钱了呢,那就会是灾难。就像银行。

你居然说我爱你我们完了

南方周末:从2014的票房表现看,国产片里什么题材更受观众欢迎?

周铁东:现实题材的、紧贴老百姓的东西,才会有市场。不要去指责《泰囧》、《心花路放》、《分手大师》低俗,因为它们讲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每一个人都能找到他的关注点,找到跟自己的相关性,能够对其中的人物产生同情,以至于移情,最后达到审美愉悦。你弄一些跟我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我为什么要看?

《心花路放》能有现在的票房,还在于它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的英雄故事。两个人一路泡妞,最后就泡到了,看上去确实低俗,但恰恰是这样的故事,更符合人性。他带着不良的动机上路,但最后把泡妞的事业进行到底,价值得到了升华,他从一个非英雄,或者从一个反英雄,成了一个英雄,这个过程恰恰打动了草根观众的心。反观我们很多主旋律影片中的英雄,上来就是完美的,不能有瑕疵,不能犯错误,不能有成长的过程,所以观众没有观看的需求。

现在任何非现实题材的影片都不可能受大众追捧,包括武侠片。这个情况从《大明劫》开始转向,当时看初剪的时候,我就对制片人说,古装动作片的时代已经过了。后来果然沦为炮灰。《绣春刀》出来时,我是不看好的。《大明劫》口碑是最好的,比《绣春刀》更好,它最后票房不行。再后来《白发魔女》,还是3D的,票房也平平。电影故事跟主流意识形态密切有关,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晴雨表,作为电影人应该及时捕捉这些东西,不能一味闭门造车。

南方周末:爱情片有什么变化,这也是近几年中国电影的主流。

周铁东:那种纯而又纯,超越了时代、物质、种族、阶级地位的经典爱情片,不会再受欢迎。人们进入到消费时代,谁还相信爱情呢?但爱情又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是个极大的挑战。所以只有《她》那样的人机虚拟恋爱,国内最近的《一夜惊喜》、《撒娇女人最好命》那样讲的爱情故事,才可能敲击到现在不再相信爱情的观众内心深处那点仅存的爱意。

美剧《生活大爆炸》里有一幕,佩妮和她的男朋友莱纳德一直在同居,后来有一天他们做爱以后,早上一觉醒来,莱纳德感觉挺好,对佩妮脱口而出说了一句我爱你,佩妮被吓坏了,你居然说你爱我,那完了,我们的关系没法继续了。我们本来就是一种同居关系,你非得要上升到爱情层面,压力太大了。这才是这个时代,它很写实。

南方周末:你曾说现在商业电影是以女性观众为目标,为什么?

周铁东:有人问我:现在市场我看不明白了,《小时代》那样的影片,为什么有那么好的票房?郭敬明的消费主体是女孩子,是我女儿那一代。像我女儿去看3D大片,在中影影院看了一遍觉得效果不太好,又花100块钱买一张票到UME影院再看一遍。她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她花我的钱。但是韩寒的粉丝更多的是男性,他要看电影必须花自己的钱,不但自己花钱,可能还要给别人花钱。一男一女去看电影,最后选择看什么,肯定是以女性为主。

华谊兄弟参与投资的《狂怒》是一部没有任何中国元素的纯海外战争片。在周铁东看来,这种投资行为是一个必然趋势当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资本自然会溢出。

《黄金时代》, 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没有明确的定位

南方周末:2014年中国的艺术电影有一些取得了票房成功,比如《白日焰火》,有一些却遭遇票房惨败,比如《黄金时代》,你怎么看这些影片的成与败?

周铁东:《白日焰火》成功在于用了好莱坞黑色电影之瓶装上了中国的后工业化之酒。还有它实现了跨越,从小众跨越到大众,柏林电影节获奖就是一个最大的跨越方式,没有双熊,它不可能在海外被四十多个国家收购,也不可能在中国上主流院线,更不可能有那么多观众去买票捧场。

另外一种跨越方式就是像《血迷宫》那样,变成邪典电影。还有恐怖片《鬼影实录》,花了两千多美金,结果发行达到一千多万美金的票房,每到万圣节就拍一个续集,现在变成鬼节的保留节目了,这是从小众定位的跨越。《电锯惊魂》也是这样。

第三种跨越是导演的跨越,中国典型的就是宁浩。刚开始他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非常另类的导演,号称非常小众,一旦成功,就登堂入室。美国的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原来是反好莱坞的,号称是独立电影的领军人物,最后弄《特工小子》那样的,完全商业化了,也是一种跨越。

原来早期的好莱坞只有美国市场,它后来有中国市场,这也是一种跨越;吴宇森原来在港台拍片,后来跨越到了美国;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涂炭,欧洲那么多经典时代的人才都跑到好莱坞去了,这也是一种跨越。因为有这样的跨越,世界的电影产业越来越全球化。

我们做电影的时候,必须有明确的定位,是定位全球,还是定位本土,什么都要,不可能。美国有一家名叫四十亩地和一头骡的电影公司,创始人是一个黑人导演,只拍黑人题材的电影,而且只面向黑人市场,人家活得挺好。这就是定位明确。

再看《黄金时代》,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没有明确的定位。从题材样式,从各种参数和指标来衡量,它都是一个小众的东西,却用大众的方式去运作。它如果定位小众,成本控制在1500万以内,5000万的票房就会是很大的成功。

南方周末:一部电影的好坏,只有票房标准了?

周铁东:真正的电影人必须是靠观众养活自己,你不能靠政府养活,也不能靠投资人养活。电影必须是作品、产品,到商品的三位一体。许鞍华说她做《黄金时代》是在做实验,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导演,还拿投资人的钱去做实验?所谓实验电影,是靠相关赞助机构给经费去做,是不求回报的,那可以。投资和产出之间,如果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那是违背了资本的本质,因为资本的本质就是趋利。你要真正把自己提升到艺术的层面上,你就必须有艺术的情怀,为艺术去献身,但不要绑架别人。

 责任编辑: 尤晓岚